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释义

目 录

前 言 1

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2

(一)发展基础 2

(二)重大意义 4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战略定位 6

(三)基本原则 7

(四)发展目标 8

三、优化海洋经济功能布局 9

(一)打造一个核心区 10

(二)加快推进“两带”建设 10

(三)重点建设十大产业集聚区 11

(四)科学开发利用十岛 14

四、发展“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15

(一)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15

(二)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16

(三)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 18

五、择优发展临港大工业 19

(一)明确临港工业发展原则 19

(二)合理发展临港工业重点行业 20

(三)推进临港工业集约化发展 22

(四)提高临港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 23

六、建设新兴海洋产业基地 24

(一)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24

(二)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 26

(三)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27

七、完善海洋基础设施网络 28

(一)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28

(二)健全水资源保障网络 29

(三)健全高效能源保障网 30

(四)构建智慧海洋信息网 30

(五)完善海洋防灾减灾网 31

八、推进海岛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 31

(一)推进海岛资源科学开发 32

(二)加强海岛资源的有效保护 33

九、构建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 34

(一)加强涉海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34

(二)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35

(三)引导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36

(四)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36

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6

(一)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 37

(二)加强海洋污染综合防治 37

(三)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 38

(四)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 38

十一、建设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 39

(一)推进南田(高塘)新区建设 39

(二)推进石浦对台经贸综合试验区建设 40

(三)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示范区建设 42

(四)推进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 42

(五)推进岛屿开发开放 43

十二、建立海洋经济综合开发长效机制 44

(一)建立健全海洋开发投入体制 44

(二)建立健全海洋开发政策扶持机制 45

(三)建立健全海洋开发开放机制 46

(四)建立健全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46

十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47

(一)完善组织领导 47

(二)强化综合管理 47

(三)创新体制机制 48

(四)完善推进机制 49

附表………………………………………………………………51

附图………………………………………………………………56

前 言

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在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增强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特制订《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宁波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编制。《规划》范围包括宁波整个市域,陆域面积96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重点是沿海县(市)区及其毗邻海域。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规划》是指导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工作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2亿吨,居大陆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居大陆第3位、全球第6位。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岛屿资源良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滩涂资源充裕,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大目洋和三门湾北岸等,围垦开发条件良好。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渔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油气储量丰富,春晓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00多亿立方公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战略区位十分突出。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使沿海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和杭甬运河通航设施不断完善,宁波由交通末端发展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海峡西岸地区的枢纽城市,成为浙江温台和浙西地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

特色优势比较突出。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在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海洋科教实力较强。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匹配,海洋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海岛资源开发总体比较滞后;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陆地开发与海洋发展统筹亟待加强。

(二)重大意义

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于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都具有示范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域开发布局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发展海洋经济”。近年来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天津滨海、上海“两中心”建设、海峡西岸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北承苏南浙北地区、南联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也是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际行动。

二是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共同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宁波地处我国黄金海岸、黄金水道“T”字形经济带核心区,对内是江海联运枢纽,对外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提高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水平。

三是浙江打造“海上浙江”和“港航强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客观需要。2011年2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浙江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探索建立适合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四是宁波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今后一段时期是宁波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有利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集约利用海岛、岸线、海域等海洋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教研发能力,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把宁波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二)战略定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充分发挥区位、港口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港口开发为重点,以海洋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着力推进海洋产业高端发展,充分发挥宁波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港航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功能区,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强化金融和信息系统支撑,加快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和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依托比较扎实的临港产业基础,紧紧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转型升级,择优发展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港工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滨海旅游等临港服务业,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教研发基地。依托宁波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海洋生物等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科教研发基地,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意识的现代海洋经济人才。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象山港、三门湾等区域为重点,推进海洋经济的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严格保护,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海洋污染海陆联动防治,探索跨区域海洋环境联合治理,为探索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三)基本原则

坚持联动发展。坚持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陆域的综合优势、先发优势结合起来,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

坚持转型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形成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集群发展。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筑健全的投融资、科教创新、对外开放等海洋开发平台。整合沿海城市、重要海岛等载体,建设一批沿海产业集聚区,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妥善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立足于亚太国际门户城市重要节点区的有利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内引外联和外向发展,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着力建设内外对接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突出、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科教文化体系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发挥先行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

——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35%左右。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

——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成为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分别达到5.5亿吨和2000万标箱,成为全球大宗商品枢纽港和集装箱运输远洋干线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影响扩大,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金融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0000亿元。

——海洋经济转型走在前列。海洋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增长动力结构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临港工业“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建成世界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明显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以上。

——海岛综合开发成效明显。在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海岛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导向明确、功能协同的海岛开发新格局。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顺利推进。海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海陆联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城乡给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海洋环保设施网等。

——海洋科教文化比较发达。“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加快,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海洋科研基地,基本建成海洋经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城市。到2015年,海洋研发投入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70%。

——海洋生态建设全国领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象山港区域保护等取得实质性进展,陆源污染和涉海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岛基本建成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滩涂资源得到科学保护和开发,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削减15%以上,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科技贡献率达80%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0%左右。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