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马石棺浮雕 |
释义 | 【名称】罗马石棺浮雕 【类别】雕塑、石刻 【年代】公元205年 【原属】罗马 【简介】 全长2.73米,高1.52米。 古罗马从哈德良时期(公元117年-138年)以来,丧葬习惯开始以土葬代替原先的火葬。权贵与豪门的丧葬则采用起石棺来,因而石棺上面也成了雕塑家的用武之地。随着年代的发展,这种石棺后来制作得越来越考究;石棺上的雕刻也愈来愈繁复,它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与墓葬有关的浮雕艺术品。这一件大理石石棺浮雕,就是属于公元3世纪时期的棺椁石刻浮雕之一。 这件大理石石棺浮雕,出土于罗马的圣洛伦佐门外,由于后来一直被保存在鲁多维奇宫内,故又称鲁多维奇石棺浮雕 ,现保存在罗马国立美术馆。浮雕上描绘的是3世纪中叶罗马人与蛮人(即凯尔特人)在多瑙河下游浴血奋战的一个战争场面。 蛮族 ,是古罗马奴隶制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一些邻族,即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以及其他亚洲民族的一种总的蔑称。在古罗马史上,凯尔特人曾多次与罗马人发生战争。这块浮雕上所描写的战斗场面,可能是作为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的。但浮雕人物处理得太密了,既见不到背景,也缺乏空间深度感,见到的只是一堆密不透风的重叠的人马形象。构图过于拥塞,戏剧性的战争情节变成了一种图案构成:横七竖八的死伤者,搏斗的武士与被杀戮者交错在一起;一个骑在马上的年轻将领,好象是全局的指挥者,他被处理在中心位置,由于人物太密,这位将领也并不很醒目。它给人唯一的印象只能是一种装饰,而且,浮雕上所有的形象,其比例是失调的,混乱的,缺乏艺术的节奏感。 在公元3世纪,罗马的外部世界确处在一种纷乱时期,政治与军事都充满着骚动和危机感。这可能正是作者的主要构思。由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这口棺椁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仍难以考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