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叉叶苏铁 |
释义 | 叉叶苏铁(Cycas micholitzii)又称龙口苏铁、叉叶凤尾草,虾爪铁等。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及越南河内的低海拔季雨林下,多为零星分布,现在中国许多地区有栽培。产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和金平等县,广西及海南(兴隆)有分布,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海拔上限700生长在石灰岩山地的灌丛和草丛中,分布区地处热带北部季风区。 中文学名:叉叶苏铁 别称:龙口苏铁 界:植物界 门:苏铁门 纲:苏铁纲 目:苏铁目 科:苏铁科 属:苏铁属 种:叉叶苏铁 简介拉丁名 Cycadaceae种拉丁名 Cycas micholitzii micholitzii Thiselton-Dyer 叉叶苏铁树干圆柱形,高20~60厘米,径4~5厘米,基部粗10~12厘米。暗赤色,光滑,无茎顶绒毛;鳞叶三角形,长3.5~5厘米,宽2~4厘米,背面密被灰褐色绒毛;羽叶长1.5~3.5米,甚至可达5米,叶柄长0.6~1.6厘米,基部被柔毛,两侧具12~30对刺,刺长0.3~0.5厘米,羽片22~41对,间距约2~4厘米,1~2(3)次二叉分歧,小羽片边缘平,有时波状,长20~41厘米,宽1.2~2.5(3.2)厘米,深绿色,有光泽,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下侧明显下延,中脉两面隆起,薄革质至坚纸质,小叶柄长0.2~0.7厘米,或因羽片下延而不明显。雄球花圆柱形,长15~42厘米,径约4~5.5厘米,梗长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叶近匙形或宽楔形,光滑,黄色,边缘橘黄色,长1~1.8厘米,宽0.8厘米,顶部不育部分长约0.8厘米,有绒毛,圆或有0.1~0.5厘米长的短尖头,花药3~4个聚生;大孢子叶长10~12厘米,基部柄状,橘黄色,密被锈色绒毛,后渐脱落,顶片卵圆形至菱状倒卵形,长5~9厘米,宽4.5~7厘米,边缘篦齿状深裂,每侧具7~11条裂片,裂片钻形,无毛,长1.5~5厘米,顶裂片钻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0.4~0.8厘米,有时有1~2条细裂片,大孢子叶柄长5~11.5厘米,胚珠(1)4~6枚,着生于大孢子叶柄的上部两侧,扁球形,直径0.4厘米,无毛,先端有小尖头;种子近球形,长2.6~3.1厘米,直径2.3~2.8厘米,成熟后变黄色,无毛。 叉叶苏铁与多羽叉叶苏铁形态相近,但前者羽叶仅1~4片,小叶柄长0.2~0.7厘米,胚珠2~4(6)枚,大孢子叶侧裂片稍粗壮;后者羽叶4~10片,小叶柄长0.5~3.5厘米,胚珠6~8枚,大孢子叶侧裂片纤细。 起源叉叶苏铁1904年英国著名植物学家麦查理茨(W. Micholitz)在越南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形态特殊的苏铁植物,随即带着活苗将其引种于新加坡植物园,经过植物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于次年作为新种正式发表,并以发现者的人名来命名,这就是本植物拉丁学名的由来。由于小羽叶片呈二叉分歧,中文称之为叉叶苏铁是合适的。实际上叉叶苏铁早在1899年于我国广西就已经被发现,当时被定为刺叶苏铁的叉叶变种。越南发现的和广西发现的二种苏铁其实都是一回事。因为叉叶苏铁仅分布于从广西到越南河内狭小范围,又因奇特的叶形是研究苏铁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材料。 形态特征为苏铁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盆栽株高一般1~2.5米。主干柱状,大型羽状叶,丛生于茎顶部,羽片坚硬,中脉显著。花序球形,单生茎顶。雄球花序的小孢子叶扁平鳞片状或盾状,呈螺旋状排列;雌球花序的大孢子叶扁平状,全体密被黄褐色绒毛,上部呈羽状分裂,在中下部的两侧各生1个或2~4个裸露的直生胚珠。 叉叶苏铁株高0.5-1米,干径4-5厘米。鳞叶三角形。叶柄长0.5-1.5米,具二排刺。叶长2-3.5米,羽片20-40对,羽片作二叉分歧。小羽片长20-40厘米,宽1.7-2.5厘米,边全缘。雄球花圆柱形;雌球花扁球形,径30-40厘米,大孢子叶边缘篦齿状深裂。小孢子叶球圆柱形,长15-18厘米,直径约4厘米,梗长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叶近匙形或宽楔形,黄色,边缘桔黄色,长1-1.8厘米,宽约8毫米,顶部有绒毛,圆或有短头,下面有多数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叶桔黄色,长约8厘米,下部长柄状,上部菱状倒卵形,宽约3.5厘米,篦齿状分裂,裂片钻形,长1.5-2厘米,在其下方两则生有1-4个近圆形、被绒毛的胚珠。种子成熟 时黄色,长约2.5厘米。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龙州、大新、崇左及云南弥勒,生于海拔130-175米。