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本善
释义

陈本善,男,汉族,云南省梁河县人。1963年1月出生,1981年10月入伍,1985年9月入党,研究生文化程度。现为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专业技术7级主任医师、院长,武警专业技术上校警衔。

生平经历

陈本善同志从事医疗卫生专业工作27年以来,勇于探索中医药治疗的各种疑难杂症,在当地及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平均每天接诊驻地患者100余人次,仅2001年以来,接诊患者近30万人次,其中国外患者113766人次,为部队官兵、家属子女以及地方孤寡老人、贫困者免费诊治118718人次,免费金额达185万元,平均每年免费金额23万多元。陈本善同志自主研制发明的四个中成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评审,认为药物组方合理,疗效确切,审核通过批准为国家药准字号药品。

在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陈本善主动请缨,亲自率队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在灾区,他上山采集新鲜中草药近两吨,熬制防疫大锅药10余吨,用中医诊治伤病员4000多人;在灾区,他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重大安全隐患,确保了7000余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在灾区,他不怕牺牲,冒着余震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寻找安全水源,让驻地的群众喝上了安全的水;在灾区,他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全力抗灾防疫,治病救人,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树立了行医为民的良好形象。5月15日,他走进了一个住着四五十名灾区的简易棚子,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人,头部受伤,神志不清。陈本善给老人把脉后,冒着余震跑去到附近的山上采来草药,敷在老人的伤口。当天半夜,昏睡了几天的老人清醒了。就这样,在灾区一传十,十传百,陈本善的“神医”的名声马上在漩口传开了。来找他看病的群众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从十几里外的村里过来。陈本善每天从7点一直忙到晚6点,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累到骨头都要散架了,可他没有一句怨言。

在灾区的一天夜里,陈本善院长查铺查哨时,发现离营地不远的马路上发现了27吨过氧乙酸。搬运救灾物资的工人们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做啥用的,有什么危险,就当成了普通物资放在了路边。陈本善知道过氧乙酸在保存中温度一旦超过41摄氏度就会引起爆炸,如果这27吨的危险品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陈本善立刻冲过营地,火速叫醒一大批战士,连夜把这些危险品搬运到了安全的地方。他用细致的观察和过人的智慧为漩口人民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社会评价

陈本善是云南边防总队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队副队长、云南边防总队医院院长。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被誉为“胡主席派来的神医”。4月18日,记者随陈本善来到东巴乡东凉村巡诊,这已经是他第六次来到这里了,他几乎走遍了每一户人家,为他们送医送药,还尽力帮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

刚进村,一群藏族同胞就挥着手找来了。虽然不会说汉语,但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陈院长已经非常熟悉了。

陈院长忙着给村民治病时,随行的医生对记者讲起几天来他救助群众的事。

巡诊中陈本善发现有位孕妇家还没有分到帐篷,就专门安排人给她家送来一顶帐篷。因为不知这个孕妇的姓名,他就让人一家家地去问去找,终于找到了她家。这位孕妇激动地拉着送帐篷的医生的手,连连称谢。

陈本善给一位腿被压伤的妇女救治时,因为她伤口很深,十分疼痛,发出很大的呻吟声,她的孩子在一旁对陈院长说:“叔叔你能不能轻点,我妈妈太疼了。”其实当时陈院长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他的手法更轻了,没有固定的夹板,他就用刀削木板代替。这个11岁的孩子看到陈院长这么周到地为妈妈治病,激动地说:“叔叔,我喜欢你。”

说起陈本善这几天在巡诊中帮助藏族同胞的事,同事们说了一件又一件。他此次来灾区,口袋里带了4000多元现金,都送给受灾群众了。

正说着,在陈本善指导下煮的大锅药好了,村民们拿着碗、杯等器具依次排队前来领喝。据说这种专配的大锅药,可以消肿止痛、防疮、治感冒,特别对高原反应有相当的疗效。一位藏族妇女说:“他这个药很神奇,我们前几天喝了后,身体感到好多了。”陈院长说,自15日以来,他们已为灾区群众煮了32锅大锅药。

“这几天有好几拨藏族同胞来到驻地谢我。他们说的话我听不懂,但他们的手势我可以看懂,他们都会竖起两个大拇指,表达他们的谢意。他们其实不是在谢我,而是在谢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陈本善边说边抚摸着一个小孩的头。

