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喜芬 |
释义 | 林喜芬,男,汉族, 1982年生,天津静海人,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刑事证据法。出版学术专著、合著、教材等六部,并先后在《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先后荣获上海市“晨光学者”(2010年)、上海市第二届“法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最受欢迎教师奖”(2010年)、“岳成奖教金”(2010年)、“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0年)等科研、教学奖项。 主持上海市哲学社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市民主与法治建设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课题各一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多项。 一、著作 1.《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刑事司法的改革:理念与路径》(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话语解魅与制度构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证据法学》(参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刑事诉讼法学》(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刑事诉讼法学新论》(副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主要论文 1.《精英意识与大众诉求:中国司法改革的精神危机及其消解》,《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2.《从“无理”的判决到判决书“说理”:判决书说理制度的正当性分析》,《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3.《司法权威·法官规训·制度网络:对法官角色的一种法社会学分析》,《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 4.《宪政型与集权型:刑事诉讼模式的导向性分析》,《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 5.《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帝王”原则:程序法定原则重述》,《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6.《他域资源的反思与理想图景的缺失:当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理论质评》,《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7.《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8.《美国宪法性刑事诉讼法:意旨、构造及启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9.《判决意见公开制度研究》,《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10.《论美国宪法性刑事程序的规则构造及借鉴》,《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 11.《中国语境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争:本土话语资源的批判性反思》,《北方法学》2008年第2期。 12.《刑事司法改革:从变法逻辑到试点改革》,《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现代法学》2008年第4期。 14.《论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告知及其法律效力》,《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6期。 15.《美国场域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争:理论立场与改革取向》,《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3卷。 16.《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模式:利益权衡与客观化基准》,《犯罪研究》2009年第1期。 17.《论侦查程序中的讯问技术及其合法化进路》,《诉讼法学研究》2009年第15卷。 18.《我国刑事审级制度功能考辩与变迁改良》,《东方法学》2009年第5期。 19.《“程序性制裁理论”的理论反思: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分析焦点》,《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20.《论量刑建议的运行原理与实践疑难破解:基于公诉精密化的本土考察》,《法律科学》2011年第1期。 21.《证明理性化与刑事定罪标准之调整:基于防控司法错误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