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殷谦 |
释义 | 殷谦,笔名:北野、英孜、英子。当代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诗人。1977年7月11日出生于新疆伊犁。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曾获中国共青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二等奖。 中文名:殷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新疆伊犁 出生日期:1977.7.11 职业: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 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二等奖 代表作品:《花开花落》、《无处释放的青春》、《爱是寂寞撒的谎》 血型:O 特长:文学、音乐、书法 新浪博客: 殷谦主要创作年表(1984年: 1986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概述殷谦,笔名:北野。当代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诗人。1977年7月11日出生于新疆伊犁。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殷谦出生于书香门第,6岁开始接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9岁开始发表文章,11岁开始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诗歌作品,迄今为止,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7000余篇(首),近400万字。有数十篇散文、学术文章被译为英、德、日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文学、学术报刊上发表。文学创作成就斐然。1994年获中国共青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二等奖;全国优秀散文奖;1995年获《诗刊》、《星星》联合颁发的“优秀诗人诗歌奖”。 殷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致力于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甚至易学的研究。曾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洛阳师专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迄今为止,殷谦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34部,对于当代文坛来说,他无疑是少有的学者型作家之一。近年来,殷谦不断发表犀利激昂的文字,棒喝时代,抨击中国文坛堕落,媒体更是称殷谦是“利剑在手”的“精神卫士”,甚至称殷谦是手握狼牙棒的“文坛酷吏”。 作家简介殷谦,笔名:北野。当代作家,原籍北京,1977年5月25(农历)出生于新疆伊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自幼喜爱文学,6岁开始接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国内外 名著。9岁开始发表文章,在《中国少年报》以一篇反腐小说《大肚皮的爸爸》引起文坛广泛关注。11岁开始以笔名“北野”(意为北方的原野)、“英孜”、“英子”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迄今为止,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7000余篇(首),有数十篇散文、学术文章被译为英、德、日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文学、学术报刊上发表。作品多次获奖。殷谦目前主要从事杂文、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花开花落》(同名电视连续剧《花开花落》)、《难得一见》、《因为隆冬》、《月也疯狂》、《左手婚姻》、《无处释放的青春》、《爱情原来这么伤》、《天廷秘传》、《90后剩女》、《情殇女友》、《爱是寂寞撒的谎》、《你不在的西安还下着雨》、《贰婚》、《红砖房里的俏姑娘》、《官场迷情》、《望我春心托紫鹃》、《诡村》(上、下册);《殷谦精品小说集》;散文集《青春无悔》、《四季回响》;小说集《殷谦精品小说集》;诗歌集《似水流年》;杂文集《晚风集》、《红楼梦研究杂记》、《中国文坛的那些事儿》、《西部小说作家评论》、《求职者的圣经》(上、下册)《人经》(分为“女人心经”、“情感本经”、“心灵真经”3部)、《揭皮》、《画骨》、《末世·2012》等34部,作品陆续被国内外报刊转(连)载,有作品入选现、当代名家名作《感悟爱情》(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一书,1999年被录入《中国文化名人录》;2005年被收录入《国际艺术家华人作家库》;2008年被录入《中国作家大辞典》。