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列颠百科全书 |
释义 |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简称EB),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Scottish Enlightenment)的氛围中。第一个版本的大英百科在1768年开始编撰,历时三年,于1771年完成共三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书名:《不列颠百科全书》 又名:《大英百科全书》 作者:狄德罗主编,集体编定 类别:工具书 出版时间:1768-1771年 字数:4400万字 基本介绍在1901年美国出版商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买下EB的版权后,出版与编辑工作逐步转移到美国;现在我们熟知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已是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公司。1929年,随着第14版的问世,大英百科更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完成全部二十四册的第十四版,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中最崇高、最具权威的地位。 历史沿革《大英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产物,当地的书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麦克法卡尔(Colin Macfarquhar)和雕刻家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决定以“绅士协会”的名义发表一套工具书。他们聘请了当时28岁的威廉·斯梅利,让他以200英镑为报酬编辑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是1768年12月出版的,售价六便士。1771年三卷通通完成,共2391页,包括160幅铜板雕刻,全部出售量为3000套。三卷的篇幅差不多,分为A-B、C-L和M-Z。 由于第一版相当成功,因此他们决定出版一部更大的第二版。斯梅利拒绝继续编辑,因此麦克法卡尔本人任编辑。第二版共10卷,8595页,从1777年至1784年出版。 不过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真正达到了百科全书的标准。这一版开始的编辑是麦克法卡尔,麦克法卡尔死后由乔治·格雷戈担任编辑。它共18卷,加上两个补充卷,16,000多页。这一版中也包括格雷戈聘请的专家和学者特别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的文章。这一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书》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 至第10版为止《大英百科全书》的重要文章往往比现代的百科全书长得多,也学术得多。19世纪里《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往往包含着作者最新的成就。 一般认为法国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一般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书》的榜样。不过《大英百科全书》要保守得多。后来的版本往往奉献给正在统治的国王或女王。 从第四版到第六版中有许多知名的苏格兰和英格兰学者写的文章:威廉·黑兹利特、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沃尔特·司各特等。托马斯·杨在他关于埃及的文章中附加了他翻译的罗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 1820年代末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的权利,他们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第九版也被称为学者版,它是从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其中包括了众多著名作者写的、非常深奥的学术文章。有人称它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顶峰。当时有英国人认为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 1895年布莱克出版社移到伦敦,1901年《大英百科全书》被卖给了《泰晤士报》的报社。第十版共11卷,还包括地图和目录卷,实际上是第九版的一个补充版。从1897年至1922年美国人胡帕(Horace Everett Hooper)任主编。从1909年的第11版开始剑桥大学帮助编辑出版。 从1910年至1911年出版的第11版基本上被重写,它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经典版,同时它也反映了其新出版商的新的目标。为了吸收读者和促进销售量这一版的文章即保存了其学术严谨,也提高了其可阅读性,它的文章不像过去那么长,但是依然非常彻底。这个版本现在已经被纳入公有领域。这个版本也是第一个所有卷同时出版的版本,而不是一卷继一卷出版的。其所有内容可以在这里观赏。 此后《大英百科全书》的出版权和商标被卖给了喜尔斯百货商店并移到了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第12和13版均以三卷补充卷的形式出版,它们必须与第11版一起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14版又一次显示了《大英百科全书》的变化。它的卷数减少,文章更短了,来让更多用户得以使用它作为工具书。