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波哥猪笼草 |
释义 | 波哥猪笼草是柬埔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存在于柬埔寨南部的波哥山(Mount Bokor),也可能存在于贡布省(Kampot Province)象山山脉(Damrei Mountains)的部分地区。波哥猪笼草的学名来源于波哥山和波哥国家公园(Bokor National Park)。 中文学名:波哥猪笼草 二名法:Nepenthes bokorens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属:猪笼草属 Nepenthes 种:波哥猪笼草 植物学史虽然波哥猪笼草于2009年才被正式描述,但其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了。已知最早的三份标本是由法国植物收藏家C·若弗雷(C. Geoffray)于1904年1月14日采集于波哥山(Mount Bokor)的双重瀑布(Popokvil falls)。其中两份标本由带下位笼的叶片组成,第三份由带上位笼的叶片组成。这三份标本存放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1965年,J·E·维达尔(J. E. Vidal)再次采集了波哥猪笼草的标本。其由一个带上位笼的植株组成。三年后,玛丽·马丁(Marie Martin)采集了编号为“M. Martin 1231bis”的标本,其中含有下位笼和雌性的花序。此外,2001年,大卫·米德尔顿(David Middleton)和孟·摩尼拉克(Meng Monyrak)采集了带两棵莲座状植株的标本。 2007年7月,弗朗索瓦·萨克洪·梅(François Sockhom Mey)在对于柬埔寨南部的实地考察中,在波哥山发现了波哥猪笼草。在随后的几个月,他在网上公布了大量关于波哥猪笼草的照片。2009年3月,他在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Australasian Carnivorous Plant Society)杂志《澳大利亚食虫植物(Carniflora Australis)》中正式描述了波哥猪笼草。并将存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编号为“M. Martin 1231bis”的标本为指定为模式标本。 奥古斯特·让·巴蒂斯特·谢瓦利埃(Auguste Jean Baptiste Chevalier)在1917年采集到的标本也可能是这个物种。如果这被证实,那么说明波哥猪笼草还存在于象山山脉(Damrei Mountains)的部分地区。此外,存放于曼谷森林植物标本馆(Forest Herbarium)被看作为高棉猪笼草(N. thorelii)的标本可能也属于波哥猪笼草。 2009年6月,马丁·奇克(Martin Cheek)也描述了这个物种,并将其命名为“Nepenthes bokor”。后来这被视为波哥猪笼草的一个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波哥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7m的高处。在莲座状植株或成年植株的下部,茎的直径可达0.9mm,呈圆柱形。攀援茎的直径可达1cm。节间距可达3cm。 叶片无柄至亚叶柄,革质。叶片呈披针形或线形至披针形,可长达35cm,宽至8cm。叶片的末端变化较大,从急尖至钝尖都有,有时也可能为渐尖。叶片的基部紧缩,包裹住茎部周长的四分之三。叶片极少下延。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羽状脉斜发于中脉。笼蔓可长达18cm,直径至2mm。上位笼的笼蔓可具笼蔓圈。 下位笼可高达20cm,宽至6cm。其下三分之一为卵形,上部缩小为圆柱形或略呈漏斗形。在下位笼的前部有一对可宽达15mm的翼。翼须可长达12mm。笼口倾斜。唇为圆柱形,可宽达20mm。唇肋间隔1mm,可高达0.8mm。笼盖为圆形至宽椭圆形,基部为心形,可长达7cm,宽至6cm。笼盖下表面无附属物,但具有密集的火山状蜜腺。靠近中线的蜜腺体型最大,直径可达0.5mm;其余部分的蜜腺较小,且分布较稀疏,直径为0.2~0.3mm。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根可长达12mm的笼蔓尾,其通常不分叉。 