越南北部也有。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分布区位于热带北部季风区。年平均温22℃,1月平均温14℃,极端最低温常年在0℃以上,偶在特大寒潮南下年分可下达-3℃,7月平均温28.1℃;年降水量135 0毫米,集中于5-9月,占年雨量75%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1%。叉叶苏铁为喜钙植物,通常生长在石灰岩低峰丛石山中下部,土壤为石灰岩土,中性至微碱性反应,较肥沃湿润。主要 伴生植物有蚬木Burretodendro hsienmu Chunet How、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 Gagnep.、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Schott等。 栽培要点一般采用分蘖,切干或种子繁殖。分蘖繁殖时,应从老树干基部周围切取分蘖,种在肥沃湿润的腐殖土中,放半阴处。也有将干部切成片段,埋土中,使干部四周发生新芽 ,再行分栽。种子寿命短,采后应即播种。以播种分株为主。播种;在5月~6月进行。由于种子大而皮厚,可先在室内盆插,’保持30℃~40℃高温和充足的水分,15天可发芽,出牙后移到露地。 分株:早春时节利用母株的旁生苗进行分切,让切口稍事干燥后,带土移裁。保持半荫养护,温度稳定在27℃~30℃。 多用分株法。生长健壮的之后组常在茎基部或茎干上长出萌蘖,待萌蘖长出4~5片叶时将其切割下来,若已经生根,则可直接栽种,若未生根,则可以插于基质中,置于半荫处,促其生根。盆栽苏铁宜选用草炭土2与沙1的混合土,加入少量的骨粉做基肥;浇水掌握不干不浇的原则,春夏生长旺盛期保持盆土湿润,尤其夏季水分蒸发较快,应及时补充,并经常向叶面喷水,使叶片清新,并每隔2~3周浇施1次稀薄的肥水为使叶片翠绿而有光泽,液肥中可以加入硫酸亚铁,而秋冬季节则控制浇水,保持盆土略干,千万不能积水,否则引起根系腐烂,并停止施肥;苏铁为强阳性树种,除夏季光照过强,应注意遮荫外,其它季节应给予充足的光照;苏铁不耐寒,北方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需在温室内养护,温度不低于5℃即可安全越冬。 应在盆底垫上瓦片,以利排水。夏季生长旺盛,早晚浇水数次,同时注意适当叶面喷水。每月施腐熟饼肥一次。秋天气候稍凉,叶片发育成熟,应控制水份,可3天~5天浇水一次。在通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叶片易遭甲壳虫危害。冬季低温易烂根死亡,注意保暖。苏铁生长较慢,从幼苗到开花要几十年时间,一般每年只长一轮新叶,所以修剪不宜过甚,这样才能保持姿态清新雅趣。 采集加工花、叶、根、种子均可入药。花期采花,果熟时采果,叶、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或鲜用。 化学成分:i叶中含苏铁双黄酮、扁柏双黄酮、花杉双黄酮等;种子含苏铁毒甙,新苏铁甙、昂布糖、油脂、葫芦巴碱、胆碱、玉蜀黍黄质等有效成分。 性味味甘淡,性平。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咯血、便血、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痢痰、胃痛、跌打损伤等病症。 相关资料1904年英国著名植物学家麦查理茨(W. Micholitz)在越南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形态特殊的苏铁植物,随即带着活苗将其引种于新加坡植物园,经过植物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于次年作为新种正式发表,并以发现者的人名来命名,这就是本植物拉丁学名的由来。由于小羽叶片呈二叉分歧,中文称之为叉叶苏铁是合适的。实际上叉叶苏铁早在1899年于我国广西就已经被发现,当时被定为刺叶苏铁的叉叶变种。越南发现的和广西发现的二种苏铁其实都是一回事。因为叉叶苏铁仅分布于从广西到越南河内狭小范围,又因奇特的叶形是研究苏铁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材料,被定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保护?国家一级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6年) 分布范围极窄,植株稀少,羽片叉状分裂,为苏铁属植物中所罕见,对保护物种 和研究苏铁属分类有一定的科研意义。叶丛终年翠绿,可作绿化观赏。? 广西龙州石山区已建立岗保护区,应在种群较多地点严加保护,促进其天然更 新,并进行栽培,大量繁殖。? 现状涉危种。叉叶苏铁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广西龙州及云南弥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区,由于森林乱砍滥伐,生境遭受破坏,种群陆续减少,又因群众采挖,已处于濒危境地,急待保护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