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什主义 |
释义 | 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产生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布什主义”印记。“布什主义”的核心有二,一是先发制人,二是单边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布什主义”是9·11事件这个恐怖主义袭击催生的。除了“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邪恶轴心”、“无赖国家”、“非友即敌”等,也构成了美对外政策的主要元素。 推行为推行“布什主义”,美国打出了两个招牌,一个是反恐,另一个是民主自由。在反恐的名义下,布什发动了两场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而伊战则将“布什主义”推向了极致。 目标布什主义以谋求美国“单极独霸”地位为全球战略总目标,并实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外交路线为这一目标服务。布什执政之初,对政府决策有强大影响的兰德公司就召集由54位美国外交和防务政策的高层人物组成的2001年过渡委员会举行了一次会议,就美国对全球事务的政策向总统提出了建议报告。报告认为,美国应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以主导全球进程:一是培植全球经济体系,把西半球建成一个稳定、民主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地区;二是培育国际机构,美国要在建立国际机构、实践、立场的确定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三是主动回应非传统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非传统的挑战包括失控的跨边界的移民、国际犯罪、毒品走私、爱滋病等传染病和环境恶化;四是反击不对称攻击,报告建议布什政府授权在国内法律实施、情报、经济和外交等部门间开展合作,共同反击这种威胁。这一报告可以看作是布什政府维持美国独霸地位、控制国际事务的纲领性文件,执政数月来的政策动向基本遵循了这一报告中的建议。 外交政策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是“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外交政策。在中东、巴尔干、朝鲜半岛、北爱和平进程等问题上,布什政府上任不久就对克林顿时期的政策进行了大幅修改,不但明显减小了参与的力度,还在克林顿政府的原有立场上出现了较大的倒退。但是对于“后院”就不一样了,布什显得格外热情。上任不到两星期,布什就出访墨西哥,热情接待加拿大总理,并积极参加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努力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美国遭到全世界舆论同声谴责、盟国对其不满情绪和离心倾向日益增强之际,布什政府又不得不对其中东政策、巴尔干政策、朝鲜政策做出某些调整,以使美国摆脱陷入孤立地位的危险。可见,对国际事务,布什政府不是不参与,而是要看参与能不能给美国带来实际的利益。这种理念,与其称之为“单边主义”或“孤立主义”,不如称之为“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更为确切。 主要措施绝对安全“布什主义”突出强调维持军事超强地位,追求和崇尚国家“绝对安全”。布什上任伊始,就不顾俄罗斯、中国,以及美国盟国的反对,迫不及待地作出了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决定。在挑选国防部长人选时,拉姆斯菲尔德之所以受到布什青睐,就是因为他在坚决主张部署NMD方面“与总统有着完全一致的观点和坚强的决心”。布什政府在NMD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一方面是由于布什及其政府决策层的主要成员都跟军火工业利益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部署NMD可使这些利益集团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追求国家“绝对安全”的思想在作祟。这种“绝对安全”的思想,实质上是美国冷战后军事、经济、科技优势极度膨胀的结果,它要求美国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势力建立起绝对的优势,使自身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之中。按照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观点,美国这种“绝对安全”,对其他国家来说只能是“绝对不安全”。在美国没有实现“绝对安全”之前,它在对外干涉和使用武力时还由于担心遭到报复而有所顾忌,一旦它实现了“绝对安全”,在对外使用武力,包括使用核武器时将变得毫无顾忌、为所欲为。 军事力量布什政府追求国家“绝对安全”并不仅仅停留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上,在常规武器和常规军事力量方面,美国也力求实现“绝对优势”。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就职后,认为“美国应该确保其强大的军力,因为美国是全球安全与稳定的保卫者”。为此五角大楼要扭转克林顿时期“重用兵轻建军”的倾向,主张“重建军慎用兵”。为了保持军事超强地位,美国近年来一直在大幅增加军费开支。2000年财政年度,美国国防开支2672亿美元;2001年财年,国防预算增加8.9%,达到近3000亿美元;2002财年,布什政府向国会提出的国防预算更是高达3290亿美元,国会还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特别拨款。 先发制人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提出了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政策,即对于那些被美国标注为支持恐怖主义、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谋求核武器的不友好国家,为了防止他们可能采取的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而事先对其采取军事打击,推翻该国不友好的政府,并将其改造为美国标准的民主、自由国家。 以扩大自由促进国家利益“布什主义”重视推进美国价值观念,以“扩大自由”促进国家利益。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及外交决策班子成员,大多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美国舆论评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冷战专家”和“反共老手”。共和党总统里根在担任总统时就曾说过,“人即政策”,通过对一国政府要员的背景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其政策动向。布什大批启用冷战时期的官员,特别是启用了大批冷战时期的军事官员,必将使其国家安全战略中意识形态的色彩进一步加重。 