但也有人批评它删除了其中不利于天主教教会的内容[1]。 1941年喜尔斯百货商店将其权利赠送给了芝加哥大学。威廉·班顿从1943年开始任主编,一直到他1973年逝世,此后他妻子到1974年逝世任主编。 1996年1月瑞士亿万富翁雅各布·萨弗瑞买下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 版本介绍国际中文版在中国,1980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并在1986年出版了中文版的10卷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990年增补了第11卷。1994年4月又推出了全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共20卷,收入条目81600条,图片15300幅,4350余万字。 电子网络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电子出版核心媒体发展上面也不落人后。在1989年出版第一个多媒体百科Compton’s Multimedia Encyclopedia。1994年公司推出大英百科全球网络版(Britannica Online),成为网络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如今,虽然出版的媒介已改变,但大英百科全书的使命仍与1768年创立时一样:成为全球参考书、教育与学习的领导者! 不列颠百科全书,历经两百多年修订、再版的发展与完善,已形成英文印刷版装订32卷,电子版本和在线版本也已推出。1994年正式发布的《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网络版除包括印本内容外,还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没有的文章,可检索词条达到98,000个。收录了322幅手绘线条图、9,811幅照片、193 幅国旗、337幅地图、204 段动画影像、714张表格等丰富内容。 内容精要这套百科全书共20卷,字数达到4350万字;条目多达81600余条;图片有15300余幅。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社会、语言、宗教、民族、音乐、戏剧、美术、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地质、天文、生活、医学、卫生、环保、气象、海洋、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广告、军事、电脑、网络、航空、体育、金融等200多个学科。例如对冰川冰的解释:“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集合体的密度达到约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知识分布生命科学 古生物、生物与生物学、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虫类与两生类、解剖、解剖与生理、医学、环境、农林渔牧、食品、人物小传 自然科学 物理、化学、天文、数学、地球科学、矿物与燃料、度量、人物小传 社会科学 人类学、考古学、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律、心理、组织机构、人物小传 工程技术 通讯、交通、电子与计算机、太空科技、军事科技、工程、机械与工具、人物小传 历史 古代史、美洲史、欧洲史、亚洲史、大洋洲史、非洲史、中国与台湾地区史、史学与历史事件、人物小传 地理 地理区、国家、行政区及其它、城市与乡镇、中国与台湾地区、地形、山脉、水系与湖泊、海洋、岛屿、公园与保护区、探险、人物小传 哲学与宗教 哲学观念与流派、宗教、圣经、玄学、经籍、人物小传 人文艺术 建筑、绘画与书法、雕塑、摄影、工艺、艺术流派、语言、文学与创作、寓言与神话、音乐、舞蹈、戏剧、大众传播、机构文化、人物小传 运动与休闲娱乐 运动、游戏、休闲娱乐、民俗与节日、人物小传 竞争概述今天《大英百科全书》最大的竞争者是网络上的资讯。许多人更喜欢使用搜索引擎如Google、雅虎、百度等来搜索他们需要的资讯,不过这样的资讯往往是零乱的,而《大英百科全书》则可以从一个来源提供众多组织严谨的信息。 其它网络上的竞争者包括维基百科。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之间质量上的比较很困难。2005年12月14日《自然》对两个百科全书间41篇科学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并认为维基百科含有162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含有123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指责《自然》的比较犯了严重错误,首先它说属于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不全部取自大英百科全书。其中两篇文章取自大英百科全书的年书,而不是大英百科全书本身,另两篇取自《康普顿百科全书》。另有一篇来源不明。此外有些是大英百科全书中数篇文章结合在一起的内容。有些被《自然》说成是错误的实际上并非是内容错误(比如拼写错误)。《自然》坚持它的比较结果,否认这个比较有错。 与其它印刷版的百科全书的比较也很困难。比如1994年Kenneth Kister的一个比较认为《大英百科全书》位于大多数其它百科全书之上,但不如《大美百科全书》、《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和《康普顿百科全书》。 专家点评百科全书是汇聚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是知识门类广泛的概述性著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西方“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现代性质的百科全书,一般认为始自1751-1772年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词典》,以及1768-1771年英国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现代百科全书,按选收范围的不同,有综合性与专业性之分。