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参究念佛
释义

参究念佛简介

参究念佛国朝洪永间,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论念佛,天、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惟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此二各随机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参究为非也。予于《疏钞》已略陈之。而犹有疑者,谓参究主于见性,单持乃切往生,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曾无参究之说。此论亦甚有理,依而行之,决定往生;但欲存此废彼则不可。盖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忧其不生耶?故《疏钞》两存而待择,请无疑焉。若夫以“谁”字逼气下行,而谓是追究念佛者,此邪谬误人,获罪无量。

参究念佛的兴起

明朝时,禅风盛行,而且净土法门也在这时兴起,所以很多佛弟子,就在「禅」、「净」这两股潮流下,互相激汤,有学净土的人去修禅,也有学禅的人去修净土,就这麼激汤下,两个法门也自然地交流、混合在一起。所以明末就有人提出所谓「体究念佛」和「参究念佛」这两种说法。这个问题,散见在明末资料里,莲池大师也谈过,而我们今天来谈这个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观念,就是,禅宗并不等於禅,其实,各门各家都有自己的禅法,禅法并不等於禅宗,禅宗也不就是禅定,「禅宗」只是用来指称一个宗派的修行理念,不能代表禅法的全貌。因此我们说,参究念佛和体究念佛,都是念佛,可是是在念佛当下与禅法相应的法门。

一般所谓的念佛法门,是说在念佛的当下,我们内心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自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会接引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这样的心情念阿弥陀佛,希望以我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因缘,阿弥陀佛接引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我们在参究念佛、体究念佛的时候,没有信、没有愿。先讲参究念佛。参究念佛是说,在一句佛号当中,我们是参话头的念,参!念这个佛号的是谁,一句「阿弥陀佛」,参参看这个念佛的是谁?「阿弥陀佛」,参!念佛的是谁?就这麼一直参究下去。可以说,虽然名为念佛,其实不是净土法门,因为它在念佛的时候,重点是在参,是在究,而不是在信愿。这个参究,就是参话头,是参自己的心性,是一切念头摒除;而念佛是信愿,是希望我们有这样的信愿心。所以参究念佛跟我们一般讲的信愿念佛差得很远,因为在参究当中,一切念头都是妄想,那有什麼信愿不信愿呢?

参究念佛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它就跟参话头差不多;可是体究念佛,一般人就不太了解这体究念佛是怎麼念的。体究念佛,它是在念佛时不用「参」,而是「观」、是「看」。「参」跟「看」不一样,参是一种「问」,看是一种「观察」。一个东西,你看得清清楚楚,跟你去问、去思考不一样;看是你看清楚你就知道了,问是你在问的时候没有答案,你去「要」这个答案,在你要这个答案,没有答案之间,你去追究这个答案,这就是问,就是参;看的话,是你面对什麼东西,你看清楚它,你知道它是什麼就好了,至於它背後是什麼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它现在是什麼就好了。参,它有一个疑问;体究的「看」,它没有疑问。参是参这个念佛的後面是谁,看是看这个念头你现在是什麼。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我就看这个「阿弥陀佛」从我心念的虚空、若有若无的心念源头浮出「阿弥陀佛」出来;再念一句「阿弥陀佛」,又看到我的心念中,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在我的心里面不知道那里咻地飘出「阿弥陀佛」的字眼来,慢慢的看、慢慢的看,就感觉到这个佛号从我的心里面,从虚空中咻来一个,咻,来一个,不知道从那里来,就算它来了,你正要看到它来的时候,它的来处就没有了。所以体究就是一直地看它从那里来,可是当你看的时候,来处就灭了;它在空虚中间,在你心性中间,它来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心头,我们心的源头,可是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它就灭了,刚开始虽然好像看不到,可是越看就越看到我们的心性,越看就越深入佛号的源头,那就是我们的心源。所以体究念佛看我们的心源,是一种观心的法门。

其实讲起来,观心法门是禅(法)的一种,参究法门也是禅的一种,不过後来都被用在念佛法门里面。也可以说,修净土的人要把修禅(宗)的人带向念佛,所以就说,你参禅,你就参「念佛是谁」的话头罗,你就看念佛的是谁罗,就看住这念佛的佛号罗!可是参禅的人,也要把念佛的人带向参繟,就告诉念佛的人,怎样在念佛当中看你的心性、参你的心性,让你能够对你自己的心性更清楚。这里面很有意思,谈下去,就谈到宗派对於法的认识浅深。论理讲,净土法门,理的上面比较缺,虽然究竟讲,净土的源头,也是法性的源头,可是实际上从可以触摸的点上讲起来,净土法门它还是在虚妄境上用功;可是禅的入手处,就不是在虚妄境上用功,而是在我们心的源头下手。

所以参究念佛跟体究念佛表面上是念佛,其实它是禅的法门,是直指我们心源的方法,不过,毕竟它是念阿弥陀佛,毕竟它与阿弥陀佛相应。所以说参究念佛跟体究念佛一般都把它当作禅净双修,就是因为它本质是禅,表面上是念佛的缘故。

参究念佛论

参究念佛论

明·蕅益大师著

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自他之量。只因迷妄,遍计横生,背觉性而九界杂陈,昧真境而三土幻现。劳我世尊,垂慈设教,随众生根性,示无量法门。或显了说;或隐覆谈;或曲接偏机,渐令入道;或直投圆种,顿使开明;或从一法中,分别说为无量;或以异方便,善巧助显一乘。虽复教纲万殊,无非醒九界长梦,令复还元觉;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

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何以言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见思净,超同居;尘沙净,超方便;无明净,超实报。故曰:“唯佛一人居净土。”尚何不了之义?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文成印坏。以凡夫而阶不退,未断惑而得横超。又复三根普被,四土横该,五浊轻净在同居,体空巧净在方便,三观圆净在实报,究竟觉净在寂光。尚无等者,矧或过之?是名不可思议功德,世间难信之法也。

总其大要,须具信愿行三。信则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因必该果,果必彻因。愿则念念回向,心心趋往。行则无量法门,会归一致。而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顾念佛一行,乃有多途。《小经》重持名,《楞严》但忆念,《观经》主于观境,《大集》观佛实相。后世智彻禅师,复开参究一路。云栖大师极力主张净土,亦不废其说。但法门虽异,同以净土为归。独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讹可商。尝试论之: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能谛信,斯直知归。未了之人,不妨疑着。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缓,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

问:净土为主,参究可当念佛否?

答:参、念皆属行摄,切则参亦往生,不切则念亦不生。又虽有切行,若信愿为导则往生,无信愿为导则不生也。

问:彻悟人还须往生否?

答: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清规》:课诵、送亡等事,无不指归净土。故天如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萨位者也。

问:念佛兼参究,可为助行。参禅兼愿往,非偷心欤?

答: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干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永明四料简,楚石十念不缺等,正所谓有禅有净,岂偷心也?

问:参究念佛,与止观法门为同为异?

答:理则互融,门实有异。止观以信入,参究以疑入。止观虽三根普被,而上根方真得明了。参究虽亦被三根,而上根始获大总持。且如下根之人,或念佛,或参究,虽未达止观深理,然理无不具,以置心一处即止,用心参念即观。故中根之人,或借解而起念行,或塞解而发参情,虽随机致用不同,亦皆不失止观大义。唯上根之士,直下相应,境智一如,观谛不二。斯时念与不念,皆得而究竟,更无可参。何以故?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故知参究念佛之说,是权非实,是助非正。虽不可废,尤不可执。废则缺万行中一行,执则以一行而碍万行也。高明学道之士,试熟计而力行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