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窖水峪中幡 |
释义 | 概述南窖水峪中幡即水峪中幡。水峪中幡是地区庙会等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在当地有“众会之首”的说法。幡高8米左右,幡顶有伞盖、小旗,幡杆上下悬挂纱或布制的长幅,幡顶挂铃铛作为装饰。通常幡重为50斤(男)和30斤(女)。表演时舞动8面或10面幡,再配10面直径1.2米的大鼓。中幡表演的套路动作约有60余种,如“站肩乌龙绞柱”、“左右大盘肘”等。鼓声是表演的前奏和指挥,先由男幡游走开场,随后女幡登台亮相,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 起源与传承水峪村为房山区南窖乡下属的行政村之一,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村中五大姓氏,祖源来自山西移民。水峪中幡是地区庙会等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项目,在当地有“众会之首”的说法。相传始于明初,盛于清咸丰年间,民国时出现女子中幡,先由冯、邢二姓耍幡艺人相传,后又相继传与杨、崔、王等姓人家。 水峪中幡以北京西北山区为背景,其传承过程与人民群众的传统劳作息息相关。特别是女子中幡更是独具特色,它打破了男子耍幡的单一性,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惊险性。水峪中幡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当地百姓农闲时节、节日庆典的重要娱乐形式,也是当地百姓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文化遗产水峪中幡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它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是研究北京地区民俗文化兴衰的活态资料,其变化多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动作套路,至今仍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但随着老艺人年事已高等问题,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