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贸易、文化与世界区域化·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比较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丛书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平装: 23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206055126, 7206055125 条形码: 9787206055126 尺寸: 23.2 x 16.4 x 1.6 cm 重量: 422 g 作者简介张乃和,1967年生于河南省内黄县。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三年后,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朱寰教授,主修中古晚期近代早期世界史,200P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9月入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梁希哲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专业明清史方向的专题研究“15-17世纪的中国与世界”。2004年4月出站。出站后继续从事近代早期世界史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古晚期近代早期英国史、中英历史比较、史学理论。著有《大发现时代中英海外贸易比较研究》,并曾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06年起任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 内容简介《贸易、文化与世界区域化?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比较》从世界区域化的角度,把比较研究与关系研究结合起来,探讨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结构及其发展水平,重点对中国及其所在的东亚世界与英国及其所在的拉丁世界展开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近代早期中国的世界历史地位和作用。近代早期的起点是多元中心并存、多个世界并行发展,拉丁世界率先开启了从宗教文化主导向贸易主导转变的世界区域化新阶段。在不同区域世界的碰撞与交融中,中国及其所在的东亚区域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中英海外贸易个案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及其所在的东亚世界在生产方式、国家形态、区域世界互动方式等方面陷入了历史的路径依赖。但是,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变革是主体选择的过程,新的世界历史发展格局和方向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世界的主体选择过程中逐渐明朗化的,不存在既定的、明确的中心和方向。由于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近代早期中国及其所在的东亚世界的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被迫中断。 目录序 第一章 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研究概说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一、中西比较研究的进展 二、中外关系研究的成就 三、中国与世界体系研究的起步 第二节 几组基本概念 一、大过渡时期、大发现时代与近代早期 二、世界历史、世界区域化与区域世界 三、认同、文化认同与认同危机 第二章 如何认识近代早期世界区域化进程中的中国 第一节 研究方法问题 一、发生学方法 二、区域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单位与时段的选择 二、互动与比较的结合 第三章 起点: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农业社会的顿挫与复兴 一、农业社会的扩展 二、帝国体系的重建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区域世界 一、中国文化主导的东亚世界 二、宗教文化认同的其他世界 三、申古区域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调适与蜕变:中国与世界的选择 第一节 中国与东亚封贡体系 一、东亚封贡体系的滥觞 二、中国与东亚封贡体系的全面确立 第二节 由农本而重商的转变 一、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起 二、俄国的重商主义问题 第三节 区域世界互动的新阶段 一、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 二、海外贸易兴起与国际商战 第五章 中英海外贸易:两国不同选择之比较 第一节 中英海外贸易政策之比较 一、海外贸易政策总体取向 二、进出口商品贸易政策 三、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 第二节 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一、海外贸易商人的社会成分 二、海外贸易商人的法律政治地位 三、海外贸易商人群体的组织方式 第三节 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 一、海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转换 二、海外贸易市场网络的构建 三、海外贸易一般交换手段的变革 二、人口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策 第四节 社会政治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 二、政治体制的调整与嬗变 第七章 回归与新生:中国与世界的前景 第一节 历史路径依赖问题 一、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 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思考 第二节 不同世界碰撞中的中国 一、想象申的封贡体系 二、关于近代早期中国与世界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