“前两天,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专门来看我,说我是高原神医。我说,汶川大地震时,我也用自己的技术治愈了许多病人,现在还是一样。只要这里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灾区服务。”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在村民们依依不舍的目送下,陈院长和他的医疗巡诊队离开东凉村。这是他们几天来最早返回的一次巡诊。“他们都说我走得太快了,跟不上我。其实我们来这里干什么,不就是抓紧时间为受灾百姓服务吗?”陈本善说。

这时我们想起,早就听说,云南边防总队赴玉树地震灾区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专业医疗救援队,还未出机场就救了一条生命。当时准备上飞机的伤员中一位名叫方辉的女同胞已生命垂危,陈本善当即放下手头所有事情,开始抢救。他先用中医推拿技术使她张开嘴,然后把面包渣送入她口中,喂她水喝。15分钟后,她苏醒过来,竖起两个大拇指表示感谢。从那一刻开始到此时,陈本善不知救助了多少受灾同胞。

获得荣誉

陈本善同志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第二次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被昆明市西山区授予优秀市民荣誉称号;享受公安部特殊津贴,并获得公安边防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励津贴。

更多相关

其实你不算帅,但是你很可爱!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加上迷人的酒窝和白白的虎牙,这一切会永远留在我心中!”这段通讯作品中常见的人物肖像描写并非出自记者的手笔,它的作者是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过街楼11号的村民尚忠秀———一位在汶川震灾中受到惊悚流产的少妇。 在一本磨得卷了边的留言簿上,尚忠秀用了将近1000字的篇幅,来表达对汶川大地震后救她出水火的医生———陈本善的感激之情。陈是云南边防总队医院院长、云南边防总队赴四川汶川灾区医疗队队长。

41岁的陈本善擅长中医医术,在云南省中医界尽人皆知。由于多次受命赴泰国、缅甸、越南等国执行医疗任务,他在东南亚诸国的上层人士中声望日隆。就是这样一位名医,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主动请缨,亲自率队奔赴汶川抗震救灾,殚精竭虑为灾区群众疗伤诊病,被漩口镇乃至汶川县十里八乡的百姓亲切地称为“神医”。 5月13日晚11时,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接到上级命令,组建130人医疗救护队,紧急赶往灾区,执行抢险救护任务。从都江堰通往汶川县漩口镇的公路多处塌方,道路不通,救援物资和车辆人员都无法进入。5月15日,陈本善率领云南边防总队医疗队徒步40多公里,历经9个小时急行军,率先进入汶川县漩口镇,其神可见一斑。 到达漩口,天色已暗,但作为第一支进入漩口的医疗队,这些橄榄绿的出现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陈本善知道受伤的群众一定很多,急需医治,立即带领医护人员到各个村庄去巡诊。

走进一个住着四五十个受灾群众的简易棚子,便有一位青年村民急切地跑过来,拉住陈本善的手连声说:“救救我爸吧,你看他怎么了?”病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头部受伤,神志不清,躺到地铺上说着胡话。陈本善精通中医诊疗推拿,而且对中草药很有研究。他给老人把脉后,转身疾步向山上跑去。卫生员在身后边追边喊:“院长,别上山,危险。”陈本善边跑边说:“没事,我们带的药品不全,我到山上找些草药来!” 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陈本善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绿草遍野的山上搜寻,半个多小时后,他采回了一株株人们不知名的植物。

在受灾群众诧异的目光注视下,陈本善将这些植物捣碎,用纱布裹住患者的伤处。他一边包扎一边安慰患者家属。他说:“别担心,老人家是外伤导致神志不清,幸好后面山上有好多草药,这几种药配在一起对于治疗外伤非常有效。”患者的儿子在一边连连点头。 之后,陈本善又为几位患者把脉,他的诊断让受灾群众们特别惊讶,因为他不用病人“开腔”,竟然会把他们的症状及病情说得非常清楚、准确。

