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察哈尔学会 |
释义 | NGO,总部设在察哈尔牧场的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 学会简介察哈尔学会: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 察哈尔学会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家专注于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非官方、无党派、独立智库。总部设在河北省尚义县察哈尔牧场,在北京和广州也设有办公室。 察哈尔学会致力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独立智库,为政府的重大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和创新思想,影响政策和舆论;为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社会公众之间构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协助决策者增强对国际发展趋势的理解,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理解,加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上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在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当今世界,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中国与世界也将面临全新的关系。理性地研究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重大问题,提出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建设性思想与方案是学会的任务。 我们集中国非官方思想力量而为。在当今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中,非官方的思想和智慧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汇集这些思想和力量,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言献策是学会的工作目的。 我们致力于搭建官方决策、非官方思想和主流传媒的交流平台,通过人员交流、组织合作、文章发表、研究报告、出版物和公开活动,为官方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新理念和新思维是学会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使命 为中国和国际社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产品,推动中国与世界全新关系和秩序的建立,以和平发展、和谐共生为终极追求。 我们的思想产品主要分布在三个层次: 以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为基础 以外交与国际关系为核心内容 以国家战略为最终形态 我们的愿景 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国际社会中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 我们将通过两个五年规划来实现这个愿景: 2010—2014年,从中国公共外交的早期推动者成为全球公共外交的核心机构之一; 2015—2020年,从全球公共外交的核心机构扩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 我们的战略 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合作机构与人士共同进步和成长。采取“合作共进”的战略,来实现愿景和使命。 与官方机构的“委托/承办”合作,以我们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承办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委托的项目或工作,在官方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委托项目和工作。 与学术机构的“人员/嵌入”合作,吸引学术界优秀人才加入学术委员会和研究团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多种嵌入方式参与学术研究与传播活动。 与传媒机构的“内容/传播”合作,向传媒机构提供或合作开发具前瞻性的思想和内容,逐步扩大学会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中的舆论影响力。 伴随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在全球范围的崛起,民间力量和非政府组织在国家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交也走向了更大程度上的公开、透明和民主。作为非政府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智库,更有利于整合民间智慧和力量,增强公民社会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促进国家和人民间的理解和互信,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主席致辞作为一家新兴的、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致力于推动外交政策的进步和国际关系的有序发展。我们将努力为中国和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具前瞻性、原创性、建设性的思想产品,通过出版物、主题活动、媒体等与国内外其他机构和智库进行交流合作与对话,为官方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国际关系与外交方面的知识产品,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参考。 我们是一家汇聚了具有专业精神、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知识分子的开放性组织。我们欢迎有识之士与我们广泛合作,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和谐发展建言献策。 韩方明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察哈尔学会创会主席、首席赞助人 主要工作察哈尔学会2010年主要工作 为实现“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国际社会中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的愿景,察哈尔学会以“中国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与传播机构”为起点,致力于搭建“官产学媒”合作平台,为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2009年10月成立至今,察哈尔学会在公共外交传播和研究领域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承办全球第一本中文公共外交专门刊物——《公共外交季刊》 2010年3月初,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察哈尔学会承办、外交学院学术支持的《公共外交通讯》正式创刊。这是全球第一本中文公共外交专门刊物。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担任总编辑,外委会副主任陈昊苏、武大伟、赵进军、韩方明担任副总编辑。编委会由19位外委会委员、及中国外交界的顶级专家和学者组成,编辑部主任由韩方明兼任。 “两会”期间,2010年春季号(创刊号)送至每位政协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受到委员和代表们的好评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并引起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010年6月初,正名为《公共外交季刊》出版夏季号。以“上海世博会与公共外交”为专题,向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提供5000册,分发到参会的国内外政府官员和媒体记者。海外媒体开始关注本刊,例如著名的FT中文网转载了《公共外交季刊》夏季号的四篇文章。 2010年9月初,《公共外交季刊》秋季号出刊,以“人民政协与公共外交”为专题。秋季号在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上分放,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鼓励,并引起外国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官员的关注。 2010年12月初,《公共外交季刊》冬季号出刊,以“新媒体与公共外交”为专题。除固定读者赠阅外,开始与国内国际问题专门刊物建立交换关系,向公共外交管理和研究机构批量赠阅,主要有: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外文局、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等。 《公共外交季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有:(1)公共外交的决策机构,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相关部门;(2)公共外交的政府管理部门,包括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教育部等;(3)中国公共外交的执行机构,包括中国驻外国使馆、孔子学院总部及各国孔子学院等;(4)外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驻华办事机构等;(5)国内外公共外交研究与传播机构,包括大学内研究机构、相关学会与协会、外交与国际关系报刊等;(6)中央企业以及“走出去”的民营企业;(7)对公共外交有兴趣的其它机构和人士等。 