词条 | 陈继兰 |
释义 | 武汉大学教授陈继兰 女,1940年11年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5年至1972年在西安徽波设备厂研究所工作;1972年至1974年在武汉通讯设备厂研究所工作;1975年至1984年在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今在武汉大学工作。曾在1981年授予讲师,1989年授予副教授。 一直从事跨学科的研究工作,特别在无机高分子材料方面有较多的投入。首先在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对高分子感光剂的合成及性能的探讨促进了精细图形分辨率的提高。在燃料电池的研究中,探讨出肼空气电池电极的制造方法。以后利用催化剂进行特定的工作,参加“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获1982年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在一氧化碳激光器的研究中,获中科院成果奖及中科院成果四等奖。1989年主持研究了“后牙永久性修复材料研究”,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同类材料先进水平,在《新华每日电讯》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作报道。该成果最近已入选中国“九五”科技学术成果。1990年进行苎麻纤维的改性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纤维改性剂,1993年用硅烷化法对纸包装材料进行探讨,获良好的硅烷化剂,1995年主持“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研究”通过改变聚合物结构而实现全色显示的特点,在高技术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 有关论文编入《世界优秀专利精选》、《世界华人重大技学术成果公报》、《跨入二十一世纪辉煌篇章》等文库收录。发表论文55,主要刊登《人工晶体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高分子学报》等核心杂志上,有的已被国外重要科技情报刊物摘录。有的在1999年获第三届爱因斯坦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银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继兰,女,1963年11月生,动物遗传育种博士,硕士导师,研究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家禽学分会理事,世界家禽学会会员。《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核农学报》、《中国家禽》和《Biochemical Genetics》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2007-2008年度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先后获农业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二十几年来一直从事家禽科学工作,注重科研与实践的结合。 主要研究方向:鸡的遗传育种与饲养技术。包括鸡肉风味品质、繁殖及生长等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研究;鸡肉品质风味遗传规律及与重要经济性状的互作机理研究;地方鸡繁殖、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评定及其调控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进行中国特色地方鸡的新品种培育。 “十五”以来,主持或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部资源保护和利用项目、科技部基础平台专项、重大行业标准制(修)订、成果转化、跨越计划、973子课题和引智项目等。 参与培育的“京星100、京星102”黄羽肉鸡配套系于2003年获得国家颁发的新品种证书。相关科研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1项,优秀论文奖3项。有关鸡肉品质选育方法2007年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标准4项,其中颁布3项,包括“黄羽肉鸡产品质量分级”(GB/T19676-2005),“鸡饲养标准”(NY/T 33-2004)和“北京油鸡标准”。“家禽种质资源保种场技术规范”已报批。 近期主(参)编著作5部。主编“图说高效养蛋鸡关键技术”(金盾出版社),主编《黄羽肉鸡父母代饲养管理技术》(VCD,金盾出版社),副主编《优质肉鸡安全生产100问》,参编“中国家禽遗传资源”和“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畜牧卷)”;《中国家禽遗传资源志》新版编写成员之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6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