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惠安 |
释义 | 柳惠安(1938~1983年),生于晋江县梅港乡梅村。196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为支援山区,分配到明溪县胡坊公社农技站工作。1965年任胡坊农技站站长。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调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1980年为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81年12月评为农艺师并当选为县科协第一届委员。 柳惠安在基层农科站工作,17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勤恳扎实。从播种、插秧、中耕到防治病虫害,天天亲自下田观察、调查,与农民打成一片。 60年代初,胡坊没有兽医,禽畜病疫阻碍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柳惠安自学兽医技术,为社员治疗猪、牛、鸡、鸭常见病。他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不计路途远近,有人请即出诊。 他和群众相处十分融洽,胡坊群众敬佩柳惠安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家希望他能在胡坊定居,曾由生产队长代表群众向柳惠安表示要为他在胡坊盖房子,他婉言谢绝。 1964年和1972年,柳惠安在菲律宾的姐姐多次要求柳惠安出国定居,柳惠安他说:“我的事业在国内,我离不开山区,更离不开胡坊的农民。”1968年,柳惠安在丁家山蹲点,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 柳惠安对农业科研工作十分认真,到农科所后,坚持勤问、勤听、勤跑、勤看、勤想、勤记、勤写、勤总结的“八勤”工作方法。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地摸索出一套“连作稻秧田套杂优”的耕作技术。1980年12月柳惠安写出《连作稻秧田套杂优,晚稻高产不用愁》的经验报告,被县政府采纳后,专题行文转发各乡农业部门推广,解决了山区县海拔高、低温来得早、秧田面积难增产的难题。1981年1月9日,《福建日报》发表《秧套稻试验成功,为晚稻秧地找到出路》的报道。受到国家农林部门的重视,专门下拨人民币2000元给明溪县农科所作试验经费。这一成果获1981年三明地区科技成果奖、明溪县科技成果奖。 有一次柳惠安与社员一起挑运公粮,扁担断了击伤脊椎,经医治痊愈,1982年受伤部位发生癌变。在重病期间,柳惠安仍念念不忘所里的科研试验。他忍着病痛,连续书写3天,对所里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为发展明溪农业竭尽全力。 1983年4月柳惠安病情恶化,22日晨与世长辞,时年45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