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殷人
释义

殷人起源于黄帝时期,以黄帝为远祖,以契为始祖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商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是殷纣王(帝辛)。殷纣王是一位有大功的人,他创建的业绩远远超过周武王。

殷姓源流

起源

以黄帝为远祖,以契为始祖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偰xie)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史记·殷本纪》对殷氏族系记载甚详,且绝大部分符合后来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依《史记》、《世本》、《元和姓纂》等记载,殷商宗族是黄帝的后裔。殷氏先祖自黄帝至契的传承次序为:黄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契被帝舜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赐姓子。

商地在古黄河下游一带,自契受封于商地,其子孙开始于此生息、繁衍。为保持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必须的地力和商业贸易的便利,其间要经常性的迁徙,到商汤灭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规模迁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区域和空间很大,《诗经》说其“海外有载”,势力范围达到了海滨。契为殷商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业,所以《国语》说契(玄王)勤于商事,经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汤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为始祖,所以后世又称契为殷契。

传说汤是一位英明果断,文治武功都十分显赫的领袖,被后世尊为“成汤”、“汤帝”、“殷汤”、“武汤”、“天乙汤”“大乙汤”、“唐”、“汤武王”等。汤之前,殷商族是夏王朝的属国,经几百年的经营发展,殷商族力量逐渐强大,夏王朝则日渐衰微,双方力量开始逆转。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汤灭夏后,把都城迁到西亳(今河南偃师市尸乡沟村,一说在今郑州市)。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作“革命”,并说这是一件顺乎天意,合乎民情的大事。传说成汤的一生,勤于政务,体恤人民,事迹如英雄史诗般辉煌,受到天下的拥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

自成汤立国20传至盘庚。盘庚继位后,率领部众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当时或叫“北蒙”)。传说汤的七世祖上甲微时期殷商部族曾迁居殷地,部落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盘庚迁殷是有历史渊源的。殷之地望在河、淇之间,即今河南安阳、淇县、滑县及河北南部一带。其中心是位于安阳、朝歌两地的都城殷。

淇县朝歌是商代末年的国都,也是殷君武庚、卫国前期的都城。淇县隋唐前称朝歌,商朝前期称沫邑,商代末年,帝乙徙沫。因沫邑城西二十里有朝歌山,帝辛遂将沫邑改为朝歌邑。商朝帝乙帝辛两代都朝歌约80多年,关于商定都朝歌问题,源于古今史书记载早有“帝乙徒沫”之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毅然扬弃了“更不徒都”的观点,明确标定:帝乙徙沫为商代的第八次迁都,朝歌是殷商的最后都城。郭老的这一正确观点得到了尹达的完全赞同,尹达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考古学家、原任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1931年即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他为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写了前言,并于1980年在上海出版了这一历史地图集。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白寿彝也秉笔直书:商朝的最后两代国君都居河南淇县。范文澜、翦伯赞、陈梦家等史学家也都坚持“纣都朝歌”、“周克商在朝歌”的正确观点。

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商王帝辛(帝辛、受辛帝名受德)。帝辛是一位有大功的人,他创建的业绩远远超过周武王。新中国开国元勋,一代伟人毛泽东讲“把帝辛......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帝辛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机进攻。......结果使商朝亡了国。事实上,帝辛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拥护他。讲商帝辛的坏话是周朝的政治宣传。周为了出师有名,当然要讲受王的坏话。帝辛被骂了三千多年,好的是讲不坏的,总有一天要恢复帝辛本来面目。就在历代大骂帝辛甚嚣尘上之时也不断有人站出来为帝辛鸣不平。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的高徒端木子贡就鸣不平:“殷受之过假于夏桀之过也”。对帝辛作了肯定。随着历史的前进,商王帝辛的本来面貌越来越多显露出来,当代大考古学家、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学家郭沫若先生1959年访安阳也写诗为帝辛鸣不平:“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损,千秋公案与谁论?”帝辛讨东夷,保卫了国家安全,把华夏文化传播到东南,对中国社会发展是个大贡献,解放了大批奴隶,促进了商朝的生产和社会文化。囚姬昌于时,维护了商朝西部人的领土完整;清除内部隐患,镇压了上层政治反对派,打下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基础,他是统一中国的最早奠基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为帝辛墓撰写了墓碑。