上位笼的可变性较大,其可高达25cm,宽至6cm,呈漏斗形,基部较窄。翼退化为一对隆起。唇可宽达17mm,边缘展开。唇肋不如下位笼发达,高仅可达0.4mm,间距仅为0.5mm。笼盖与下位笼相似,但略小。其可长达6cm,宽至5cm,边缘常呈波浪形。其他部分类似于下位笼。 波哥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整体可长达100cm。有可达80个一朵花的次级花梗带,极少分部的刺激花梗带两朵花。雄性植株的花梗可长达70cm,花轴可长达30cm。而雌雄植株的花轴只可达20cm。花被片为圆形至椭圆形,长度不等,雄性植株的花被片可长达2mm,雌性的可长达4mm。雄蕊柄可长达2mm,子房长约4mm。果荚通常长10~25mm,含50~100个梭形的种子,其长约7mm。 波哥猪笼草所有的营养组织都披被着银色或褐色的毛被,其可长达1mm。部分位置的毛被较为稀疏,使之看起来几乎无毛。 还不能肯定波哥猪笼草是否具有类似于其他印度支那地区猪笼草那样发达的根系,但栽培观察表明,很可能如此。 生态学波哥猪笼草仅分布于柬埔寨贡布省(Kampot Province)波哥山海拔800~1080m的地区。有一个尚未确定的样本(Aug. Chevalier 36411)表明其也可能存在于象山山脉(Damrei Mountains)的部分地区。 波哥猪笼草的典型生存地是季节性干旱的高地灌木丛。它也生长于矮小的低地山区森林下。其生长于开阔的地区,可接受到阳光的直射,所以植株常矮化,开花时整个植株也很少超过60cm。在这些开阔的地区还生长着另一种食虫植物——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还未发现波哥猪笼草与其他猪笼草生存于同一区域,也未发现波哥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在波哥山上,波哥猪笼草生长于酸性的砂质土壤。根据编号为“Middleton & Monyrak 589”的标本的标签,其生长的基质pH值约为4.6。 保护状况虽然柬埔寨是世界上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波哥猪笼草的分布地的环境还相对未受干扰。就算波哥猪笼草生长于波哥国家公园中,但其仍然受到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威胁。此外,柬埔寨政府将波哥山租赁予私人。考虑到这些,弗朗索瓦·萨克洪·梅依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认为波哥猪笼草的等级为“潜在的易危”。 食虫性波哥猪笼草的猎物主要为蚂蚁。这反映在当地高棉语(Khmer)名称中,其被称为“ampuong sramoch”,意为“蚂蚁的深渊”。但这个名字并不是特指波哥猪笼草,而是指当地的所有猪笼草。其被贡布省和菩萨市(Pursat)的当地人使用。波哥猪笼草捕虫笼内的消化液为强酸性,编号为“Middleton & Monyrak 589”的标本的标签写道其pH值可低至2.7。 相关物种波哥猪笼草与其他存在于印度支那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特别是贡布猪笼草(N. kampotiana)、史密斯猪笼草(N. smilesii)和高棉猪笼草(N. thorelii)。波哥猪笼草于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其叶片较宽,形状更接近椭圆形,且其花序偶尔具有带两朵花的次级花梗。 其于贡布猪笼草的区别在于,贡布猪笼草的叶片通常无毛。相对于史密斯猪笼草,波哥猪笼草的捕虫笼质地更坚硬,颜色更丰富,且其具有较宽的唇和较长的笼蔓。波哥猪笼草与高棉猪笼草的营养组织有几个方面的不同。首先,波哥猪笼草的叶片无柄至亚叶柄,只略微的下延。相比之下,高棉猪笼草的叶片包住茎部,且叶片的基部下延,形成两个可宽达2.5cm的脊。此外,高棉猪笼草具有卵形的下位笼,而波哥猪笼草的下位笼只有下三分之一为卵形,其余的上部为圆柱形。 波哥猪笼草也表现出与产自泰国的克尔猪笼草(N. kerrii)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波哥猪笼草于其的区别在于波哥猪笼草叶片为线形至披针形,而克尔猪笼草的叶片为倒卵形。此外,波哥猪笼草周身具有毛被,而克尔猪笼草的毛被只存在于叶腋。同时,克尔猪笼草的雄蕊柄也短于波哥猪笼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