二、组建一支高水平的高级研究员团队 察哈尔学会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目前共有9人: 赵可金: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10部专著和合著,发表论文和文章100多篇。 王义桅: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发表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专著6部、译著3部、编著3部,学术论文100多篇,时评文章300多篇。 唐小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系教授,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发表专著和译著5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学术论文60多篇,访谈和评论文章50多篇。 刘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2006年至2010年间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暨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和孔子学院院长。出版了12部著作(包括中、英、印尼文)和近百篇学术论文(中、英、日及荷兰文)。 刘亚伟:美国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中国项目主任,亚特兰大的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United Society of China Studies)的当选会长。刘亚伟博士撰写和编辑了很多与中国选举和治理有关的中文和英文文章以及各种书籍。 段跃中: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日中交流研究所所长。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图书50多种,在日本创办多处汉语角,连续6年主办日中作文大赛,创办日中翻译学院,成立日本湖南之友会。 庞中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主要研究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问题。近10年发表专著、译著和编著10多部,主要学术论文和文章200多篇。 洪朝辉:美国普渡大学(凯优曼校区)历史学终身教授、普渡大学(西拉法耶特校区)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曾发表专著三部、主编和合编五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和合作主持三十余项科研与教学项目,获美国教育部、美国能源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资助。 余万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有专著近10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 以上9位高级研究员都具备独立主持学术研究或公共外交活动的能力,熟练掌握外国语言,具备对外交流和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是察哈尔学会的核心人力资源,学会为他们的研究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支持。 三、承办高端的“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海2010” 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是经全国政协批准、由全国政协外委会主办、察哈尔学会承办的公共外交实践研究与理论探讨的专门会议。积极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是研讨会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致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会议,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决策者、执行者、研究者、传播者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理性、建设性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进而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目的: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和解决方案,为执行者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素材和创新思路,为传播者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研讨会拟每年举办一次。“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海2010”于2010年10月8-1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并分两个专题(跨国企业、媒体与中国形象传播,公共外交与中国形象传播),由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政府相关部门官员、跨国企业与媒体代表、专家学者等100多人参加研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给研讨会发来贺信。王刚副主席说:这次会议作为全国政协外委会主办、以推动公共外交发展为宗旨的专业研讨会,首次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为主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在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通过公共外交来实现国际新秩序的背景下,对促进我国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外委会副主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万学远主持开幕式,全国政协常委、外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主持闭幕式并讲话。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发言稿和论文33篇,并编辑印制成《会刊》,共有29人担任主旨演讲人和专题发言人。 四、主办、参与国内的公共外交研究与传播活动 7月10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与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办的“软实力与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柯银斌秘书长参加会议,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400册。 9月1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在北京召开。柯银斌秘书长参加会议,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300册。 10月9日,《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座谈会在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秘书长柯银斌主持会议,韩方明主席出席并讲话。高级研究员赵可金、庞中英和段跃中,研究员洪宏、欧阳君山参加会议并发言。 10月19日,中国-非洲经济技术合作小组主办、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协办的“后危机时代中非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展望国际会议”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酒店召开。韩方明主席以中非经济技术合作小组副组长身份主持闭幕式。柯银斌秘书长、庞中英高级研究员、洪宏研究员参会,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200册。 11月5-7日,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联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爱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主办的“第16届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国际会议”在哈佛大学召开。韩方明主席参加会议,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100册。 11月12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察哈尔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公共外交:话语权的视角”专题讨论会在清华科技园创新大厦B座召开。韩方明主席做题为“加强基础建设,构建公共外交教育的新体系”的书面讲话,柯银斌秘书长担任专题研讨主持人。 11月21日,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主办的“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建国饭店召开。韩方明主席出席,并发表题为“发挥全方位优势,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的致辞。赵可金高级研究员到会并做大会发言,柯银斌秘书长主持下午研讨会议并做会议总结。学会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150册。 12月4日,环球时报主办的“什么是中国的主流社会”研讨沙龙在环球时报社召开,柯银斌秘书长出席并发言。 12月10—14日,印度驻华使馆主办、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承办、察哈尔学会协办的“中印文化节”在北京桥艺术中心举行。