现状

周为什么能克商?原因一是帝辛忙于前方战事,国内兵力空虚;二是消灭东夷俘虏太多,消化不少。周武王乘商朝国内兵力空虚之时,就在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1046年)甲子日,大商与周的部队在今朝歌都城南淇县与汲之间沦河(名清水河)两岸的牧野摆开战场。战斗一开始纣王仓促拼凑的奴隶部队纷纷倒戈,周师势如破竹,很快攻入朝歌。帝辛走距都城西15里的鹿台(国家金银宝库),看大势已去,英勇不屈,自焚于鹿台,大商亡国。帝辛之后,为了纪念其祖,以国号为姓,从此才有了殷姓(另说商朝祖先几千年前本就姓殷,殷字本读尹,衣,乙,燕,英)。

周克商后,为巩固其统治,拢络人心,周武王命人释放商太师箕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国家粮仓)之粟,展九鼎宝玉,封比干之墓,犒赏三军,并向箕子请教治国的办法。箕子以《洪范》陈之,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君王与民众的关系以治国之道,武王邀请箕子协助管理国家,箕子提出殷人不事周政,带领部分殷王族子孙及贵族和不愿做周朝顺民的百姓五千余人从朝歌出发渡海来到朝鲜半岛,创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箕子王朝。留在朝歌的商朝王族子孙以原国号“殷”为姓氏,成为华夏殷姓始祖。现今在淇县境内的殷姓分布在河口、迁民、臧口、皇王庙、石佛寺、小屯、上关等村。帝辛墓旁边的河口、迁民两村,是殷姓的主要聚集地,他们世代自称是商帝守墓人后裔。全县殷姓人口300多人。帝辛墓就在淇县城东12里淇河西岸,原有两亩地大小,高数丈,坐北朝南,并且有“帝辛墓”石碑一具。后经多年水土流失,尤其近年来修渠挖地,纣王墓日渐缩小,原有一块石碑也荡然无存。帝辛墓北姜皇后、苏妲妃两座墓地也小了不少。帝辛墓下的淇水殷殷,深不可测,是有名的帝辛潭。帝辛墓西500多米,河口村北面有一条老河沟,相传是殷受德用兵行船入淇河的古河流,老河沟南岸有一个大冢,相传是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之墓。农业学大寨时期,已掘土不存。现在的纣王墓修缮完好,周围用石料封包了起来,四周种树植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的“帝辛之墓”石碑矗立在帝辛陵墓之前。帝辛墓已成为殷氏家族凭吊祭祀的地方。淇县境内殷都遗迹随处可见。帝辛墓、帝辛宫、帝辛殿、摘星台、鹿台、折胫河、洒池、鹰犬城、社稷坛、北海子、帝辛、三仁祠等诸多名胜古迹。这里还有很多村名地名都与殷都朝歌有着历史渊源。

周武王为进一步笼络商民,封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为殷君,都邶国,祀殷。周武王6年死去,其子周成王继立,因其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姬姓诸兄弟不服,因而造成了西周内讧。奄亳侯劝殷侯武庚禄父举事复辟,于是殷侯武庚趁势发动复国之战,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纷纷参加战争,支持殷侯武庚,姬周诸侯管叔、蔡叔、康叔也倒向殷侯武庚,为其提供军械物资。周师苦战三年才平定殷侯武庚之乱,诛殷侯武庚禄父。殷侯武庚禄父后裔为不忘祖,以祖先封号为氏,称殷氏。殷侯武庚禄父一族,称“殷氏”(这一支脉因属于帝辛之子。代帝胄中的“大宗”,其迁居陈郡长平的一支东汉以后被列为士族)。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之乱后,以周成王之命封弟姬康叔为卫侯,居河、淇之间殷墟,并将殷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大宗族划分给卫国,由此这支商人成为卫国的臣民。