2006年被加拿大《世界日报》、《大华报》聘为专栏作家。殷谦爱好音乐,平时喜爱上网,对网络博客颇有兴趣,自2006年1月在搜狐网开博以来,其搜狐博客访问量已达6000余万,位居搜狐网博客排行榜第一位。2006年5月在新浪网开博,其新浪博客访问量已达4000余万;另外殷谦在网易、天涯论坛、人民网、博客中国网、凤凰网、和讯网等开设的博客影响也非常大,其全部博客总访问量已经达到1亿之多。其杂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以“文笔犀利、思想深刻”著称,包括《杨子晚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中国商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重庆晚报》、《新民晚报》、《厦门晚报》等全国上百家媒体都在转载,并报道相关事件,曾应邀参加央视《实话实说》节目访谈,多次应邀参加了凤凰卫视、重庆卫视的专题访谈。 工作经历1998年7月聘入新疆伊犁日报社,记者; 2000年4月借调入消费者导报社,责任编辑、记者、第二编辑部副主任; 2001年聘入西安晚报,责任编辑、记者; 2003年聘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辑、记者、产业信息特刊部副主编; 2004年就职于香港《国际名牌》杂志社,副总编; 2008年就职于武汉华光数字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副总裁、TV-72数字电视杂志新闻CEO。 2010年至今,传说隐居于中国雁北地区一个小镇,成为一名陶渊明式的浪漫“居士”。 学习经历199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期间曾在洛阳师专中文系进修古汉语。 其它信息1、 《泰晤士报》(The Times)2011年1月30日第21版-26版“文化艺术”专版,特别发表中国作家殷谦散文两篇:《风雨五年》(原文题为《我这五年》、《中国作家眼里的社会》(原题为《坠落在2010年的那些日子》。《泰晤士报》主编专门撰写了编者按,称“殷谦是中国当今罕见的散文大师”,“他用真实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散文驳斥了中国当代的欺诈者和谎言家,通过剖析自己与社会体系之间的心理和现实矛盾,我们看到了这位中国作家在艰难中所进行的悲痛以及勇敢的抗争,无疑,这些文字是真实的,它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必须要遵循的道路。” 除此之外,该报的本·马奇泰尔、马修·派里斯、马格纳斯·林克莱特等著名专栏作家对殷谦其人与其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殷谦是一个优雅的作家”、“他是最真实的,这种精神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很难得”、“他的文笔没有自怜之处”、“文笔优美,重要的是他真心的流露,具有独有的风格。” 2、据媒体报道,央视栏目实话实话停播是殷谦的在《当代》杂志发表的名为《央视“实话实说”不让我说实话》的文章,重庆晚报发表了《作家不满被《实话实说》和晶6次打断发言》的报道,被全国几十家媒体转载,数月之后,“实话实说”栏目停播,国内上百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此事,认为是殷谦一篇文章直接导致的,结束了该栏目的命运。 殷谦主要创作年表1984年: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小小说《大肚皮的爸爸》(反腐败小说);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诗歌《不要叹息》、《九月黄昏》等7首,这是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时年正值9岁。 1986年:在《新疆日报<红柳>副刊》发表小小说《感动常无声》;在《新疆日报<宝地>副刊》上发 表诗歌《月是故乡明》、《马背上》、《春天》、《奥丽亚,请你告诉我》;在《佛山日报》发表诗歌《别乡》;在《星星诗刊》杂志发表诗作3首。 1991年在《伊犁河》杂志发表小说《海车儿》、诗歌《凝望窗外的夜晚》、《荷花》;在《伊犁日报》上发表通讯作品《我的老师刘鸿燕》;发表诗歌《早春》、《哦,贺年片》、《马背上的秋天》、《伊犁河咏叹调》等17首。 1992年在《北京晚报》上发表小小说《牧马》;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诗歌《新年三章》、《桑叶》、《秋日抒怀》。 1993年在《新疆日报》副刊发表小小说《儿子长大了》、散文《说给父亲》、《读雪》、《关于家的联想》;《中国建材报》副刊发表散文《惊魂摄魄之力量》,在《文汇报》发表《梦回香港》;出版长篇小说《花开花落》(世界华文出版社;被拍成同名电视连续剧)。 1994年在《芙蓉》发表中篇小说《野魂》;在《西安晚报》发表小小说《古城往事》;在《女友》、《文友》杂志发表小说《红月亮》、《你是一条鱼》、《晚霞的诱惑》、《九妹》等。 