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句法同义
释义

一、关于句法同义

句法同义就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譬如:

我打破了杯子。

杯子被我打破了。

杯子我打破了。

我把杯子打破了。

虽然这四个句子句法组合有别,依次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被字句”、动词性主谓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把字句”,但是它们的结构意义相同或相近,像“我”都是施事者,“杯子”都是受事者,动作都是“打”,等。

(一)句法同义语句举隅

为了加深对句法同义的认识,我们不妨结合现代汉语句型的学习,在动词性谓语句中辨别一些“同义异型”的语句。这里所谓的“同义异型”的语句,指的是一组语义基本相同(即结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内部的语法结构不同,属于不同的句型(包括少数虽属同一句型,但结构上仍有差异的情况)的语句。换言之,它们即是句法同义的句子。

下面,笔者列举一部分较为常见的“同义异型”的动词性谓语句,并作些粗略的辨析:

上述例句,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后一句则不是,例⑴b是动词性动词谓语句,例⑵b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b句都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顺便提一笔,它们的句式有异:例⑶b是被字句,例⑷b是把字句)。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主谓谓语句,b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主谓谓语句,b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例⑻b是宾语前置)。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又都是双宾语),后一句则不是,例⑼b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例⑽b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上述例句中,每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又都是双宾语),b句都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当然,在单句的其他下位句型中,也不乏“同义异型”,即句法同义的语句。略举几例:

例⑴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b是动词性非主谓句。

例⑵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名词性名词谓语句,b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例⑶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形容词性述补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

例⑷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名词性名词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

例⑸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b是动词性非主谓句。

例⑹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

前面都是举例性的,通过这些例句的辨识,我们对句型的确认就更有把握了,对句法同义的现象的认识就更深入了。

(二)句法同义语句的变换

为了选择最为恰当的一个,有时还不免要变换句型。所谓变换句型,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在保留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将一个属于甲句型的语句转换成另一个属于乙句型的语句,以适应表达上的需要。总之,处在同义关系中的若干语句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譬如从基本式“我们去过上海了”,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推导出它的派生式“上海我们去过了”、“我们上海去过了”。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这部专著中指出:“研究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可以说是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研究,是不仅仅满足于找出一些静止的格式,而是要进一步观察这些格式结合和变化的规律。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这一段话对我们深有启发。我们不仅应该从语法角度上能确认句型,能辨别“同义异型”的语句,而且还应该进一步联系语言运用实践来选择句法同义的语句,以便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为说明这一点,不妨先试举一例:

这六个语句分为两组,例⑴是一组“同义异型”的语句,例⑵亦然。如果要让这六个语句配成三对,就有一个选择语句的问题了,这里,显然是例⑴a跟例⑵b配合恰当,例⑴b跟例⑵c配合恰当,例⑴c跟例⑵a配合恰当,因为它们句型相同。倘若换个方式相配,说成“东边窗口开票,货在西边窗口取”、“开票在东边窗口,西边窗口取货”、“票在东边窗口开,取货在西边窗口”等,就不很顺当,或很不顺当。由此可见,结合语言环境,从一组句法同义的语句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个,是多么重要的了。

对此,本文也以举例的方式作些粗浅的介绍。譬如:

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他给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可变换为动词性主谓谓语句“许多疑难问题他给我们解决了”。

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他把腿坐麻了”,可变换为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他坐麻了腿”。

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小梅练出来了一副好嗓子”,可变换为动词性述补谓语句“小梅的一副好嗓子练出来了”。

动词性动词谓语句“石磊对《围城》十分喜爱”,可变换为动词性述宾谓语句“石磊十分喜爱《围城》”,还可变换为动词性主谓谓语句“《围城》石磊十分喜爱”。

动词性主谓谓语句“那些线装书他变卖了”,可变换为动词性动词谓语句“他把那些线装书变卖了”,还可变换为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他变卖了那些线装书”。

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屋顶上笼罩着一层薄烟”,可变换为动词性连述谓语句“屋顶上有一层薄烟笼罩着”,还可变换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在屋顶上笼罩着一层薄烟”或“有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

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小家伙又白又胖”,可变换为动词性述补谓语句“小家伙长得又白又胖”。

形容词性述补谓语句“昏睡的生活可悲得很”,可变换为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昏睡的生活很可悲”,还可变换为动词性述宾谓语句“昏睡的生活是很可悲的生活”。

名词性名词谓语句“你好大的口气”,可变换为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你的口气好大”,还可变换为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你口气好大”。

动词性非主谓句“哭得他眼睛都肿了”,可变换为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他哭得眼睛都肿了”,还可变换为动词性主谓谓语句“他眼睛都哭肿了”,还可变换为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他哭肿了眼睛”。

再像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中的“双宾句”,可以变换为各种句型。譬如:

“我昨天刚刚问过他这件事”,可变换为动词性主谓谓语句“这件事我昨天刚刚问过他”。

“上级分配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可变换为动词性连述谓语句“上级分配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给他”。

再如:“邻居还给他一张DVD”,可变换为“邻居给他还了一张DVD”;“校长报告我们一个好消息”,可变换为“校长向我们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买了他两斤花生”,可变换为“我买了他的两斤花生”;等等。虽然从句型角度看,前后两者都属于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但仍存在着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前一句都是“双宾句”,后一句则不是,它们分别都是句法同义的语句。

二、关于句法多义

句法多义就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句法多义,也就是句法歧义。

歧义结构的研究,是近年来汉语语法学界成果显著的一个研究课题。事实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语言学家之所以对歧义研究发生兴趣,并不是因为歧义本身在语言运用中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而是把它作为深入探讨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的一个突破口来对待的。朱德熙先生说得好:“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见《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一)句法多义语句的类型

