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漳古寨 |
释义 | 概述南漳古寨是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东巩镇及周边地区大大小小500多处古山寨的总称,其实是一个山寨式古建筑群。古寨的性质大多系民用避难设施,也有部分是军事设施。 地理位置南漳古寨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以东巩镇为主要分布地区。 基本情况地处鄂西北秦巴山系余脉的湖北省南漳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为“襄西之屏障,巴蜀之咽喉”,境内崇山峻岭,山高谷深,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 南漳多古寨,在当地几乎无人不知。去年10月,南漳县被湖北省确定为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县,启动了文物田野调查工作,古山寨走进了文物工作者的视野。 离开县城,驱车向南行约80公里,是南漳县东巩镇,这个镇古山寨较多。进入这个镇的地界,沿途就可看到远山上有不少石寨。在杜家坪村,远处高山上有一座石寨耸立山顶绿阴丛中,若隐若现。山岭下的一个小山峰上,另一座古寨的高耸寨门清晰可见。 随行的南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庹先沮告诉记者,高山顶的大山寨叫老寨,从山脚攀登到老寨最少得4个半小时,因为没有路,在普查时,他们是带着镰刀砍出一条小路上去的,这个山寨很大,里面建有庙。半山腰的山寨叫新寨,其规模小于老寨。 庹先沮说,在此次文物普查试点中,南漳县共发现大大小小古山寨500多处,被文物部门收录了380多处。最大的山寨是东巩镇卧牛山上的古山寨,被专家称为“华夏第一大山寨”,据初步考证,卧牛山寨始建于东汉末年,三国将领周仓曾在此筑寨屯兵,明末李自成部下郝摇旗在此继续筑寨。卧牛山寨依山势而建,跨越三个山头,面积1.1平方公里,分设五个寨门,沿寨墙垒筑掩体85个,瞭望台7个,炮台20个,寺庙建筑和石垒房屋375间,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春秋寨春秋寨是南漳县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山寨。位于东巩镇陆坪村。远远望去,山寨建在一座呈南北走向的山脊上,宛如一段长城横亘于山顶。一条河绕山而流,使这座山东、西、北三面环水,犹如一个半岛,只留下南面与陆地接壤。山的西面是斧削一般的悬崖绝壁,直入河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春秋寨依山就势,建在这个易守难攻的山脊上。 由于人迹罕至,以前通往山寨的羊肠小路已被丛生的灌木湮没,我们踩着当地向导的脚印前进。 上到山顶,只见这座南北纵向而卧的山脉,顶部东西宽度最宽处仅50米左右,山寨沿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山脊呈“一字形”布局。山寨只有南门和北门两个门,西面寨墙直接依绝壁而建,东、北面在寨外垒起了高高的石墙。有敌来犯时,只要派人扼守住南门和北门两个进口,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进入山寨,穿行于山脊上南北两排石屋中间的街巷式通道,大大小小150多间石屋赫然矗立,高高的炮台、瞭望台煞是森严。石屋没有屋顶,地上到处是破碎的石块,石缝里荒草丛生,很多石屋四壁已残缺不全。站在西面寨墙上往下看,六七十米高的石崖犹如刀削斧劈,令人不寒而栗。 整个山寨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20米至40米不等,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山寨的寨墙全部由当地特有的片石砌成,厚度40到60公分。 春秋寨又称“邓家寨”,是邓家一个名叫邓九公的祖先为防匪患带人修建的。因传说三国时关羽曾在此夜读《春秋》,该寨又名春秋寨。目前,山寨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住在山脚下66岁的邓鸣荣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在山寨里住过,最多时山寨住了100多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慢慢搬下山来。 樊家寨樊家寨是一个城堡式的古山寨,位于板桥镇,与春秋寨风格迥异。