1995年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桃子熟了》;在《收获》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喊山娘》;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在阿勒泰宁望》;在《女友》发表散文《城市的麻雀》、《路在何方》;在《中国文化艺术报》发表杂文《关于诗钟》;在《星星诗刊》发表组诗《塔吉克少女》等22首;在《新疆日报》 副刊发表散文《表姐》、《生命的绿茵》、《远航生命》。出版诗歌集《似水流年》(香港现代出版社);散文集《青春无悔》(天马图书出版公司)。 1996年在《新疆日报<宝地>副刊》发表诗歌《月琴》、《雪是一个好女孩》等18首;在《散文》发表散文《寻找爱神》、《眼泪打湿的花裙子》、《守着自己的房子过冬》;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散文《老货郎》、《钟情独处》、《相逢在今夜》、《回到拉萨,回到了心灵的家》;在《文学评论》发表评论《请在多一些文艺批评》;在《新疆日报》发表评论《为“一本正经”正名》;在《青年文学》发表散文《少女的忏悔》、《阿艺》、《逢秋》。出版长篇小说《难得一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年在《新华日报》发表散文《七色路》、《明月入怀》、《半个月亮爬上来》、《期待的日子》;在《人民日报》发表小小说《我长大后做什么》、《红杜鹃》;在《中国妇女报》发表随笔《有序读书》、《品味读书》;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散文诗《远航生命》、散文《给我一个支点》、《乐为芸芸众生》、《拥有温柔》、《生命的承诺》;在《光明日报》发表杂文《利益与智慧》;在《十月》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父亲的黄昏》;在《散文》杂志发表《阿依舍尔》、《你也只是路过而已》、《亲情》;在《广州日报》发表散文《江南的雨》等。出版散文集《四季回响》(世界华文出版社)。 1998年在《啄木鸟》发表短篇小说《巴郎子》;在《当代》发表中篇小说《今夏》; 在《诗神》发表《对她说……》、《红咖啡》、《农民兄弟》入选《中华诗歌精品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在《解放日报》发表随笔《与最优秀的人们对话》;在《经济日报》发表随笔《桌前读书》、《关于书价》、《闲话读书》、《读书之乐》;在《南方文学》发表散文《海之恋》、《感谢生活》、《人生之圆》;在《北京晚报》发表散文诗《夜的絮语》、《铁犁赞》、《天道酬勤》;在《钟山》发表中篇小说《孤月》、短篇小说《西北麦客》;在《甘肃日报》发表小小说《静夜》、《夕阳下》。 1999年在《伊犁日报》发表整版散文《福在福海》;在《新疆日报》发表随笔《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近安巴贴》、《阿勒泰散记》等13篇;在《大河报 》发表散文《晚晴》、《逃避感动》、《童年纪事》;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龙口的桥》(获全国优秀散文奖));在《新民晚报》发表杂文《功夫在“市”外》;在《新疆日报》发表诗歌《第三只手》;在《中国西部文学》发表诗歌《期待》等13首;在《青年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天堂的颜色》;在《安徽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平安》、《四棵梨木》;在《西部》发表小说《冬天的童话》、《帕提古丽》、《吐鲁番的雨》;出版文学评论集《西部小说作家》(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在《散文诗》杂志发表散文诗《静静的夜晚》、《曾经那条路》、《难忘岁月》;在《南方文坛》短篇小说《山的那一边》;在《山花》发表短篇小说《谁在说话》;在《伊犁日报》发 表新闻述评《举一反三谋出路》(获《伊犁日报》1999年度好新闻奖);在《西安晚报》发表散文《夜幕下的都市人》、《感动常有声》;在《消费者导报》发表评论《授人以“柄”又如何?》、《尴尬的概念时代》;在《今早报》发表散文《温情底色》、《逃避感动》、《城市的麻雀》、《短章》、《朝阳的方向》。出版长篇小说《因为隆冬》(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夹缝》(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在《广西文学》发表短篇小说《龙山》;在《十月》发表短篇小说《巩乃斯之恋》、《布达拉宫》。出版小说集《殷谦精品小说集》。在《中国西部文学》杂志发表诗歌《城市里的乡村女子》、《乡情》、《一个卑怯的灵魂》等16首。 2002年发表诗作《中秋》、《走不出的眼睛》、《日子》、《想起母亲》等86首;发表短篇小说《昆仑山传说》、《回家》;发表散文《只想握握你的手》、《缘来缘去》、《芒儿的十七岁》;短篇小说《飞来的阳光》、《不要再见》。 2003年在《女友》杂志发表散文《努力的人生》、《谁在寂寞,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找回你的美丽》、《有月的夜》;在《西安晚报》发表杂文评论《有感于“钢轨碑”》、《请再多一些文艺批评》、《散文浅谈》、《把握时代的脉搏》。