韩方明主席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身份出席并在开幕式上做重要讲话。学会向该活动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500册。 12月17—20日,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合办的“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段跃中高级研究员参会并做了题为“汉语角的运营和推广模式述评----日本侨报社推进中日民间交流的实践报告”的发言。 12月26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北京研讨会”在北京燕山大酒店召开,柯银斌秘书长出席并发言,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和冬季号各50册。 12月28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柯银斌秘书长、《公共外交季刊》编辑谢婷婷和颜琳参加会议,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和冬季号各80册。 12月3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办的“2010年中国公共外交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外召开。柯银斌秘书长参加会议并发言,同时向会议赠送《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冬季号20册。 五、组织编写《公共外交概论》教材 自2010年8月开始,察哈尔学会组织国内10多位公共外交研究与教学骨干人员,组成《公共外交概论》编委会,韩方明担任主编,赵可金、柯银斌担任副主编。 这是中国第一本公共外交教科书,将于2011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面向全国各高等院校国际政治、外交与国际关系、国际传播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合作机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是政协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的九个专门委员会之一。十一届外事委员会成立于2008年3月,现有委员58人,主要由现职或曾在政府涉外部门、文化和学术机构长期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流的各界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现任主任为赵启正。 委员会根据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相关任务开展工作,工作职责和内容是:围绕国家总体外交和全国政协中心工作,积极介绍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研讨国际形势,就有关国际问题、外交政策和涉外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考察活动,建言献策;广泛联系本界别委员和人民群众,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推介公共外交理念;积极开展与各国议会、友好人士、国际组织的交往,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就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发表声明或讲话。 公共外交是外事委员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多年来,委员会为推广、普及和实践公共外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积极呼吁和推动公共外交,并就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活动开展公共外交调研,建言献策。有关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二)大力普及推介公共外交理念和实践案例。创办《公共外交季刊》(原名《公共外交通讯》),召开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全国各省区市政协外事工作座谈会,获得各方好评和强烈反响。(三)在对外交往中积极践行公共外交,广泛介绍中国发展道路和人民政协特色,承办21世纪论坛,促进国际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拓展公共外交的渠道。 外交学院外交学院(英文名称: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简称:CFA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所属的高等学校,位于北京,创建于1955年9月,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停办。1980年复校。外交学院是中央部属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的提前批次高等学校,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外交外事、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高等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 凤凰网 凤凰网是一个集图文资讯、视频点播、专题报道、虚拟社区、免费资源、电子商务为一体的Internet站点;网站设有专栏,介绍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电影台、欧洲台、美洲台和《凤凰周刊》。凤凰网秉承“开创新视野,创造新文化”之精神,凤凰展翅之理想,始终坚持以先进科技配合卓越服务,根据每一位用户和客户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程式,务求协助用户和客户准确达成目标,创造辉煌成绩。2004年,凤凰网曾被大陆权威杂志《互联网周刊》评为最具影响力的5佳网站之一。 中国网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始建于1997年,是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韩文和世界语十个语种十一个文版对外发布信息的"超级网络平台",其读者分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坚持以新闻为前导,以国情为基础,以融合各地通讯、即时专题、网上服务、媒体搜索等内容为原则,力求通过精心整合的即时新闻、翔实的背景资料和网上独家的深度报道,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并竭诚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访问者提供迅捷、权威的信息服务。 中国-非洲经济技术合作小组 中国-非洲经济技术合作小组是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展开对非洲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工作机构。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核准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办公厅。现任主席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是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正式会员及其管委会委员。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船板的对非工作平台,中国-非洲经济技术合作小组立志于深化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与非洲国家经济社会理事会的交流,促进中非经济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非洲经济技术合作小组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熟悉非洲情况的前政府官员、外交官、专家、学者以及有志于开展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 中非经济技术合作小组召集人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韩方明。秘书处设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秘书长刘然玲。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位于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的中美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10年4月,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签署合作协议。该中心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全球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在莫斯科、北京和布鲁塞尔均设有办事处。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是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和北京桥艺术中心联手创办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在各届人士的关心和推动下,联谊会和桥艺术中心决定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联手打造宣传中国的文化,宣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公共外交的平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先后在校内和有关院系内建立了六个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一个研究室,即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北欧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研究室。