山寨建在群峰中一个位置较高的山峰顶部,峰顶已被削平,地势不及春秋寨险峻。但登临此寨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樊家寨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60米,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全部用当地片石砌成的围墙东、西面各有一道大门,是这个寨子仅有的两个进出口。寨墙厚实,高耸峙立,寨中有堡,寨外有廓,多重防护,十分严密。 沿镶嵌在寨墙内的石梯攀上5米多高的墙顶,只见山寨西南和西北两角分别建有堡楼,呈“八”字形向外伸出,堡楼下部两侧建有瞭望孔或射击孔,形成掎角之势。除了东面大门,寨墙西、南、北三面有外廓环绕,是山寨遇袭时的第一道防线,廓现大都毁损,只剩下孤零零的墙脚。 上世纪70年代,樊家寨曾被作为村部办公场所,后来村部搬出,辟为农田,现在山寨内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 今年70岁的杨才玉老人家离山寨不远,他告诉记者,当年村民拆山寨石头盖房子时,曾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山寨的修建过程,时间大约是清朝中期,是当地民众为了抵御白莲教教徒及一些土匪的袭扰。 青龙寨板桥镇的青龙寨以布局巧妙闻名,板桥距离东巩不远。汽车沿漳河(沮漳河流域)行驶,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小北”公路(小漳河至北峰)前,一条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古老的山道是板桥通向西南山区的惟一途径。在湍急的猛洞河上,一座颤巍巍的小木桥是古道的咽喉所在。顺着小桥延伸的方向眺望对岸,一抬头,在身披浓阴的山巅,一圆一方的两个寨子出现了。 那就是青龙寨。它背靠大山,除了面对猛洞河的这一侧,三面均为悬崖峭壁,绝难攀登。它就这样扼守着古道,扼守着小木桥,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实际上由两座山寨组成。两寨一圆一方,象征着天地合一,阴阳相配;间距仅3米,高低错落有致;又一大一小,大寨为长方形,东西分设寨门,小寨建筑为圆形,南北分设寨门。据说青龙寨是按照阴阳八卦设计的,寨的长度、宽度、房屋间数、门窗等有关数据均与八卦相符。大寨保存有大部分寨墙,石屋和箭堡、寨门也完好无损。不过,青龙寨的规模远不及卧牛寨、春秋寨等,其大小寨内石屋总共不过32间。 今天,小北公路就从青龙山的半腰通过,在数里之外就可以看到青龙两寨的雄姿。沿着山间小径漫步五六百米,经过一座近年修复的山神庙,青龙的大寨便呈现在眼前了。大寨西墙高4米,寨门高2米,宽1米,墙厚1米,寨门上方有3米高的箭楼。门后为指挥台,正方设有一排炮孔。 青龙寨建于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是因白莲教而建的。政府组建地方团练武装,把百姓赶到寨堡,坚壁清野,对白莲教实行分割包围的战略。当时,还派有徐总兵驻扎板桥的总兵寨(位于新集)。徐总兵组织地方联防,共筑有山寨48座,现在仍有包括青龙寨在内的36座山寨在风雨中屹立。 其它古寨还有:白起修筑的大包寨、秦王寨、鸡冠寨等。 古寨作用采访中,南漳县文体局局长郭永金告诉记者,南漳县的古山寨早已有之,但谁也说不清其数量、兴建年代等情况。在去年10月启动的湖北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中,南漳县的古山寨开始被文物部门系统收录和研究,并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列入当地政府的保护范围。目前,已有13个古山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看到的春秋寨和樊家寨在其中。 南漳为何有这么多古山寨?文物工作者的解释是,由于历史上这里战事频仍,匪患猖獗,尤其是明清以来农民战争、流民起义以及民间土匪在这一带活动,山寨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经初步考证,这些山寨有的是当时政府出资修建,但多数是民间自行出资修建。少数山寨是军事设施,多数山寨实际上是当地村民的避难所,遇到战火或匪盗来袭,当地村民就搬入山寨避难。 南漳县古山寨已引起外界人士的浓厚兴趣,逐渐兴起了一股以古山寨为对象的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和旅游热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