前者收容各门类知识,后者选收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领域内容。另有国际性和地域性之分。前者广收各国知识,后者则限于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情况(如《拉美百科全书》、《南斯拉夫百科全书》)。此外,还有适应各不同读者对象的,如与中学生学校课程紧密配合的美国《优等生百科全书》,适应少年儿童需要的英国《儿童少年百科全书———我们的世界》、《牛津少年百科全书》,在编排方式上,多采用字顺编排,也有分类编排或字顺与分类结合编排的。 当今世界上较著名的有《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德国《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等。其中又以《不列颠百科全书》最受重视。 人们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外星球的一位科学家吉塔先生来到地球搜集人类的资料,遇到赫尔曼博士。赫尔曼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带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回去呢?”不管这是不是科幻故事, 《不列颠百科全书》确实被世界公认为举世无双的知识大全。它是全球最具权威性、学术性和国际性的巨著。 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往往比较重视工具书的编撰和出版。因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各科知识不断更新,国际交往密切,信息传播迅速,学术交流频繁,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新知识、新词语。由于人们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等的不同,势必造成对概念的不同理解,乃至形成互不相容的论点,这个时候,百科全书就成为了人们在知识世界里的最好的向导。 目前版本大英百科全书的目前版本有四千多名作者,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米高·E·德巴基、卡尔·萨根等。在莫迪默·阿德勒的指导下,目前1974年首版的第15版不像过去那样按照字母排列,而是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部一卷的结构性的目录。第二部分是一部12卷的比较短的文章(大多数一至五段)。第三部分是一部17卷的长文章,这些长文章的长度可以从数页达300多页。短文章中包括许多指向长文章或其它短文章的注释。长文章包括国家、科学学科等等,提供详细的信息。它们往往分许多章节,这些章节本身就足以在其它百科全书中构成独立的文章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知识系统化,阐明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1985年又增加了两卷目录。至今为止出版的印刷版是这个第15版的不断更新。在过去三年中46%的内容被更新。2007年出版的更新版是目前最新的。 2008年的DVD版包括5,674万多词,101,230篇文章,其中包括73,148篇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以及《大英学生百科全书》15,738篇文章、《大英基本百科全书》2,523篇文章,和1993~2006年鉴以及过去版本的文章。DVD中还包括辅助内容如地图、录像、录音、动画和网上链接等。它还提供词典等工具。 台湾远流出版社目前有售2007版本的CD-ROM。 网上版目前有15.2万多篇文章,它每月不断更新,还包括链向《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的新文章的外部链接。订阅费为每年34.95美元。学校和图书馆获得特惠价,而这也是大英百科全书的重要顾客。 版本历史第1版 1768年–1771年 3卷 威廉·斯梅利 第2版 1777年–1784年 10卷 詹姆斯·提特勒 第3版 1788年–1797年 补充卷1801年 18卷 + 2补充卷 科林·麦克法卡尔和乔治·格雷戈 第4版 1801年–1809年 20卷 詹姆斯·米拉 第5版 1815年 20卷 詹姆斯·米拉和托马斯·波纳 第6版 1820年–1823年 补充卷1815年–1824年 20卷 + 6补充卷 1查尔斯·麦克莱伦和麦克维·奈皮尔 第7版 1830年–1842年 21卷 麦克维·奈皮尔 第8版 1853年–1860年 22卷 托马斯·斯图亚特·特莱尔 第9版 1875年–1889年 25卷 托马斯·斯宾瑟·拜恩斯 第10版 1902年–1903年 第9版 + 11卷补充 唐纳德·沃莱斯等 第11版 1910年–1911年 29卷 休·奇斯霍尔姆 第12版 1921年–1922年 第11版 + 3卷补充 休·奇斯霍尔姆 第13版 1926年 第11版 + 3卷补充 詹姆斯·路易斯·加尔温 第14版 1929年–1973年 24卷 詹姆斯·路易斯·加尔温等 第15版 1974年–1984年 30卷 莫迪默·阿德勒等 第15版 1985年– 32卷 纸本走入历史历经了244年的漫长岁月,《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12年3月13日宣布,目前市面上库存的纸本百科全书卖完后,将不再推出印刷版,内容全面数位化。为纪念印刷版本的“光荣退役”,《大英百科全书》网站自3月13日起提供免费浏览一周。 逸闻趣事这套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权威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影响过许多名人志士,这方面有着不少逸闻趣事: 美国亿万富翁、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9岁前即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认为最佳的工具书。