在就职演说时,布什就说:“我们要向全世界传播孕育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价值观”,要“让自由的力量遍布全球”。在2月27日发表施政演说时,他又声称:“我们将坚定地促进我们的价值观”,要让美国“成为国际社会的自由先锋和正义力量”。在3月4日为“里根”号军舰举行的命名仪式上,布什又讲:“美国,从本质上说是自由的象征。我们必须牢记,自由的扩大就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布什的讲话充分表明,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挑战那些与自由为敌者并使他们失去合法性,将是美国政府的一个主要特点。”布什政府的主要决策者都以冷战中意识形态战争的胜利者自居,他们更加懂得美国民主价值观对促进美国现实利益的作用。 由此可见,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轴,是将安全、经济、民主三者同时并举,三管齐下。这种“一个目标、三根支柱”的基本框架,既是一种战略构想,又是一种具体战略走向,不仅体现在总的国家安全战略格局之中,而且也将在各个地区安全战略中得到综合运用。在具体运用中,会因地区形势的不同,对三根支柱中的各类支柱灵活地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三者之间互为配合、互为因果,这是布什政府区别于以往政府的一个突出特点和政策走向。 重视地区大国的潜在挑战“布什主义”重视地区大国的“潜在挑战”,并强调以更强硬手段应对不确定的威胁。虽然是现今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但美国决策层中的部分势力一直固守冷战思维,以排他的心态寻找新的对手。他们认为国家利益受到的“生死攸关”的威胁,其实就是美国的全球霸权受到地区大国挑战的威胁。在布什政府看来,能够对美国构成这种威胁的只有两个国家,即俄罗斯和中国。 对于俄罗斯,根据美国保守派智囊库传统基金会的观点,在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之后,布什政府应该对俄罗斯实行以控制和引导为主、打压和遏止为辅的政策。美国及其盟国应该寻求把俄罗斯同西方拴在一起,并同俄罗斯建立积极的政治和军事关系。应该继续向俄罗斯提供援助,不过将对援助加强监督。改革俄罗斯的军队,帮助俄罗斯削减和控制它的核武库。最后通过努力,使俄罗斯完全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 对于中国,尽管布什在竞选期间就声称,中美之间是“战略竞争关系”,在就任后仍然持这一观点。但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说,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布什已经在现实政策中明确将中国作为了打击的对手”。布什政府执行的实际上是一项“混合战略”,既不完全依赖于接触,也不完全是遏制。如果中国选择在目前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制度中采取合作态度并成为美国眼中“负责任的国家”,对中国的“两手战略”也许就会转变为相互和解和伙伴关系;如果中国成为“谋求地区主导权的敌对国家”,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就会转变为全方位的遏制。其实,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加紧构筑对中国的“潜伏性战略包围圈”,一方面在地缘战略层次压迫中国的战略空间,一方面在国际体制中主导规则的制定,限制中国的选择能力和回旋余地。一旦需要,美国可以很快将这种“潜伏性战略包围圈”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封锁和全面的军事遏制。 社会影响2001年9月20日,布什在向恐怖分子战争决心时,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牛仔式的“布什主义”(Bush Doctrine)。布什的顾问说,这是布什自己创造的词汇——“谁不站在我们这一边,谁就站在恐怖分子一边”。这句话传递的信号是:要么站在文明和正义的一边,要么就站在野蛮和邪恶的一边。 一开始,“布什主义”尽管散发着浓厚的霸权意味,但它的确迅速在外交上为美国赢得了新的利益。在“非此即彼”的“布什主义”威胁下,巴基斯坦被迫放弃了对塔利班的长期支持和对“基地组织”的忍让。“布什主义”还迅速拉近了美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此外,布什还是利用他的“非此即彼”论孤立了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布什还宣称,美国有权对“与美国为敌”的国家进行先发制人式的攻击。 但是美国针对伊拉克的“预防性战争”并没有打赢:由于在伊拉克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如背信弃义、草菅人命及以“莫须有”的方式乱安罪名等令人齿冷的行径,使整个世界,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对美国深感失望——凭借船坚炮利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并不能保证美国在战后管理上的一帆风顺,从这个意义上讲,布什的“预防性战争”打输了。其次是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难以为继:美国开始向北约寻求人力与财力方面的帮助,并且又回到了联合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国际合作来解决麻烦。 再次是恐怖主义有增无减,美国领导的反恐活动越来越糟:非黑即白的两分法使得美国的许多反恐行动过于僵硬、缺乏弹性,难以营造最广泛的反恐阵营;而只打恐怖主义组织却不消除产生恐怖主义根源的反恐策略如扬汤止沸效果不大,常常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美国大兵疲于奔命却难收全功。 最后就是布什以美国的民主模式来改造他国的企图正在被无情的现实一点点击碎,美国在2004年6月28日提前向伊拉克移交权力就说明了这点。事实证明:民主是不能移植的,不同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的国家应该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力———布什如不在此问题上深刻反思,美国恐怕很难再以“上帝选民”自居。 社会评价“布什主义”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利益的,即在全球范围推销美式民主;维持“单极”格局,谋求美国统下的单极世界和全球的霸主地位。 “布什主义”招致美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诟病和鞭挞。2009年美智库在盘点美对外政策时概括说,过去的8年是美“外交政策的灾难”。两场战争极大地透支了美军事力量和财力,且迄今仍无尽头,也严重损害了美在国际上的形象。 不过,人们在不经意间似乎忽略了两场战争给美带来的巨大“红利”:阿战使美插足于欧亚大陆的心脏——中亚,改写了美在中亚不存在政治、军事影响的历史;伊战则使美在中东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带楔入一枚楔子,为实现其“改造”中东的战略奠定了桥头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