发表小小说《江南女子》、《你是我遥远的牵挂》、《年少的情书》、《纽约的过客》;短篇小说《月亮山的姑娘》、《胭脂》、《灰姑娘》被《中华文学选刊》选编发表。出版长篇小说《月也疯狂》(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发表中篇小说《温哥华的情人》、《爱人日记》;小小说《裸山》、《三姐姐》、《那是一种情怀》、《阿夏》;散文《守望生命》、《蟹忆》;在《西安晚报》发表杂文《“一流”的错位》、《教师的定位》、《巨人与矮子》;诗作《人生随感》(9首)。 2005年发表短篇小说《我是你爸爸》;在《北京青年报》发表散文《我要星期天的长头发》;发表系列文艺杂文评论《殷谦点评名著<红楼梦>》82篇;发表散文《结果不是你》、《乱世英雄》。 2006年发表短篇小说《牵牛花》、散文诗《乌鲁木齐印象》、《火与冰》、《梅花三季》、《晚秋的北京》;发表杂文《<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雪芹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在《杨子晚报》发表《车太贤是演艺圈里的好男人》;在《广州日报》发表散文《大学的那些事儿》;在《当代》发表《央视“实话实说”不让我说实话》;发表散文《德国印象》、《鲁迅为什么会有两个夫人?》、《别敲错门》;在《杂文》杂志发表杂文《李银河信口开河羞辱王小波》、《官员凭啥阻止媒体舆论监督?》、《大学生,你有啥了不起?》。发表组诗《独山子》(12章)。出版长篇小说《左手婚姻》(台海出版社);散文《村里有个姑娘》、《惦念一串爱情钥匙》入选现、当代名家文集《感悟爱情》(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7年在《北京青年报》发表杂文《幽默评点考场作文》;在《文艺报》发表杂文《我 为什么批评或反驳李银河?》、《我为什么要写娱乐评论?》、《<贞观长歌>被拍成了“贞观葬歌”》;在《经济日报》副刊发表随笔《一个人的春节(三章)》;《又是一年“情人节”》、《“情书”只是造塑一个倾诉者》;在《中华读书报》发表杂文《王朔<我的千岁寒>愚弄读者》;在《南方周末》发表杂文《卖书的“艺术”》、《搞选秀与反选秀》;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杂文《大学的腐败和教授的幼稚》、《名人凭什么享有批评豁免权?》;在《人民日报》发表杂文评论《央视记者暗访遭围殴的幕后》;在《广州日报》发表杂文《殷谦:仿冒金庸是对金庸最好的赞美》、《殷谦:孔子为何被教授称为“丧家狗”?》;在《北京晚报》发表杂文《“丧家狗”:不得不说出的真相》;《教育周刊》发表整版专访《殷谦: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散文《关于侯耀文》。 2008年在《伊犁晚报》发表散文《海鸥,海鸥》、同时《伊犁晚报》发表殷谦整版专访《从乡下读书到都市放牛》;在《重庆晚报》发表《落落的故事》;在《文艺报》发表杂文《真正的作家不能把文学变成性奴》;在《新民晚报》发表杂文《向遇难同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在《北京晚报》发表散文《先生的心 灵会永不磨灭》、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专访《殷谦:文化清明,饮其流者怀其源》;出版长篇小说《无处释放的青春》、《爱情原来这么伤》(新世界出版社);长篇小说《情殇女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文学评论集《中国文坛的那些事儿》(作家出版社)、出版杂文集《晚风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年在《文艺报》发表杂文《韩寒是个“革命家”》;出版长篇小说《爱是寂寞撒的谎》(吉林出版集团),长篇小说《你不在的西安还下着雨》(崇文书局);长篇小说《天廷秘传》(内蒙古文化出版社),这是自明清小说以后,现、当代作家著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半白话文章回体小说;学术著作《求职者的圣经》(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无处释放的青春全集》(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长篇小说《贰婚》,殷谦/著(凤凰出版社) 长篇小说《红砖房里的俏姑娘》,殷谦/著(凤凰出版社) 长篇小说《官场迷情》,殷谦/著(凤凰出版社) 长篇小说《望我春心托紫鹃》,殷谦/著(凤凰出版社)杂文随笔集《人经》,分为“女人心经”、“情感本经”、“心灵真经”3部,殷谦/著(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哲学论著《末世·2012》殷谦/著(团结出版社)文化评论集《揭皮》、《画骨》殷谦/著(团结出版社) 长篇小说《诡村》(上、下册),殷谦/著,(武汉出版社) 2012年2012年3月将推出《殷谦作品全集》(全套15册),其中包括:《阿曼的回忆》、《爱情代价》、《暗恋的少年》、《暗夜的梦想》、《难得一见》、《青春无悔》、《情路掌纹》、《永远到底有多远》、《雨季的私语》、《而外集(六部)》。 