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茶亭 |
释义 | 亭,作为一种小型的建筑物,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它建在各国的边境线上,十里一亭,是士兵放哨的场所,也是边防线上的交通站。秦汉时期,官方又在十里长亭中间建一座传递邮讯的短亭。这就是“长亭复短亭”的诗句常常在中国古诗上出现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演变,长亭与短亭原有的作用消失,这些建在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便自然成了行人避风躲雨、歇脚休息的地方,也是至亲好友、爱者情人送别之处。 客家祖先从中原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到南方来定居时,路途上那些长亭短亭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慰藉,客家人当然是不会忘记的。从许多客家族谱中我们看到,胸中储满了道德良心的客家人一旦定居下来,便在宗族乡贤的率领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山径上,请地理先生堪舆好位置,仿照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给行人避风躲雨的风雨亭、茶水亭。亭阁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民居式的、有牌坊式的;有土木结构的、有砖石结构的;有全族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几个人捐造的。到了夏天,总会有人每天无偿地烧一缸茶水放在亭子里供路人止渴解乏。在风雨亭歇脚的一些路人,会在墙上题壁或漫画,打油诗、小笑话、警世良言……琳琅满目,被民俗研究者称为“风雨亭文化”。 21世纪的今天,尽管村村都通了公路,许多人随身都携带着矿泉水,挑担行路长途跋涉者已寥寥无几,但客家地区捐资建造这种风雨亭阁的仍然大有人在。只是亭阁的样式有了许多变化,它的功能除了供行人避风躲雨外,更多的是让人歇息赏景。亭阁本身的可观赏性也是道路风景的一种点缀,一种道路审美的意蕴。 面对着客家地区到处可见的茶亭、风雨亭,一位人文学者感慨万千地说:“这些亭阁硬件,是客家族群以人为本、关怀别人、广行善事的精神品格的一种写照。这种客家人真诚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就是客家族群历代英雄辈出、伟人不穷的文化底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