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互渗律 |
释义 | 互渗即相互作用和影响,浅显地说,像日常所谓“情景交融”或中国古典哲学术语“天人合一”。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在认识问题时,很容易产生神秘化倾向,因为它很重视精神领会、切己体验和放弃彻底思考。如《传习录》曾记载王阳明有次游玩时,曾指着岩中花树对友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②,这种“心外无物”的观念深入发展下去,容易走向神秘论和导致疏懒的学风,而它进入民间后,和迷信思维合拍也自是在情理之中。 原始人和文明人的思维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原始思维的具体特征,就是“集体表象”、“前逻辑”和“互渗律”。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互渗律”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互渗律对制度思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奉天承运”、“真龙下凡”及至后世各种纲常伦理之论、“再好的制度也是由人来制定的,最后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这些在原始思维里看似极其平常的观念,用逻辑思维去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既然一切都已是注定,那么制度的优劣还有什么区别和意义?而形同虚设的制度与没有制度何异?然而,一个社会要维持正常运转,怎么能够没有一套制度?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由内在规则和外在规则共同构成的,它既包括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又包括法律制度及其他各种社会约定,而“互渗的实质恰恰在于任何两重性都被抹煞,在于主体违反矛盾律,既是他自己,同时又是与他互渗的那个存在物。”11正是这样,外在的制度与内在的“道德律令”互渗,制度为每个人心中的“荣耻观”所取代,个体生命反倒成为制度的“活化物”。我以为理学千年以降受到从统治阶层到民间百姓的追捧与推崇,不过因为它是先前道德观的新变体而已。在一个泛道德化的社会里,“德治”总会冠以各种面目出场,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上帝死了”,那么就必须再造一个新的上帝出来,否则恶欲横行,失去“灵魂指引”的众生们怎么办?这里,探究一下中国人的生死观,就会更加理解互渗律对原始思维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