殷谦语录1--我生来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通过我的文字来抵抗生活对人们精神的蛊蚀与钝化,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那些令人害怕和吃惊的事象,并且用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带给读者一种深刻的经验。我希望能带给我的读者一些温暖,希望他们和一样在困境和焦虑中也能感受到一些幸福,这也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 2--我想我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那种可以使我超脱平庸的智慧。 3--我们这个时代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病了,而且病入膏肓。 4--我们时代的价值观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这也成为我们时代人普遍焦虑和绝望的原因,因为真理价值受到普遍怀疑,交换价值被奉为真理;于是就有了“我爸叫李刚”的逞凶肆虐,更有了“宁在宝马里哭泣”的势力宣言。肉体被视为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却被掩蔽,对肉身以及“交换价值”的迷信,无情地拗阻理想主义的成长。 5--如今的人有一种道德冷淡症,这种并不是一种偶或一见的孤立现象,而是表征着近世以来的意义感、趣味感和道德观念的残缺和危机。到处都是缺乏理性意识和放纵情感的人,到处都是自私冷漠和唯利是图的人,到处都是崇拜权力和追求物欲的人,到处都是及时享乐和损人利己的人,到处都是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上帝的人;他们嘲笑信仰上帝的人,蔑视圣贤们的指责,都在远离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地方快活度日。 6--如果一个时代及其道德风尚不负责任地把人降低为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降低为权利熏心的市侩小人和势力之人,降低为不知道敬畏神圣事物的妄人和莽汉,降低为蔑视道德的虚无主义者,降低为沉溺于肉欲狂欢的生物人,降低为有知识的无知者、有财富的贫穷者,降低为把说假话变成习惯的巧滑之人,降低为没有是非感、美丑感和羞恶心的空心人,那么这个时代就无可救药了,也就无从谈起所谓血性和人性、道义和良知。 7--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来自哪里?”“你是谁?”“你来到这世上要做什么?”弄清了这三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原来人的存在本来是有意义的,需要为自己一生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能够找到可靠的方向,对这个方向充满了正确预感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活原本具有健康和美好的性质。 8--一个真正的人,首先意味着道德的纯洁和人格的高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并且人格健全的人,在当今时代来说要求非常“严格”,近乎于“苛刻”,那就是,真正的人对人类的罪恶都应当有普遍的道德责任。 9---我们可以至少从两个方面检验一下自己的伦理境界和道德情调。一方面是指向内指涉自己:我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一方面是向外指涉他人:我是不是一个懂得怜悯和同情的利他主义者?我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10---精神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懂得同情和怜悯,懂得能从利他的行为中感到巨大的快乐和幸福,懂得推己及人地爱别人。 11--作为人,一定要关心人的痛苦、拯救与罪孽这类问题。我们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稳定的信仰基础,虽然我们有时可能怀疑、彷徨、犹豫;但是,我们身陷绝境也不放弃拯救的希望,虽在地狱但不怀疑天堂的存在。 12--人是需要意义的,人饿了可以忍,但如果没有意义感就无法忍受了。“意义”意味着使人的生活具有健康美好的性质,意味着可靠的方向,意味着对一个清晰方向的充满正确预感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极度的痛苦,因为他没有可以寄托精神的坚定信仰,没有清晰的价值观,所以,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就是能获得意义体验的满足。满足这一需要绝非易事,追求意义也难乎其难,它需要百折不挠的坚韧性,需要热情和信心,我们可以冷静但不能冷漠,可以怀疑但不能绝望,一个冷漠而绝望的人,是对“意义”毫无兴趣的。 13--为人,应该有善良和高贵这两个最基本的精神特征,两者缺一就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和有尊严的人,虽然勉强可以称之为人,那也仅仅区别于低级动物。