史载契裔之外,殷氏还有其它两个源头。据史料记载,根据汉代史游所著《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所说,颍川(颍河)的一条支流叫殷水,住在那儿的人以水名为姓氏。又据《元丰九域志》卷一载,宋代建隆元年,改陈州殷水县为商水县(今河南商水县)。殷水是因“殷人”而得名还是“殷”以水而得姓?居住在殷水沿岸的居民又是从哪里来呢?殷水是古颍河的一条支流,目前殷水这条河流的名称已经不存在了,但河南商水县的地名应该可以证明,这条河流就在古代陈州境内,而颍河正是从今天紧邻商水县的周口市折向西南,汇入淮河。从

大邑商的祖先王亥、上甲微开始,其迁徙和生活的范围已经到达了今天商水县的境内,商王朝时期,商水县近域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地。大邑商全盛时期的帝王高宗武丁的陵墓就在与商水县比邻的西华县境内。西华县是殷姓郡望所在,正是古殷水的近域,历史上不仅这里、而且全国也没有一位殷姓人士或殷姓家族自称由殷水得姓的。周灭商后,殷商王朝的遗族被迁到各诸侯国,陈、许、蔡、郑等殷水周围的诸侯也接收了不少的殷遗民。因此,前边殷商名源已经讲清楚了。殷水两岸的居民,也应该是殷商部族的遗民。

详细殷姓起源和现状

殷姓的另一支出自其它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单姓殷。今彝、回、朝鲜、满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此姓。

播迁

殷商部族自始祖契(偰xie)开始就是一个迁徙范围很广的族群。自契到成汤十四世几百年间,大的迁徙有过八次;成汤立国到盘庚迁殷都前,又迁都5次。在历次大迁徙的过程中,殷商部族的一部分人留守祖陵,或分封为诸侯,或因其它种种原因定居下来等分散于异地是客观存在的,后来分化繁衍为了其它多个姓氏。

自契以来,殷商作为一个部族,最大的一次分化是在殷商王朝亡国之后,特别是武庚禄父复国失败之后。西周灭掉殷商王朝,特别是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如何处置分布区域广大,人数众多,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殷商遗民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最后采取了分化与统一监管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将“献民”,即逃避纣王迫害和与西周政治上一致的贵族,迁移到了周的腹地、文王姬昌陵墓所在地“九毕”,《逸周书·作洛解》称“俘殷献氏,迁之九毕”;二是把大批顽抗不服的殷商遗民迁之于驻有“八师”的成周(今河南洛阳)实行军事管制,《尚书·多士》等对东都洛邑监管殷顽民的作用记载甚详;三是封箕子于朝鲜、封微子启于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等,并带去一批殷商遗民,《史记·周本纪》说微子就国于宋“颇收殷余民”;四是将殷氏一部分遗民分别赐给不同的诸侯国管理,如卫国、郑国、鲁国、齐国等都得到了殷商遗民封赐,《左传》定公四年对成王时期“因商奄之氏,命以伯禽而封之于少皞之墟”等殷商部族分化情况有较详细记载;五是将殷商王朝的巫、祝、卜、史等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或调往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或派给各诸侯国任以职事;六是部分殷遗民向中原以外地区迁徙,以后融入了当地各部族。此后,迁徙到各地的殷商遗民逐渐又分化为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边氏、孔氏、合氏、墨氏……。其中仍有不少殷商后裔心念故国,沿用殷或商为自己的姓氏。值得指出的是,殷氏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分衍出其它姓氏,如衣氏,因为齐人读“殷”如“衣”,遂单独成为衣氏。

