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城篆书七言联 |
释义 | 【名称】金城篆书七言联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现代 【作者】金城 【简介】 </CC> “禽鸣花底不如我;鱼乐渊深即是天”。该作书于1926年,纸本,纵134厘米,横26.5厘米。 金城篆书法取石鼓文。清代以来,学习石鼓文的书家众多,其中不乏以石鼓文为范本,而使篆书作品达到较高境界之人,如杨沂孙、吴昌硕、黄易、马公愚等。他们由于取法方向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书写风格。吴昌硕篆书浑穆苍古,敦厚凝重,用笔具有刀刻的味道,一点一画都有斩钉截铁的力感,结体窄长,取立势。马公愚则取石鼓文典雅工整之长,其作品在书写上向原作靠近,字形颇得石鼓文之形。黄易的作品却有纤细秀逸、使转柔和的特点,给人以轻松之感。金城学习石鼓文的方法似乎更接近黄易。 对照这件七言篆书楹联,我们可以具体分析金城的艺术特征。此联用笔沉着,起收讲究,具有凝练的内蕴,风格典丽隽雅,笔致圆润遒丽,笔锋藏而不露,写出的线条是等粗的圆线,讲求粗细一致、匀圆对称、沉着含蓄,呈现出“玉箸篆”的趋向。在结体上,该联方整严密,每字大小接近,笔画少的字写得比较宽松,而笔画多的字写得比较紧,从而保持了字形大小的基本一致。在章法上,此联字的排列整齐、端庄、雅正,上下、左右平衡对称,纵有疏密变化,亦归于平正。分析金城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稳重中和主人。在书法的品位、格调、气韵、节律等方面,他似乎更注重线质与气韵,审美取向为古木顺正一路。由于他的审美理想以中和为追求,因此在书写上表现出匀整、对称、工稳、字轴中正、重心稳定的总体倾向。 中国书法,既讲究传统之道(有时甚至讲究得近乎苛刻)又十分强调创新与个性,这正是中国文人雅事的难处所在。以传统的眼光看,金城注重了继承的—面,无论是用笔走线,还是结字造型,都是极具法理的。但如果从仓惭的角度来衡量金城,其作品当然有其弱处,如布局偏于均等,平实有余,变化不足。他这种一丝不苟、近乎描摹的写法,难免使作品显得过于拘谨,缺少书写情趣。 从品味金城篆书作品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即学习石鼓文,一是要注重处理好规整与天趣的关系。石鼓文是篆书中的正体,通篇写得严谨工整,我们如果就事论事地取法,容易走向呆板乏味的一面。其实石鼓文在规整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充满稚拙,充满生机。即便在同一字中,其笔画的组合也不是孤立僵化的,而是讲究起承转合、相互呼应。如此这些,需要我们仔细体会,用心把握。二是要注重秀润与朴茂的关系。石鼓文在用笔上讲究圆,讲究匀,但与此同时,它的结字是古朴的,其中充满古雅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学习石鼓文时,要将秀润与朴茂结合起来,不可走入只取秀润、失却朴茂的误区。 金城(1878—1926),浙江湖州人。名绍城,字拱北、巩伯,号北楼。少习书画、篆刻、古文辞。曾留学英国铿司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归国。道经美、法诸国考察法制及美术。民国初期任国会众议员、国务院秘书。于1910年创办中国书学研究会,并筹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展览会每隔一年举行一次。曾偕同陈师曾诸画家赴日与会,大受彼邦画界欢迎。客居北京时,创立湖社画会,聚徒讲学,门人皆以“湖”字为号。著有《北楼论画》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