据盖茨个人透露,他不喜欢交际,情愿看书;他所谓的娱乐就是啃《大英百科全书》,有时啃得如醉如痴。他喜欢边啃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问父母亲或向其他人请教,从不轻易放过。1973年,盖茨考进哈佛大学之前,他已多次通读了这套百科全书。 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揭示微软成功秘密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屡次提到《大英百科全书》。而没有念完大学的盖茨视其为一生的知识伴侣和智慧的指路明灯;他甚至宣称“是《大英百科全书》令我获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识”。由此可见这套百科全书对盖茨影响之大。 美国著名编辑及作家艾尔·雅各布斯自2002年起花费一年多时间读完整套多达33000页的《大英百科全书》来度过其中年危机,并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无所不知者:一个想成为世界上最聪明之人的谦恭探索》。这本书副书名很长,似乎也有点自负,但却也显示《大英百科全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则怎会是能够知道一切,又能成为世界上最聪明之人呢?有趣的是,《纽约时报》有一篇书评称“《无所不知者》太棒了,因为它比《大英百科全书》要短,而且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它从书架上掉下来砸到你头上的话,你不会受伤。” 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后,雅各布斯曾参加过不少类似“百万大富翁”(Millionaire Tycoon)和“门萨”(Mensa)智力测验的活动,都有不错的成绩。最近几年,他还出版了《像圣经一样生活》、《小白鼠日记:我的生活就是一场实验》等多本畅销书。他在接受英国《书商》杂志采访时说:“《大英百科全书》给了我知识和智慧。” 王云五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小学徒出身,受正式学校教育不过五年;他没有文凭,其学问全是通过自学获得。20岁时,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买了一套第10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他每日阅读两三个小时,孜孜不倦;三年后付清书款时,他已经把全书通读一遍了;他可谓“博览群书,无师自通”。正是这套百科全书为王云五日后从事出版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著名学者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王云五是一个完全自学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胡适还赞扬他是“有脚的百科全书”。 由于王云五学问广博,他到台湾后成为那里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台享有“博士之父”的称号。而王自己也在82岁那年获得了生平第一个方帽子,即韩国建国大学赠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在致授仪式上说:“是《大英百科全书》让我受益一生。” 著名作家钱钟书年轻时即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视之为资料宝典和知识源泉,后来这套百科全书的中文简明版在中国出版,他对此给予了相当关注和支持。钱钟书有着过目不忘的超凡本领;著名画家黄永玉也有过多次相关经历。上世纪80年代,钱钟书虽年事已高,但仍帮了黄永玉一个大忙:黄向他求教关于“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钱叫他去查第3卷的中文简明版《大英百科全书》,黄依言果然马上找到,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博闻强识,令人叹服;而《大英百科全书》的资料翔实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由于钱钟书学识渊博,生前被大家比作“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 著名学者周海中1983年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看到一套1979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这让他如鱼得水,废寝忘食;教学工作之余他就“泡”在图书馆浏览这套百科全书,从中吸取知识养分,拓宽学术视野。该书为他后来从事多学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一天上午,周海中在图书馆全神贯注地查阅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词条,关门的提示铃响没听见,那天中午被锁在里面;后来他幽默地说:“多读了两个半小时的书,还省了一顿午餐。读百科全书值得!”在周的眼中,《大英百科全书》就是“知识的宝库,解惑的良师”。 著名媒体主持人、时事评论家何亮亮,是当今华人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1986年,当中文简明版《大英百科全书》(全套共10卷)首次在中国出版时,何亮亮便掏干腰包购买了一套,从此爱不释手,把读百科全书当成人生一大乐事。1988年初,何亮亮前往香港谋生,随身的物品除了一纸海关通行证,另外就是那套他认为对自己相当重要的百科全书。可以说,正是《大英百科全书》带何走上成功之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