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江非遗学社 |
释义 | 长江非遗学社简介: 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简称“长江非遗学社”,是在孙正国博士的指导下,由长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7级苏长鸿、刘慧等同学发起并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旨在推进大学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育家乡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担当起传承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协会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民间艺术家作品展、非遗知识讲座、民间艺术家授艺传艺、田野调查研究、家园文化周、家乡非遗文化展示与民俗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民俗民间文化和学习非遗知识,努力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和保护者。目前长江非遗学社已经在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论坛等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论坛机构,而且受到了其他高校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田兆元先生对长江非遗学社的建设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而且承诺可以为协会做一些顾问工作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非遗大事记 2006-2007:长江大学正式开设非遗课程,主讲教师:孙正国 2008年5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与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合作,首次开展“荆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演”大型非遗宣传活动; 2009年3月24日:长江大学非遗教学进入中国民俗学界最高水平的“中国民俗学网·高校联盟”版块,开始了长江大学具有潜能的高端平台起步时期,太阳鸟、指尖冰凉、恩施土家出任版主。得到英古阿格君的鼎力支持和热心指导。 3月25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进入中国著名网站“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得到华中版主玄珠老师的细心照顾和智慧培育,得到总版主田兆元先生的宏观调控与鼎力支持,慷慨解囊,专为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创建了“家乡文化传承学社”二级版块,并在一级版块增高了“教学团队”,指导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形成了网络平台的“数字团队”,“众心聚齐海上风,长江学子显神通”,自此,长江大学非遗社团步入平稳、规范的发展轨道。 3月31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火凤团队”首度参加高端学术活动:金荣华先生华中师范大学讲学。并巧遇玄珠仙子。 非遗大事记: 1、2009年4月:“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协会”正式成立 2、2009年6月: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合作主办“首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荆楚民歌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的15位学者与会,涉及学科有音乐学、文学、史学、传播学等,得到了荆州市荆州区文化馆马山民歌搜集整理者、研究专家汤斌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遗产》、《求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专栏《荆楚文化研究》等刊发表了会议成果。荆州电视台知名栏目《文化荆州》录制了会议专题片《非遗传承路在何方?》,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中山大学蒋明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永副教授、长江大学孙正国副教授受邀参与节目。海上风教学网站总版主、华中版主、湖北版主齐聚古都荆州,与长江大学非遗两大社团倾情联谊,写下了当代中国民俗教育场地教学与网络教学最生动的华丽诗章! 3、2009年7月:长江非遗学社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小组“马山民歌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一行五人到荆州市马山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进行调查。国内著名民俗文化教学网站总版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先生读到马山民歌调查小组之田野日志后认为,“马山民歌调查小组的方向,正是民间文学研究的真正方向!”由此,马山民歌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为长江非遗学社的发展开启了最为亮丽的希望之门!长江大学文学院特为小组颁发了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奖! 4、2009年9月:长江非遗学社换届,学社创始人苏长鸿荣退任第二届学社学术部部长,原副会长刘慧出任社长,开始了学社创会以后的提升性奠基时期的工作。 5、2009年国庆中秋:长江非遗学社第二个课题组“荆州传统工艺杰出传承人研究”召开第一次会议,汉绣、青铜器、木雕、微雕、剪纸、根雕、蛋雕等工艺的八位杰出传承人与课题组九位同学交流,初步建立起非遗研究的社区课题框架。 6、2009年11月7日:长江非遗社苏长鸿、刘慧至湖北民族学院,并与该学院民间文化兴趣团队兄弟社团进行了学术交流。 7、2009年12月31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召开2009年年会。 8、2010年1月:“家乡非遗文化大调查”之湖北长阳土家族调查与马山民歌调查正式启动。长阳A、B两组分别就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A组成员走访了著名民间故事家—孙家香老人,B组调查了土家丧葬礼仪—撒叶儿荷,并走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山民歌组针对马山民歌传承的传承状况进行了综合调研。 9、2010年3月17日:长江非遗学社社开展首届“家乡美食文化节”,会员们展示和分享了自己家乡的特产。 10.、2010年3月27日:长江非遗学社召开2010年干部换届大会与寒假调查总结大会。调查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以王一然为社长的第三届干部正式上任。 11、2010年5月8日:长江非遗社剪纸初级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校十几个院系的70多名同学一起走进传承民间艺术实实在在的活动中。 12、2010年5月2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原生态专场晚会在大礼堂上演。 13、2010年6月12日: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第二届荆州非遗论坛在金九龙大酒店召开。 14、2010年7月21--23日:孙正国博士、非遗学社苏长鸿、李玲玲一行参加了上海第八届民俗学会议。 15、2010年7月31日:我社寒假调查团队刘慧、谭柳王魁、周耀录制的视频《夷水八方》,代表长江大学参加“2010(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并获得优胜奖。 16、2010年暑假:我社组织第三批“深度回顾家乡”非遗大调查,恩施利川、十堰房县、汉川三个调查团队,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调查中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江南大学、湖北大学商学院等校师生不期而遇,并相互交流。 17、2010年10月:荆州传统工艺调查组“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科研立项。 18、2010年11月:苏长鸿、刘慧、王小艳三人代表长江大学前往山西太原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 19、2010年12月:非遗社团2011年年会顺利召开。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一行5人到会祝贺。 20、2011年1月:开展寒假调查,三个小组分别奔赴公安、江陵、松滋进行田野调查。 21、2011年3月,举办长江非遗学社新一轮干部换届和第二届家乡美食文化节。以李雪南为社长的第四届干部正式上任。 22、 2011年3月:长江大学历史系卢川老师担任学社指导教师。 23、2011年4月:第二届剪纸培训班在长江大学东校区开班。荆州老艺人林世柏先生现场传授剪纸技艺。原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团会社团部关辉部长、文学院党总支毛洪文副书记、文学院团总支周书航书记、卢川老师参加了培训班的开班仪式。 24、2012年5月:苏长鸿考取华东师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5、2011年6月:筹办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长江大学暨第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精彩的展演在东校区大礼堂成功举行,苏长鸿作为代表发言。同时,第三届荆州非遗论坛暨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组研讨会议在亚太大酒店顺利举行。 26、2011年7月16日:李雪南、邹艳妮同学对松滋市卸甲坪民歌进行了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7、2011年7月22——23日:山西大学自行车协会(非遗爱好者)来长江大学观光并与非遗学社进行交流,并为筹备山西大学非遗社团成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28、2011年10月:第三届剪纸班在长江大学东校区开班。 29、2011年11月:第三届非遗年会开幕,华中师范大学耿羽博士和两位硕士前来道贺。 30、2012年3月:刘蕾任长江非遗学社第五届社长。 31、2012年3月-4月:第四届剪纸班在长江大学西校区开班。荆州老艺人林世柏先生现场传授剪纸技艺。 32、2012年5月6日:由长江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文学院协办,长江非遗学社承办的长江大学中国-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营系列活动之文艺晚会成功举办。活动以民俗民间文化为载体,促进了长江大学中国与巴基斯坦学生间的广泛交流。活动受到主办方、协办方的充分肯定,校内外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33、2012年5月13日:中国-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营系列活动之中巴民俗研讨会在长江大学文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文字编辑:刘蕾)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