国人大多都善良,但并不高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活得既不健全,也没有尊严。高贵对应着批判的自由,质疑的态度,反对的精神;意味着人们能够毫不宽假地对恣睢暴戾的权势者施以无情的质疑和监督、批判、反对;在傲慢的权力面前保持着尊严和体面,不做“凯撒”的奴仆,更不做它的盟友,而要做它的敌人。善良,于个人而言,对应着人情和道义,同情和帮助不幸者、弱者,这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善良,而于群体和当权者而言,它对应着人道主义,意味着他们对陷入逆境的不幸者、弱者充满同情,对底层的小人物充满爱意。对于后者,国人大多是不容置疑的善良,而对于前者,国人大多却令人失望,很多人都选择了可耻的沉默,似乎也乐意成为沉默的羔羊。 14--事实上我们发现,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往往都是乐观豁达的人,因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悲悯的性情,他们觉得帮助别人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性冲动,我们看到了那些有意义感的人为自己增加快乐情感的办法,那就是将别人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分享着别人的幸福,我们看到了动机情感和实现情感的一致性,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 15--孙思邈首先是道士,其次才是医学家和药学家,他很清楚天地之灾是不可能用药消除的,所以他通过行动来告诉人们,只有大爱才能消除天地之灾,只有和睦相处,敬天爱人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所以他重视药德,不论贫富妍媸,一视同仁。孙思邈是一个绝对有信仰的人,他的一生简单而执着,从生到死,他用毕生精力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所以后人永远记住了他。 16--言行举止是一个人心灵的镜像,也是一个人品德和人格的反映。人们热烈地爱戴和尊敬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人是真正的君子,是心地善良淳朴的人,是因为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心交给了人民,并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自己的人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我看来,伟人身上都有浩然正气,都有强烈的正义感。 17--一个朴素而简单的真理是,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不必一定会有不朽功勋,但是一切伟大的功绩,必然出自于伟大的人格,一个人的丰功伟绩都是倚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所以说,与一个人的功绩比起来,他的人格似乎更为重要。 18--在一个没有伟人的时代,必然会成为小人泛滥的时代,加之在一个毫无信仰的时代,一切有害的精神气候随之复苏并蔓延,腐蚀着我们的灵魂和肉体,继而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一群举止行为疯狂的人,他们招人厌恶的表现,令人讨厌的自吹自擂,丑恶的发笑,失去尊严的悲哀,无一不亵渎着我们原本就脆弱的精神荒原,直至成为凄凉的荒漠。 19--世界上所有的好人,优秀的人,伟大的人,善良的人大都是一个特性,那就是它们天生就是“无我型”的人。他们从不主观而任性地把自己当做内部或周围的主宰者,当做群体中的绝对中心。他们从不会自我美化,从不会自爱自怜,他们通常表现出一种最低的姿态,他们既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着,也不是怨天尤人的恨世者,而是把自己当做最普通的人,与自己身边的或周围的人,一起痛苦和苦难。他们甚至会以别人的不幸感到不安和自责,仿佛别人的悲痛和苦难都是自己造成的。 20--真正的高贵是无名的,他是作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人把高贵理解为一种人的特定的身份或一种特定的生活,并把自己和人们区分开来,那就等于歪曲了自己。所以说,每个人都能使自己高贵,只要他不是彻头彻尾的弱者,就能驰骋于自己原有的精神斗争的战场。 21--在我们这个时代,缺乏敢于不看脸色说真话的、负责人的批评家,缺乏可靠地、科学的批评方法,缺少成熟的批评意识,缺乏健康的批评风气。 22--中国人有糊里糊涂成人之美的坏毛病,中国人普遍喜欢讲关系和看面子、讲客套,这种庸俗习气是各行其便、一团和气的江湖做派。在中国,对权威从崇拜到膜拜的心里尤为普遍。因为他们普遍认为权威是无法抗拒和质疑的。所以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权威膜拜感,他们很容易被“先入为主”的假象所迷惑,所以他们非常注重第一印象,这就是中国人普遍都存在的“成人之美”的坏习惯。 23--殷谦不是科学家,所以他就不能谈论科学;殷谦不是专家,所以他就不能谈论专业。