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君臣道盛世朝堂的存亡法则 |
释义 | 概述作 者: 邹范平 著丛 书 名: 出 版 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076127 出版时间:2006-05-01 版 次:1 页 数:31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编辑推荐“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奴处”,作者力图以此为视点,从翔实的史料出发,在整个中国历史君臣关系的嬗变中挖掘和梳理三帝处臣之道,折射国运乃至一个时代由盛而衰的深层原因。君臣无论成败,人性和命运错综复杂,既囿于制度,又侵蚀着制度,这正是《君臣道(盛世朝堂的存亡法则)》的意理所在。作者激扬的文字背后彰显的是冷静的史观、沉着的理性和锐利的镜鉴,关照着古老文化中的人生哲学的现实考量。 内容简介朝堂之上,君贵臣轻——历史长河上空的君臣关系宛如一条抛物线,在康乾盛世达到制高点。君与臣的博弈不曾缓和,反而随着极权的膨胀而更加剧烈,君臣之道便在双方较量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康熙崇尚理学,能与臣以师友相处;雍正澄清吏治,重用能臣酷吏;乾隆纵容贪官和绅,引发官场的生死角逐。而无论是痛恨臣子结党,“兔死狗烹”,还是大兴文字狱,实质上都是基于对极权的向往,归根结底都是权力之争。即使是清官,违背了当时的朝堂法则,也只能成为殉葬品。当然,也有自由游走于朝堂者,像文中的李光地,康熙到了晚年只与其一人商讨立嫡之事;张廷玉受雍正帝重用,因其谨慎得以明哲身。 媒体评论在守信方面,君主应当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马基雅维理《君主论》 康熙帝是所谓的“理学皇帝”,对于儒家“圣君贤相”的政治模式是赞同的。在君臣关系上讲究“君臣谊均一体”,有“帝者与师处”的胸襟气度,博得了“宽仁”的美名。 ——《帝王与师处·康熙帝的宽仁》 雍正帝能做到“霸者与臣处”已属不易。他对于权术的运用十分在行,说到底,就是把臣子当工具。雍正帝为入苛刻,性喜猜忌,却也有任贤使能的胸襟。 ——《霸者与臣处·雍正帝的苛察》 乾隆帝明确反对儒家“圣君贤相”的政治模式,把臣子视为奴役。只求好用,不论忠奸;过则归臣,善则归君。 ——《亡国与奴处·乾隆帝的专横》 目录上篇:帝王与师友处——康熙帝的宽仁 放弃满洲家法,确立君权一揽 虚君摄政是儒家之本旨 鳌拜辅政成为乱政 剪除鳌拜恢复君权一揽 每帝师熊赐履 南书房师友 以汉治汉,乃异种称王之道 不使汉将全面倒向吴三桂 非郑氏叛将不能收复台湾 君臣以义合 于成龙以道事君 康熙帝对汤斌态度的转变 保护清官张伯行 君臣治河与朋党之争 康熙帝的法家治术 整肃帝师 索额图由每功臣变为第一罪人 特殊而棘手的君臣关系 中篇:霸者与臣处——雍正帝的苛察 即位之谋 戴铎献“戒急用忍”之策 以儿才华,博取父皇的欢心 夺位成功 确立秘密建储制度 恶犬不可不烹 年羹尧之自裁 隆科多之圈禁 澄清吏治,重用能臣 模范疆吏田文镜 压抑李绂及科举士人 追查志亏空,怡亲王大搞抄家 诺敏、高成龄首倡养廉银制度 岳钟琪弹劾贪官污吏 宠臣李卫 以密斩制度威慑地方大员 给事中并入御史台 鄂尔泰于难以措手之地显才干 张廷玉制定机处章程 神道设教以整治贪官 不臣之民与文字狱 汪景祺与钱名世之献 查嗣庭之狱 陆生柟之狱 谢济世之狱 曾静、吕留良之狱 下篇:亡国与奴处——乾隆帝的专横 初政尚宽 好大喜功,遥控军机 既重贤臣,也宠奸相佞 文化与文字狱 乾隆帝制霸道 结语 前言今天,人们大概已经不太知道,原始儒家的君臣观念是开放的,理想的君臣关系是平等对待的关系。孔子说:“君对臣以礼相待,臣为君做事尽忠。”孔子时代的“忠”是诚信的意思。孔子说:“为朋友谋划能不尽忠吗?”臣对君的忠心,与为朋友的尽忠没有什么不同。鲁穆公问子思(孔子的孙子):“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回答:“经常指出国君缺点的人,可以称为忠臣。”这里臣对君的忠表现为谏诤。所以唐朝的魏征说,希望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因为忠臣可能会遭杀身之祸,君主也会因此而落个骂名。后来,“忠”的涵义逐渐变化,变成了在下者对在上者的诚信态度,忠言就不再逆耳,而是悦耳了。清朝人钱大听说:“后人但以忠为臣道,又以捐躯殉国者为忠,而忠的含义就狭隘了。”现在我们理解的忠,意义就很狭隘,这种狭隘的君臣意识渗透在中国人的上下级人际关系中。许多人都把它归罪于孔子,从而痛恨中国文化。其实这是孔子的思想已被后人歪曲,现代的批评者又不去做探本溯源的工作,而只是站在门外批评的缘故。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以及之后的战国时期,君臣关系是一种松散形式的结合。在战国群雄争霸形势的逼迫下,各国君主莫不求贤若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