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良庵 |
释义 | 黄暹生平简介黄暹,字世永,谥号良庵(1312—1378),元朝中叶泉州府南安县十七都芦溪隍山人氏(即现在的南安市罗东镇埔心村)。系泉州开元紫云始祖黄守恭(629—712)之长子、南安房开基祖黄经(655—不详)的第二十四世嫡孙。根据尚待进一步考证的谱史记载,黄暹是从吕洋(现南安市蓬华乡黎阳村)或江西上饶只身复归芦溪隍山(注:所谓复归,即其二十四世祖黄经在600多年前从泉州率先来到这里开基。黄经与其配偶陈氏墓茔也在埔头境内。黄经的生母、泉州紫云始祖黄守恭之妻李氏也安眠于此)。据口口相传之说,黄暹的发迹是得到勘舆师的指点,得埔头眠牛穴而发达。后修撰的谱史也依此风水“传说”予以记载。 根据中国人对祖先避讳不呼其名之礼节。黄暹的后裔皆称其逝后谥号而不呼其名,由此使其裔派乃至外姓皆误黄良庵为埔头始祖之生名。黄暹娶妻尤氏,生传四子,依序为黄孚、字子信、谥号武哉(1337—1367),黄仁、字子德(1339—1377),黄恭、字子友(1340—1392),黄圭、字子瑞(1342—1387)。其四支系分别各地繁衍生息,黄孚居埔头、黄仁居美林、黄恭居尾溪、黄圭居纸花。据不完全统计,黄暹的嫡裔及拟制裔孙现在已繁衍到世界各地,闽、浙、赣、粤、台居多,保守估计人口不下百万。抛开非专业人士修谱的史料,我至少认为黄暹(良庵公)是罗东盆地的开拓者之一。他与所有同时期的外姓人所开垦的芦川沃土,奠定了罗东盆地六百余年的农耕文明。 埔头黄氏大宗祠和埔头黄孚支系之梗概由明初抗倭名将、黄暹之五世孙黄长进、字秉耀(1406—1481)于1458主持修建的埔头大宗祠,历经五百多年来的数次重修,特别是1992年的重修后,埔头黄氏大宗祠已成为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宗祠群之一,是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埔头黄氏大宗祠依法设立管委会进行管理。 现在居住在祖祠附近各村的黄氏都为黄暹(良庵公)长子黄孚(武哉公)之派裔。六百多年来,黄孚派裔已达数十万之众,分别居于罗东的潭溪村、荆坑村,高塘村、埔心村、山坂村、蔡厝村、罗溪村、振兴村、罗东村、霞山村,九都的秋林村,梅山的丁埔村、丁光村等。 自唐朝至清末,由于各派裔繁衍不同,造成个别支系无谱可续。清同治年间,廷续一千两百多年的紫云黄氏宗谱在泉州黄守恭派裔黄大龄举人的编撰下进行一次空前的大修谱。根据旧谱的停用,新谱的重排,黄暹(良庵公)刚好衔入新谱(清同治版)一世。由于黄暹的长子黄孚比其父早逝十一年,黄孚后裔代代都尊崇黄暹(良庵公)为始祖。因此,现在的埔头人知良庵者众,识伯孚者寡。 (附注1)泉州紫云黄氏谱诗(清同治版/黄大龄) 世子德谦秉 奇汝载恒卿 甫夫伯侯元 先人贻礼则 奕"世"种书田 文章昭国瑞 忠孝本家传 行达明新学 修崇德性坚 资元利永贞 谦光乐太平 多福其自取 丕承乃后贤 以斯善继述 振绳亿万年 (二十二世与一世同字,是否为后人抄录笔误尚待进一步考证,因此加以引号以示关注。二十四世“书”字辈,在民间取名中很多人误写为“诗”字。因此百科的编撰者认为这个“世”也有可能存在同音字的误传。黄大龄是清同治年间的举人,他绝对不可能不懂得避讳,一首谱诗里面出现两个同样的字显然不合逻辑。笔者以为,二十二世的“世”字是否应为“誓”字?因为没有原作者的资料,所以不能妄断,故注于此待考。) (附注2)泉州紫云黄氏谱诗(埔头孚公派裔版) 世子德谦秉 奇汝载恒卿 甫夫伯侯元 仲叔孙礼则 奕记种书田 文章昭国瑞 忠孝本家传 行达明新学 修崇得性坚 安份跻仁寿 谦和乐太平 多福其自取 丕承乃后贤 以斯善继述 振绳亿万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