归纳句法多义语句的类型,也就是归纳歧义的类型,实际上同时在寻找产生歧义的原因。

句法多义的主要类型有:

1、同音词。譬如:

他又zuò了一会儿。(做/坐)

家里有pípá。(琵琶/枇杷)

你要克服jiāoqì。(骄气/娇气)

qízhōng考试已经安排好了。(期中/期终)

2、多义词。譬如:

你要多吃点菜。(蔬菜/菜肴)

他还有包袱。(布包/思想负担)

集训队下操了。(出操/收操)

来参观的多半是电大学员。(大概/大多)

3、兼类词。譬如:

汤不热了。(动词/形容词)

衣柜没有锁。(名词/动词)

我和他住在一起。(介词/连词)

他爬过山没有?(趋向动词/助词)

4、同形结构。

结构主义语法对歧义结构研究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由于层次不同以及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的语法规律。

这种同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⑴结构切分不同,即语法结构关系相同而层次不同。

一是各层次语法结构关系都相同。譬如:

二是第一层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其他层次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譬如:

⑵结构关系不同,即层次相同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譬如:

烤白薯参考数据(述宾/定中)

你老张他们部队(同位/定中)

医院食堂学生家长(联合/定中)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主谓/定中)

⑶结构切分和结构关系都不同,即层次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也不同。譬如:

转换生成语法更进一步揭示了层次和语法结构关系都相同却由于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的内在规律。

这种同形结构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⑴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譬如:

他已经称过了 连校长都不认识

(施事/受事)

看望的是病人 关心的是他母亲

(施事/受事)

妇女理发店 青年服务社

(施事/受事)

⑵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譬如:

巴金的书 诗人的气质(领属/性质)

玩具工厂 蓄电池运输车(用途/质料)

()排除句法多义的语用手段

1、语音制约。

不少书面上的歧义,一到口头上就不再产生歧义,因为语音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譬如:

声调:这个人好说话(hǎo容易,形容词/hào喜欢,动词),反映了词类的不同。

重音:十二岁就一米三(重音在前表示长得高/重音在后表示长得矮),反映了语义指向的不同。

停顿:我讲不好(停顿在前表示一种可能/停顿在后表示一种判断),反映了层次及语法结构关系的不同。即

2、语法制约。

由于词的语法功能某些特点的制约,使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得到排除。譬如:

a为述宾词组,b为名词性定中词组,数量词组“一个”只能修饰名词性词组,不能修饰动词性述宾词组,因此“爱过她的孩子”在这里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3、语义制约。

由于句中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相互牵制从而排除了歧义。譬如:

a为主谓词组,谓语又是个主谓词组,b为主谓词组,主语是个定中词组,当“小说书”成为“大主语”时,“他弟弟很多”就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按照抽象的句式来看,可以有a和b两种切分,但“一位”中的量词“位”表示尊称,只能适用于“律师”,不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因此在这里,只能分析为b,不可能是a 。

4、语境制约。

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里的上下文的制约,同样可以消除歧义。譬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这条裤子裁得好,(你就穿吧!)

开刀的是我父亲,(他技术高明,你放心好了。)

“学习好”可以是述补词组,也可以是主谓词组,在例句中只能分析为主谓词组;“裁得好”的补语或表可能(能裁好),或表结果(裁得不错),在例句中的“好”只能是结果补语;“开刀的是我父亲”中的“我父亲”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但在该句中,只能理解为施事。

5、增删词语。

增添或删除个别词语,可以使结构内部的语法关系明朗化,从而消除歧义。譬如: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学生和家长)

新教师宿舍(新的教师宿舍/新教师的宿舍)

参考资料是必要的(参考一下资料是必要的/看参考资料是必要的)

市民可在每月15日前去反映意见(市民可在每月15日以前去反映意见/市民可在每月15日去反映意见)

6、变换句式。

通过变换的方法,选用同义异型句式也是消除歧义的一个有效手段。譬如:

他倒了一杯水(倒掉/倒上)→ 他把一杯水倒了

指导青年读好书(把书读好/读好的书)→指导青年把书读好

他已经审问过了(审问他自己/他审问别人)→他已经被审问过了

他给小王打电话(打给小王/替小王打)→他打电话给小王

再譬如,同样是“介词+名词1+方位词+动词+名词2”格式的句法结构中,下面的a组是句法多义的语句,可以用变换句式排除歧义,而b组与c组并无歧义:

a组:“在火车上写标语”、“在屋顶上画画”。

“在火车上写标语”句法多义,可以有两种变换方式,一是“把标语写在火车上”,二是“(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在屋顶上画画”也是句法多义,也可以有两种变换方式,一是“把画画在屋顶上”,二是“(站)在屋顶上画画”: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既可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又可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所以导致了歧义。

b组:“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养鱼”。

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无歧义,“在瓶子里灌水”只能变换为“把水灌在瓶子里”,不能变换为“(坐)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养鱼”只能变换为“把鱼养在玻璃缸里”,不能变换为“(站)在玻璃缸里养鱼”: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只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不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c组:“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在马背上唱歌”。

这两个句法结构都无歧义,“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只能变换为“(住)在大学里研读语言学”,不能变换为“把语言学研读在大学里”;“在马背上唱歌”只能变换为“(骑)在马背上唱歌”,不能变换为“把歌唱在马背上”:因为这里“介词+名词1+方位词”的组合,只能表示“动词+名词2”的处所,不能表示“名词2”的处所,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吕叔湘先生的《歧义类例》(载《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一文,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说是集歧义,即句法多义类例之大成,并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有兴趣的学员不妨找来看一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