这些研究机构在开展地区研究和发展对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 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进程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要实现民族振兴,完成国家统一,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必须具有能对国际形势进行因势利导的对外政策;同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中国面临着国内政治体制优化和公共政策创新的双重任务。 顺应这种形势,复旦大学决定成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这一决定不仅是跨世纪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学院·研究院的建立将结束我校原有国际问题研究的分散状态,实现学科优势的整合,使我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前身为国际政治系。1923年设立的政治学系,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积累了数十年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丰厚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从事政治学、行政和外交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基地。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于2000年组建了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同时成立国际问题研究院。 该学院学科体系完整,培养层次齐全分明,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其中国际关系为全国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该学院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硕士点、1个公共行政硕士点(MPA)、4个本科专业。 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目前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3项,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2项,已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200多部,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逾千篇,其中25项成果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 学院与许多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师资和学生双向交流关系,是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学院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学院重视并全力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创建了诸如"国际问题研究会"、"新半月谈"等学生社团,每学期都举行学院内部的辩论。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12月16日。研究院的建院目标是,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力争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交流和政策咨询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 研究:研究院将整合和强化各方面资源,对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和全球事务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联合校内外学术力量,组织和协调具有创新性和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形成国际关系研究的同济学派,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教学:研究院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德国研究、欧盟研究、日本研究、美国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战略概论、国际政治、国际军备控制等课程;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方向上凝聚力量,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团队。 交流:研究院将推动同济大学与国际、国内著名大学和思想库以及各国政府高层人士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沟通,为同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和国内交流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通过加强交流加大引入新的资源的力度,提高各学科建设的水平,培养和锻炼各类人才,促进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以国际和国内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同济大学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咨询:发挥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国际事务方面的专长,为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有关决策提供咨询。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致力于进一步扩大同济大学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同济大学与各国政府高层人士、著名大学和思想库的交流,培养文理相通、有广阔的全球视野、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是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名校面向新世纪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一个战略步骤。 学院涵盖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教学和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理论、比较政治、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社会福利、城市发展、公共事务、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等方面。目前拥有教职员工50余人,本科生32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20余名以及上千名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院长是胡伟教授,党总支书记是朱启贵教授。学院名誉院长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我校兼职教授熊光楷上将。 学院下设比较政治系、国际关系系、公共管理系。其中,比较政治系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外政府与政治、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政治发展与民主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等;国际关系系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与战略、国际安全与海洋安全、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公共管理系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经济与政府规制、公共政策与社会福利等。另外,学院还设有环太平洋研究中心、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以及民意与舆情调研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拥有行政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及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社会保障、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等硕士点,是全国首批举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教育的单位之一。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是一所充满活力,发展势头强劲的学院。几年来,学院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研究力量为基础,以“学术立院,学生为本”为宗旨,实施跨越式发展、人才强院、学术立院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着力营造“博学、明德、奋进、和谐”的学院文化,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短短的时间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