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空间战 |
释义 | 背景简介在宇宙空间,有各种形状和不同大小的人造地球卫星在不停地运行,它们担负着侦察敌情、传送信息、探测地球资源等任务。目前各国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有近一千颗,其中有二百多颗是直接为军事目的服务的。这些军用卫星几乎全部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发射的。 超级暗探——侦察卫星,或称间谍卫星,是凭借其“视力”(照相装置)或靠电子仪器窃取对方情报,传送给军事参谋部。这些空间间谍“站在”几百到几千公里的轨道上,不分昼夜地探测、侦查对方的军事设施、武器装置、军队调动、国防施工及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军舰的行驶等情报,它们可以获得用常规手段无法得到的情报。 一个超级大国的空间间谍活动,危害着另一个超级大国侵略、扩张利益,妨碍着另一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野心,限制了另一个超级大国独霸宇宙空间的狂妄企图。多年来,两个超级大国挖空心思研究摧毁空间卫星的各种方案,妄图袭击、摧毁对方的军用卫星,主要是侦察卫星,这样,宁静的宇宙空间就变成了两霸争夺的新战场,酝酿着一场新的战争——空间战。空间战要解决的敌人就是军用卫星、载人飞船、卫星拦击器或轨道(部分轨道)武器等。若一个超级大国袭击另一个超级大国的间谍卫星,就有可能爆发一场空间战。 形成苏美两霸在不断地发展空间技术的过程中,军事方面的应用一直是占首位的,一方面费尽心机充分利用军事卫星的作用,向敌方发起进攻;另方面采用各种防御措施来保护军用卫星免受对方的攻击。 在利用军用卫星的作用方面,超级大国正在不断改进卫星工作性能,使它能更好地为军事目的服务,窃取更多情报。如导弹预警卫星能更准确地探测敌人导弹的发射,为军事参谋部提供敌人导弹发射地点和时刻,为反导弹武器及早做好战斗的准备。导航卫星能更有效地为水下核潜艇和水面舰船等精确地定位服务。气象卫星可为军事部门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气象情报资料等等。 间谍卫星窃取情报,手段有多种,较常见的是照相侦察卫星。这种卫星在对方国土上空快速拍照,在本国上空将情报送回地面。回收情报的办法也有多种,一是直接回收卫星照片,在地面加工站处理;二是空间摄影,卫星上加工底片,用电子设备转换成电信号发回地面;三是电视传输,将拍摄的电视图像通过发射机传输回来等等。 为保护间谍卫星,超级大国也是绞尽脑汁,他们采用了许多办法。其一,伪装。发射许多假侦察卫星(又叫诱饵)进行干扰,而将真间谍卫星藏起来,或发射“黑暗”卫星,它表面涂上吸收电波的保护层,且本身也不发无线电信号,这样就“伪装”起来,不让对方发现、跟踪。 其二,提高“生存”能力。由于激光武器对卫星破坏严重,尤其是对太阳能电池。因此,卫星上改用核电源或用同位素热电发生器等,来提高“生存”能力。卫星的其它部件也是想方设法使其免受危害。 其三,搞警报系统。为了对付空间袭击,就要扩充空间跟踪网的职能,使其成为空间袭击的警报系统。一旦出现空间袭击的预兆,就发出空间袭击的警报。 有矛必有盾。一种进攻性武器的出现必然引起另一种与其相对抗武器的发展。随着卫星及飞船空间侦察活动的加强,军事通信的增加及轨道轰炸武器的出现,用以对付这些军事活动的手段也就相继诞生并不断发展。而空间武器进攻手段和防御措施的不断完善,促使了空间战的形成。 对付空间武器的防御系统应能发现“敌人”(侦察卫星、飞船及轨道轰炸武器等),预报“敌人”的危害程度,及时捕捉跟踪“敌人”,并快速摧毁“敌人”或使“敌人”完全失效。 手段最早采用的手段是发射导弹直接摧毁空间的军用卫星。苏修早期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就具有反卫星的能力。美帝也曾研制过用导弹反卫星的武器系统。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间,美帝曾研究过奈克——宙斯反弹道导弹和雷神——阿金纳导弹为基础的两个反卫星武器系统,分别作了多次试验,截击卫星获得初步成功。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两个超级大国军事竞赛也就越来越激烈,除了研制从地面发射导弹直接拦击卫星外,都积极发展可机动的卫星拦击器(所谓反卫星卫星)去摧毁对方的卫星。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卫星拦击器机动运行靠近敌卫星自我爆炸摧毁之;或卫星拦击器在自动导引装置的引导下,用自身携带的火箭推进器加速,与目标高速相撞,与之同归于尽。 在空间战中,摧毁目标的方法还有多种,例如: 1.用弹片击毁。在卫星拦击器上装带导弹,射向目标,在接近目标处战斗部爆炸,使大量散弹片飞向目标,击毁之,或是在导弹飞近目标时射出许多弹丸击毁目标。 2.用激光武器。卫星拦击器向目标发射激光束(激光武器),摧毁目标,或毁坏目标的电源。当然,在高强度激光束辐照下,卫星上的照相装置及其他电子设备也会被毁坏,使卫星失去工作能力。 3.用射束武器。从地面或空间拦击器上发射带电粒子束(射束武器)摧毁目标。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通过加速器形成强大带电粒子束,以近光速射向空间目标,将其摧毁。 此外,在空间目标的飞行轨道上,撒一片砂粒云或金属碎片云,同样可以摧毁卫星;人工制造强磁场、电场等手段也可以使目标失去工作能力。甚至有人还设想用载人飞船或可操纵的拦击器(如现在研制的航天飞机),伸出机械手去“捕捉”敌方的卫星。 拦击器空间战中的拦击器指的是直接执行拦击任务的飞行器。它可以是反卫星导弹、载人飞船或反卫星卫星等。这里只介绍在轨道上运行的拦击器。 首先,拦击器是由多级运载火箭发射的,火箭(固体或液体多级火箭)把拦击器送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卫星轨道),这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样的。然后根据攻击的对象,选取好进攻路线,“驾驶”(控制)着拦击器按选定的进攻路线改变原来轨道(升高或降低轨道高度,改变轨道平面),接近目标,突然袭击“敌人”——军用卫星,置“敌人”于死地。这就是拦击器完成摧毁目标的简单过程。要实现它,拦击器应包含控制、姿态稳定、动力、战斗部及对目标的跟踪测量等装置。 拦击器的控制装置主要任务是“驾驶”(控制)拦击器按选定的攻击路线飞行,以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 姿态稳定装置的任务是保证拦击器在空间飞行中位置的稳定。 动力装置是为拦击器作轨道机动和姿态稳定等提供动力。目前,普通采用推力或方向可调的发动机或小喷嘴,根据机动与控制的要求提供所需要的动力。 战斗部是杀伤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它的任务是摧毁或破坏目标,使之失效,它比常规武器的战斗部更广泛,可包含普通战斗部(装弹丸或弹片等)或核战斗部以及激光武器、射束武器和金属碎片等。 要保证攻击路线的实现,随时测定拦击器相对于目标的位置及运动参数是很必要的。这项任务由测量设备(如雷达等)承担,空间跟踪网或拦击器上的雷达等就具有此功能,它将测得的位置和速度的信息,随时传输给制导系统,以便引导拦击器遵循攻击路线飞行,准确地命中目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