殷姓也是向国外和海外移民最早的姓氏。帝辛的叔父箕子在亡国后率部到了今天的朝鲜半岛。另据国内外史学家、民俗学家和遗传学家研究的结果,美洲玛雅等人的一部是由亚洲移民过去的,大商灭亡之后,其征伐人方的部队神秘消失,据推测是由其统帅攸侯喜率领远渡重洋(一说由封冻的白岭海峡)到达了美洲大陆。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是殷氏比较集中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殷氏的主要聚居地仍在今河南境内。周惠王17年(前660),长狄族进攻卫国,杀卫懿公。齐桓公、宋桓公帮助卫国重新立国,为卫国筑楚丘城(河南滑县),在卫的殷人随卫君迁居楚丘。卫国在各国的帮助下重新振兴,迁都于帝丘(河南濮阳西南),殷人亦随卫王族迁居濮阳帝丘。秦昭王五十三年(前254)魏安僖王灭卫国,至此卫国沦为魏国的附庸国,被降为卫君。秦昭王五十五年,卫怀君朝魏,魏安僖王囚卫怀君杀之,改立其弟卫元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军攻取魏国朝歌及卫国濮阳,置东郡,以濮阳为东郡治所,迁卫君角及卫王族于太行山下野王(河南沁阳)安置,为秦国附庸,殷氏亦随卫王族迁至野王定居。秦统一六国之后,曾将天下著姓大族迁往关中地区,而且徭役、戍边、出仕的范围广泛,殷氏此时由中原迁往他处,如江南有会稽郡(今江苏苏州)郡守殷通。秦末时,殷姓仍大多居于河南野王(今河南必阳)、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

入汉以后,野王人北地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河南西华),其后裔衣领相继,成为长平最大的门阀贵族。近年考古发掘中陕西、河南等地出土了有“殷氏冢当”字样的汉代瓦当,可见当时这些地方有较大殷氏家族。另外以博士殷崇为代表的琅琊(今山东临沂)殷氏、殷嘉为代表的东海(今山东郯城县北)殷氏,殷谟为代表的雁门(今山西省河曲北)殷氏,殷肃为代表的弘农(今河南内乡以西、陕西柞水以东)殷氏,殷周为代表的左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殷氏等支脉都有较大影响。汉代殷姓已播迁到了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汉桓帝时期河南长平殷姓迁于曲阿(今江苏句容),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殷姓人此时已南迁至今江苏、四川等地。东晋时期,陈郡长平迁到丹阳的殷姓成为江南望族。陈郡长平殷氏以汉北地太守殷续为祖,西汉初由河内野王迁陈郡长平。殷续之后直到西晋荥阳令殷褒之前,陈郡长平殷姓世系无法考证,因此殷褒是魏晋以后记载于正史的陈郡长平殷氏的第一位历史名人。东晋时殷褒之孙殷敞等与当时司马氏政权渡江移居江南。其后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长平殷氏迅速崛起,涌现了豫章太守殷羡、建武将军殷浩、东阳太守殷仲文、荆州刺史殷仲堪、尚书仆射殷景仁、兖州刺史殷孝祖、豫州刺史殷琰、东宫大学士小说家殷芸、著作家东宫大学士殷钧、光禄大夫殷不害、尚书左丞殷不佞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一时期被正史立传的陈郡长平殷姓人士多达十几人。殷敞迁居江南以后,一开始居于丹阳(今江苏南京)。后来殷浩一支移居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成为东阳殷姓之祖;殷浩的侄子殷仲堪任荆州(今属湖北)刺史时,其子弟随任迁居荆州。另外当时润州(今江苏镇江)、歙州(今安徽休宁)、豫章(今江西南昌)殷氏也是由陈郡长平迁去。