到达灾区的第一夜,陈本善便为近20名灾民进行了诊疗。

5月16日天刚亮,就有十多个受灾群众找到云南医疗队的临时驻地。他们手里拿着蔬菜鸡蛋,还端着刚刚煮好的热腾腾的稀饭。人们边走边说:“陈医生在哪里?云南边防的同志们,我们送早饭来了。”陈本善带着几个官兵迎出去,为首的正是昨夜那位患者的儿子,他把手里的物品一股脑地放在一位边防警官手里,拉住陈本善含着热泪说:“神医啊,您真是神医再世。我父亲半夜就清醒了,他都昏睡好几天了,是您的一服药让他醒过来了。你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呐!” 陈本善的名声马上在漩口镇传开了,来找他看病的群众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从十几里外赶过来。陈本善和医疗队的官兵们一边在漩口镇搭建战地医院,一边为当地群众疗伤治病。每天从早7点一直看到晚6点,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 大灾当前,气候反常,断电停水,露宿野外的当地群众和救援部队很多官兵都患上了急性肠炎、皮炎。灾区药品器械缺乏,这是最让医疗队发愁的事。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陈本善不辞辛苦、不畏艰险,无数次带人上山寻找可以治病的草药,拿回来煮成药汤给当地群众和救援人员喝,既治了病又起到了防治的作用,效果非常好。 “我老伴口腔溃疡,吃饭恼火得很,陈院长一服药就给医好了。不让我开腔,他号脉竟然能号出我腰椎陈旧性骨折,我想了半天才想起1965年我的第5腰椎骨折,神!真神!”60多岁的阿坝州水泥厂退休工人邓崇武一手拿着陈本善给开的中药,一手竖起大拇指。 随着一位又一位受灾群众转危为安,一位又一位被顽疾困扰多年的病人痊愈,上校院长陈本善的“神医”美名在漩口镇的群众和数千名救援人员中不胫而走。

神医有仁术,还有一颗仁心。给8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陈本善都要捐赠给每人100元。一位病员家里受灾情况严重,他一下就掏出了600元。“这些天,陈院长捐给受灾群众6000多元了!”云南边防总队后勤部部长孙寿广告诉记者。 “你记错喽!你今年才51岁!”陈本善一边号脉,一边和面前的这位81岁的于广林大爷开着玩笑,排队等候诊治的群众闻言,脸上笑开了花。

“这些中草药拿回去泡酒喝,莫喝多了,喝麻(四川方言,意为醉)了我可不管!”陈本善一边写处方,一边和55岁的徐桂芳大妈摆龙门阵。四下里,又是笑声一片。

陈本善的一口云南话和四川方言十分接近,问诊、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他告诉记者,开玩笑是为了让群众尽快走出震灾阴影,也算是心理危机干预吧。“这叫放羊拾柴两不误。”陈本善微笑着说,两颗虎牙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从5月14日到5月28日,陈本善用中医诊治伤病员2600多人,带来的近80万元的中草药和西药已基本告罄。这还不算他和医疗队上山采集的2000余斤草药。5月25日,他用电话通知同是中医的爱人,把自己家里库存的8麻袋中草药从昆明空运到灾区。采访时,记者就是搭乘刚从成都双流机场接货的大客车来到漩口镇的。 陈本善不仅医术高明,还翻山越岭为当地群众引来水源,更令当地百姓刮目相看、啧啧称赞。

地震发生后,造成漩口镇附近7个自然村2000余名驻地群众都要跑到数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许多老百姓不得不每天跑上几个来回,既费时又费力,大多数受灾群众和救援部队官兵几天都没有洗过一次脸。

到了漩口镇,陈本善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群众用水的问题。他利用外出巡诊和上山采药的机会到处寻找水源,5月17日下午,他终于在距漩口镇不远的山上找到了一眼山泉。为了大家用水安全,他紧急返回漩口镇,找到防疫人员去检测水质。在确定水源没有被污染后,5月18日,他带领官兵上山引水。 在漩口镇,平常从山上引水都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更何况在物资严重匮乏、每天都有数十次余震的时候。为了找到水管,陈本善冒着生命危险,无数次冲进随时都可能坍塌的危房中,终于找到了一些水管。水管长度不够,他便带人到山上砍竹子当水管用。在没有经验、没有工具的情况下,陈本善和医疗队的官兵们边接水管边总结,饮水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其间,漩口发生一次五级多的余震,山上震感非常强,几个随行的战士都很害怕,陈本善却始终没有松开手中的水管。他说,不能因为地震就让引水工程前功尽弃。 5月18日中午,陈本善和医疗队的官兵们奋战八个多小时后,终于将清澈的山泉水接到了医疗救护所附近,解决了2000余名群众和驻地救灾的解放军及武警官兵的吃水、用水问题,受灾群众感激地说:“这是我们的‘救命水’啊!” “陈院长,你不要累垮了,我们还有那么多的人要你医啊!”采访结束时,记者听见一位手拿中药的大妈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