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联囊蕨 |
释义 | 中文名 :联囊蕨 形态描述:聚囊着生于小羽片的背面,皱囊式,极小,紧挤于侧脉或支脉两侧,单行排列成线形聚囊堆,满布于小羽片背面 分类:贵州联囊蕨形态描述:奇数羽状复叶,末次羽片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顶小羽片长,末级羽轴粗壮,宽约 1 mm。小羽片亚对生,不整齐,以 80°~90°着生于羽轴腹面边缘,紧挤或微分离,基部不联。发育完全的小羽片长舌形,长可达13 mm,宽 5 mm,基部略收缩,顶端钝圆;中脉粗直,延至顶端附近;侧脉稀,一般不分叉。生殖小羽片背面中脉两侧各具16~20 对线形聚囊堆;聚囊堆由多达24枚聚囊组成,聚囊卵形至长卵形,沿侧脉排列成行,彼此紧贴 。 时代产地:贵州盘县,宣威组下段;晚二叠世 肥大联囊蕨形态描述:生殖小羽片的碎片长可达 4 cm 以上,宽 1.9 cm,可能呈卵形,顶端破碎,基部收缩,侧边略呈波状,中脉粗强,宽约 2 mm,侧脉以宽角斜伸,每厘米约9条。聚囊堆长,下陷,着生于小羽片背面,位于整条侧脉长度的两旁,孢子囊细小,众多,连合紧密 。 时代产地:贵州宣威东山区,晚二叠世 小联囊蕨形态描述:末次羽片带形,顶端渐尖,长可达 4.2 cm 以上,宽 9 mm,轴宽约 1 mm 左右,向前缓缓收缩,表面平滑或具纵纹。小羽片紧挤,不整齐,镰刀状卵形,顶端钝,长4 mm,宽 2.5 mm。中脉直,侧脉简单,以宽角斜伸,聚囊堆长,下陷于背面,着生在侧脉两旁,中脉两侧各 9~12对(赵修祜等,1980) 。 时代产地:贵州富源庆云,宣威组下段;晚二叠世 昌都联囊蕨形态描述:至少二次羽状复叶,可能全为能育叶,仅近顶端尚未成熟部分保存为裸羽片状态。末二羽片可能为披针形,8~13 cm 宽,不少于 15 cm 长,中轴下部宽约 3 mm,往上渐变窄,近顶部宽 1 mm 左右,表面具细纵纹和一纵脊(背面)或纵沟(腹面) ,常以 55° 或更大角度分出末次羽片;末次羽片宽线形,互生于中轴侧缘的腹面上,紧挤,侧边彼此接触或略相覆盖,一般 8~12 mm 宽,50~70 mm 长,下部最宽,中、上部向前慢慢变窄,最后形成一宽度只有其下部 1/3~1/4 的长三角形顶端。羽轴约 1 mm 宽,表面与末二次羽轴(中轴)相同,常以 75°~85° 角分出小羽片;小羽片长椭圆形或卵椭圆形,基部紧靠,但不联合,下部或中、下部两边平行,上部收缩成镰刀形,顶端微微向前指;中脉明显,基部下延,伸到顶部分散;侧脉较稀,以很小角度至中脉伸出后不远就弯向两侧,然后分叉,有时其前一支脉再分叉一次;末次羽片基部上行第一小羽片特别发育,基部前端略扩大,宽度为其邻近正常小羽片的 1.5 倍,长度为正常小羽片的 1.5~2 倍,顶端超覆于上邻末次羽轴之上,边缘微缺裂,中脉细,直伸到顶。以狭角分出侧脉 5~7 对,基部的下行侧脉分叉 1~2 次,末次羽片基部下行的第一小羽片也较其邻近正常小羽片略长(大都破损或为上行第一小羽片所掩覆) ,但比较宽大,其基部下行第一侧脉特别发育,可分叉 2~3 次,所有不正常小羽片不具聚囊堆,仅极少数在基部偶有个别聚囊堆出现。正常实小羽片中脉的两侧各具一纵行聚囊堆;聚囊堆圆形到椭圆形,或因相互挤压而略呈矩形,每行数目随小羽片所在位置和发育程度不同而变化,最发育处每行可达 10 堆,不发育或已育者只有 1~2 堆;聚囊堆在同一行的数目和疏密情况以及发生次序没有规律,直径变化在 0.3~0.5 mm,个别部位隐约可见每一聚囊堆由 5~7 个聚囊绕一中轴组成,确切的细部结构则不明;聚囊堆在腹面印痕标本上保存为小圆坑,中心散凸;背面印痕则相反。所有小羽片的近顶端部分不育,不具聚囊堆(李星学等,1982) 。 时代产地:西藏昌都妥坝,妥坝组; 晚二叠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