北齐乾元元年(560),北方的殷姓因避北齐废帝高殷名讳,被迫改为汤姓。

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上虽有所减弱,但门第观念仍然影响颇深。这一时期陈郡长平的殷姓历史名人中,大部分已迁出原籍几百年,在其它地方生活了十几代,但都坚称自己为陈郡长平人,以示不忘本。殷不害是殷褒的第十世孙,从殷褒之孙敞移居江左算起到陈朝灭亡,已经有270多年(陈亡于589年,殷不害逝世于这年迁居长安的途中),殷不害长子僧首陈末随父及庾信等出使北齐被扣为人质,定居于长安,后移居雍州(今陕西凤翔县),殷不害孙殷开山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直到唐末殷开山的后代子孙们,都以陈郡长平为籍。另外再如武周时著名书画家、申州刺史殷仲容,盛唐时大学问家、被贺知章称为“五总龟”的殷践猷,中唐曲阿(今江苏丹阳)人殷侑,同州(今苏州嘉兴)人诗人殷尧藩,唐末五代名士殷文圭及其子殷崇义(入宋改姓汤、名悦)等,也都坚持称籍为陈郡长平。按实际居住区域,隋唐时期殷姓分布更广,播迁范围西北至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西南至今四川、云贵、广西,南至今湖北、湖南、广东,东南至今江西、福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宋代,因避宣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讳,建隆元年(960)殷姓改为汤姓、商姓、戴姓等。例如陈州西华(今属河南)人汤悦,本姓殷,名崇义,是唐末文士殷文圭的儿子,曾任南唐宰相,入宋后先改名商崇义,后因名字里“义”字又犯太宗赵光义讳,于是将姓与名全改而为汤悦,是秋浦(今安徽贵池)汤氏之祖。宋代殷姓避讳改姓对殷姓一族影响很大,改为他姓的应不在少数,但普通百姓、特别是边远地区百姓中仍有未改姓的。宋南渡以后,北方殷姓有的开始恢复本姓,如宋末义士华亭人殷澄仍保留本姓。宋亡后,其它地区的殷氏有一部分也恢复了本姓。

宋元交替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兵南下,中原一带兵连祸结,殷姓与其它姓氏一样四处逃难,分布更加广泛。如江苏常州殷氏等即是于宋元之际迁来的。元朝末年,因战乱,中原一带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人口稀少,农田荒芜。所以到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又返迁中原地区。明初以后,各地殷氏宗族开始呈恢复壮大趋势,南、北方都出现了较大的殷氏宗族。明初浙江嘉兴殷近仁、殷厚善兄弟以博学孝悌闻名于时;萧山殷旦任监察御史期间,不避权贵,留下了“殷旦入朝,百官失色”的佳话;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人殷序,是有名的能吏;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殷从俭,曾任岭东兵备,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一员主将;应天府潭阳(今属江苏)人殷迈,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事,是一位名士。北方则有以户部尚书殷谦为代表的顺天府涿州(今属河北)殷氏、南京工科给事中殷云霁为代表的山东寿张殷氏、总兵殷尚质为代表的天津卫殷氏、两广提督殷正茂为代表的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殷氏等等。除大陆外,明代殷姓进入今海南省,其支脉初祖殷谱连入琼落户于今万宁市窝仔村。

清代殷氏分布更广,如江苏镇江、扬中、丹阳、常州、无锡、江阴、吴江,山东寿张、滕州,浙江鄞县,安徽桐城,湖北黄冈,湖南长沙、宁乡,河南新乡和陕西、云南、四川、河北等地殷氏,纷纷开始修族谱,有的多次重修,反映了各支脉在不断壮大。陕西咸阳人殷化行,在清收复台湾后任台湾总兵,成为有史记载殷氏入台第一人;河南新乡人殷元福是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晚年主持杭州敷文书院,影响很大;晚清江苏吴江人殷兆镛,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和礼部侍郎,多次疏请抵抗外敌。

经明清两代迁徙,殷姓人士遍布全国各地。清代以后殷姓陆续又有渡海赴台及扬帆南洋的。近代以来,随着留学、经商、对外交流的增加,世界各国华侨华人中殷姓人士也越来越多,殷姓子孙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代的殷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0.16%,近210万人~呈上升,列第104、103左右(上古时期是大姓人口众多都是改了别的姓氏缘故现在人口没法与古代相比了不过还是呈上升态势),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最多。当代殷姓中也不乏名人,如云南陆良县人、护国军陆军上将殷承瓛曾任蔡锷参谋长,反袁护法中战功彪炳;江苏人殷明珠,演《海誓》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影星;河北安国人殷希彭,赴日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苍南人、台商殷之浩是亚洲巨富,上世纪九十年代选任世界营造业联合会会长和不动产总会会长;其女殷琪承父业,是世界巾帼二十巨富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殷氏寻根的意识更加浓厚,河南作为殷氏得姓源地和祖先聚居地,已成为殷姓人士心目中的根脉所在。

