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中国早期文明 |
释义 | 一、图书信息作 者:高广仁,邵望平著出 版 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4-1 版 次:1 页 数:744 字 数:625000 印刷时间:2005-4-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806439173 包 装:精装 二、内容简介本书以考古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分十章阐述海(黄、渤海)、岱(泰山)、淮(淮河下游故道)所标示的“海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由蒙昧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达于野蛮时代鼎盛期;在海岱龙山文化阶段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最初的古国群;其后又经历了夏代东夷言国群的岳石文化发展阶段;至商代,受到商王朝的征伐和礼制的浸润,海岱区出现了夷、商国族“插花”分布的态势,形成了两源的商代东土方国文明,开始了夷夏融合的历史之路;进入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文明政策加速了海岱区夷夏文明的趋同与融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齐国首创霸业,海贷诸国也得到发展机会,形成了繁荣的齐鲁化圈;占国时期齐国为争取统一天下作了全面准备;秦帝国的建立,使百川汇海,海岱文化最终汇入秦汉文明的巨流。 作者分章叙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社会、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及变革;探讨了海贷区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动力以及王权、统治政策、知识阶层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侧面,说明了多源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道路、特征以及历史在文明与野蛮矛盾中前进的规律。 三、作者简介高广仁,1932年生于山东济南。1948年参加革命,次年南下。9154年由华东文秀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9年毕业。当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研究,历任安阳工作队副队长、山东队队长、考古所副所长。获国务院“突出贡献”及“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2年离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主要精力投入山东地区史前田野考古的开创与发展。主持发掘了曲阜西夏候、兖州王因等具有学术生长点意义的遗址。提出“海岱历史文化区”,并对该区文化发展序列、文化特征、海岱文明起源与早期发源与早期发展史上的若干重大课题作了专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了《山东王因》发掘报告,个人学术文集《海岱先秦考古论集》。 四、目录导论 第一章 海岱历史的童年——蒙昧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概说 第二节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三节 海岱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四节 海贷区中石器时代文化 第五节 传说中的“上古之世” 第二章 海岱早期农业文化——从蒙昧时代向野蛮时代的过渡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革命”概说 第二节 海岱区最早的农业文化——后李文化 第三节 海岱区早期农业文化的繁荣期——北辛文化 第四节 传说中的“神农之世” 第三章 大汶口文化——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第一节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前期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后期的经济与社会 第四节 大汶口文化的对外交往与西迁 第五节 传说中“五帝时代”前期的海岱社会 第四章 海岱龙山文化——文明形成、邦国林立 第一节 海岱龙山文化的发展与研究 第二节 海岱龙山文化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 海岱龙山文化社会结构的巨变 第四节 传说中“五帝时代”后期的海岱社会 第五章 夏代东夷的方国文明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在四夷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夏代的东夷及夷夏关系 第三节 史籍所见夏代东夷方国 第四节 夏代东夷遗存——岳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第五节 岳石文化的社会与经济 第六节 岳石文化的扩张与对外交往 第六章 商代东土的方国文明 第一节 商王朝的建立与商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夷商关系大势 第三节 海岱区政治地理的变迁 第四节 夷、商国族的交错分布 第五节 商代东土的社会与经济 第七章 西周时期齐鲁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第一节 周天下的形成与周公东征 第二节 齐的立国与西周时期的政治 第三节 齐国的都城及其周围的西周遗存 第四节 鲁的立国与西周时期的政治 第五节 鲁国都城及其周围的西周遗存 第六节 西周时期的海岱诸国 第七节 西周时期海岱诸国的物质文明成就 第八章 秦为时期齐鲁文明的繁荣昌盛 第九章 战国时期齐鲁文明走向帝国的准备 第十章 海岱文明的归宿——百川归海、秦的统一 结语 附录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