古今名人

东晋政声远播的荥阳令殷褒 字符祚,是陈郡长平殷氏魏晋以后有史可考的第一人,也是西汉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太守殷续之后陈郡长平殷氏的又一位历史名人。其祖先由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徙居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县),后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殷褒之后的陈郡殷氏十分强调家庭教育,走文化显名立身入仕之路,文武相继,名人辈出,魏晋以后成为望族。殷褒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政绩卓著的有为之士。《殷氏世传》记载,殷褒赴荥阳令时正赶上当地遭受连年水患,积水成灾,百姓饥寒交迫。殷褒到任后率领百姓兴修水渠40多里,将积水导入黄河,解除了水患,当地百姓将此渠命名为“殷沟”以示纪念。在百姓安定下来以后,殷褒广筑学馆,组织百姓子弟入馆学习,百姓们编成歌谣称颂他:“荥阳县令,有卓异政绩,办学校,百姓们从此受到教育,使后世子孙耻于讼争。”这首歌谣被后世多部典籍收录,殷褒作为一代名吏,其事迹流传深广。《艺文类聚》第五十三卷有殷褒推举同郡朱伦的荐表,文辞典雅;《新唐书》录有《殷褒集》二卷。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之一的殷羡 字洪乔,东晋陈郡长平人。曾任长沙太守、豫章太守、光禄勋等职。史书上说殷羡资性耿直,在任长沙太守转迁豫章太守时,都中人士托他给亲友带书信一百多封,他走到石头城把信全扔到水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为殷羡字洪乔,“付诸洪乔”于是成为了一个典故,意谓遗失书信。后人多认为殷羡性格古怪,其实这正是魏晋名士的做派。敢于按照“真我”行事,对别人如何评价毫不在乎,表现了殷羡独立特行的人格。史籍把这些记载下来,本意也只是记录前人非比寻常的做法,并无贬责之意,后人也应该更宽容的看待。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此有过专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强调精神自由,追求真挚、真诚和自我存在,不娇饰、不虚伪,体现了人的个性的风姿和生命的情调。殷羡的名气大,性格又异于常人,因此后世民间传说中他的故事很多。殷羡历史上是一位有识见、有才能的人,如苏峻叛乱,把晋成帝挟持到了石头城,殷羡时任大将军陶侃的长史,两军对垒,陶侃军大部派往苏峻后方烧其军粮,忽闻苏峻急攻京口一带大业堡垒,陶侃想派兵驰援,殷羡建议说:“此时派兵救援,兵力更为分散,不如乘苏峻的石头城空虚,直捣其老巢。”陶侃采纳了这个建议,一举平定了叛乱。

东晋建武将军殷浩 (?~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人,殷羡的儿子。年轻时就有美名,喜读《老子》、《庄子》,擅谈玄;史书载殷浩的叔父殷融本也喜欢《易》、《老》之学,但是和殷浩一起交谈的时候,总是谈不过殷浩。时任宰相的王导曾与殷浩谈玄由白天而至半夜,两人谈来兴趣盎然,而当时在座的其他名士,对他们谈的内容则如坠云里雾中,由此可见其谈玄水平冠于一时,因而成为声望很高的名士。有人问殷浩:“常听说将要做官的人总爱梦见棺材,而发财的人总梦见大粪,这是什么缘故?”殷浩回答说:“官本来就腐臭,所以将要得到官职,就梦见尸体;钱本来就像粪土一般,所以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大粪。”殷浩的回答,一时间成了名言。

殷浩本来对做官并不热衷,晋成帝时,征西将军庾亮请他做记室参军,迁司徒长史;后来安西将军庾翼多次邀请入幕,殷浩均以病为由坚辞。其时桓温既灭蜀,威势倾朝野,朝廷非常忌惮。当时殷浩有盛名,朝野信服。为利用殷浩的名声对抗权倾朝廷的军伐桓温,会稽王司马昱于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召殷浩入幕,引为心膂。后拜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成为司马昱的有力支持者,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实权派人物桓温。北方后赵因石虎死引发内乱,殷浩以平定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上疏力主北伐,353年被任命为中军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统军北伐。殷浩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北方诸降将是殷浩北伐的重要倚重力量。然而,谢尚不能抚慰降将张遇,张遇大怒,以所据许昌归附前秦,并遣手下将领上官恩占据洛阳,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谢尚之军无法前进,蹉跎于寿春一带。正在殷浩无计可施之际,在北方连挫于前秦、无法立足的姚襄率部归晋。增添了数万生兵的晋军于是在谢尚、姚襄指挥下进攻许昌。然而在前秦两万援军和张遇合击下,晋军大败,死亡上万。谢尚奔还寿春。

殷人东渡

有关殷人东渡美洲的论述,较可能最早是1907年日本学者白易库吉在日文《地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扶桑国》提出的。

根据甲骨文辞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攸在淮宁县。据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说,攸在今安徽宿县附近,是前往淮阴的重要通道。从卜辞看,商王曾携同攸侯征人方,并长期在此停留,既可见攸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重要城邑,又可见攸国是与商王友好的方国。攸,从人从父,字形所示为人方——大父国,手执权杖。攸侯在殷帝辛约三十三年中屡有出现,帝辛宠信的人杰主将,也是一个国君诸侯。在帝辛的每次田猎巡狩后,几乎都有侯喜的名字刻在甲骨上 ,征林方、人方时,尤其多。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会诸侯观兵于孟津时,殷帝辛召集贵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诸侯勤王,还有攸侯 喜在。到周纪十三年,也就是纣三十三年的殷历正月甲子黎明即大年初一,周军陈师牧野,殷的精锐部队留在东夷,由攸侯喜统帅,纣王不 得不派70万奴隶兵应战。结果殷兵倒戈,引周军攻入都城朝歌,纣王在鹿台自焚。但牧野之战后,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却神秘失踪了。

再看看史书所载。《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于十一年十二月戊午,率师盟孟津,于周历二月殷历正 月子黎明陈师牧野,攻入朝歌,商亡。唐司马贞《索隐》说《史记》记载武王克殷早了二年,应为“十三年克纣”。彭邦炯著《商史探微》收集商灭亡的时间还有:《书·牧誓》:“时甲子昧爽”;《利簋》铭文证明所记不误。《国语·周语》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此各家 多有推算,时间不一。

对此提出考证的,还有甲骨文大师董作宾,他作的殷帝辛日谱对攸侯喜抚征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周武王灭商之际,25万殷军、军属及和平居民连同涕竹全部失踪,虽无从查起 ,但东方之东也在东方,可推测殷人东渡当在美洲,正是东渡的殷人发展出了奥尔梅克文明。

人们通过研究认为,美洲新大陆的所有文明有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即奥 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约在公元前12世纪中叶兴起,而公元前1150年至300年之后,又出现了两处文明:前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和位于墨西同部瓦哈卡河谷 阿尔班山区的萨波特克文明。在古典和后古典时期,奥尔梅克文化作为源头对此时兴起的诸多文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特奥蒂华坎、古典玛雅文明、托尔蒂克人、阿尔班山区的密斯特克人和阿斯特克人等等。

哥伦布到达以前的文明,发展了一种实 行专业分工的集约化农耕经济。在新大陆,古代文明更多的是建立在社会结构而不是建立在技术或物质成就基础上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分层的结构。这种社会分工服务于 :(1)一种跨社区的权威的特殊模式;(2)集中于中央的权力;(3)为国家生产粮食;(4)一种基本产品和奢侈品的分配制度;(5)一种进行垦殖和建立居民点的集约方式 。中央的权威和社会的层次化,是垦殖和建立居民点的基本要素。

这种观点突破了西方传统观念和旧考古学只重视“技术或物质成就”的弊端,从物态层文化,深入到制度层 文化的研究上。“中央权威和社会的层次化”的基础就是具有特殊指向性的图腾微铭文化,由此形成一种“特殊模式”的文化系统。

向更深层次挖掘,商殷—奥尔梅克文化, 虽然是中美洲文明的核心,但仍不是源头,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与文明——这便利益于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对奥尔梅克殷人祭祖玉圭文书的破译。

这个破译,引起 了国内外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轰动效应。总而言之,一句话,它确凿无疑地证实了美洲文明源于中华文明的东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