在这个社会只有专家才是权威者,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独语式”地说话。而我不能客观说话,只有人们才能客观地说话,这里的客观必须是复数的,除了权威者,所有平头百姓作为个人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非客观的。 24--要相信宽恕、怜悯和人性是人最好的美德;要相信眼泪和温情、亲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要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才生活的有价值,那就是当他想到别人给予他或他给予别人的好处的时候都会掉下眼泪。 25--能不能想一想,我们倘若不想生活在恐惧的煎熬和绝望的折磨中,就必须把“过时的价值观”当作一种积极的情感,就必须放弃对金钱和权利错误的崇拜,就必须让那些见义勇为式的新型人格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宰人格,就必须更加清醒的认识“雷锋式”的人物对于我们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26--不管人类踏入任何生存困境,都不应该丧失信心,而是应该把这些威胁和困境重新赋予人类及世界的命运以及意义的机遇,当做对自己的人性的尊严和高贵的挑战。越是在逆境中越要意识到自己是人类,而让“无意义感”远离我们。 27--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文为基础的,文化体现着为人的精神。真正的文化能改变人,能从混乱中将人类拯救出来。文化的使命和任务就是要寻常自我,普通自我或低级自我,提升为优秀自我,赋予他们以理性的人性或博大的人性。 28---文学艺术是一种向生活显示自由意志和精神力量的自觉行为,而并非“生活”驱使或奴役下的被动的行为。文学或艺术并不是对生活无条件的随同、放任和随顺,而是对生活的拒绝、拷问和质疑。 29--有一个地方没有文学,那就是无须梦想的天堂;有一个地方没有文学,那就是毫无希望的地狱。只有人间才是有文学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人类的理想和希望。优美的修辞、丰富的想象、真实的描写,都文学感染力的因素。换言之,好的作品能够让人感到温暖和勇气,正义和力量,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理想的精神图景。 30--文学不是把庸俗当做庸俗的游戏,也不是向人的弱点妥协的投降书,我认为文学表现的是人类为摆脱庸俗之奴役所进行的卓越之努力,是人类战胜自己的弱点之光荣记录。我反对很多“作家”退回到自我,仅仅在“内心现实”之基础上创作,因为文学是人类的事业,而不是作家个人的事情;它绝对是神圣而重要的,因为它会对读者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就算时代和现实社会变成什么样子, 但文学大体就是这个样子,至少不能把文学谬论成令人无法理解的怪物。 31--当代没有真正的作家,是因为当代作家不具备成熟的文化自觉,没有发现社会残缺和时代病相的能力和自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作家也只能用娱乐化和虚假的方式来粉饰现实和回避历史;在名利的强大诱惑下也不能捍卫尊严与自由,没有勇气向人们和权力说真话,这样的文学又能给人们提供什么温暖和光明。 32--往后见了那些名气大得惊人的作家,和他们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作品,一定要循名覈实,无论他赚了多少钱获了多少奖,无论他写了多少字印了多少册,不论他引发了“地震”还是创造了“奇迹”,不管他是“天才”还是“鬼才”,我们都要看看他内里的“货色”究竟如何,千万不能听到名人的名字就激动,见到名人膝盖就发软,还没弄明白他内里的“货色”,就跪倒在他的脚下成为“利”的囚徒以及“名”的奴仆。 33--鲁迅一样的作家在这个时代已经绝迹了,顾彬只是对中国当代没有鲁迅这样的作家感到失望,我认为无论哪个时代都应该有鲁迅这样的作家来为我们构建可贵的精神家园。我们需要鲁迅,需要他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领,需要他的声音和勇气、正直和无畏。在“没有声音的中国”,他的声音穿过时间的阻隔,一直传到现在直到传到我们面前,我们并不奢望成为“鲁迅”,惟愿不要离“鲁迅”太远。 34--文学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但文学的使命却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而是为芸芸众生,要站到那些沾满了眼泪和泥巴的穷人中去;要为那些没有发言权的老百姓说话,将他们的呼声变成自己的作品。追求意义感的作家所关心的是罪孽和拯救以及人的痛苦这类问题,虽然这样的作家也可能怀疑和彷徨、犹豫,但他们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稳定的信仰基础,信仰赋予他们真正属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赋予他们生活以光明,而这些,是当今这些“盈利”作家们永远也享受不到和体会不到的。 35--优秀的作家是为了追求美好才写丑恶的,为了追求光明才写黑暗的,因为光明的意义和价值远比黑暗本身要重要的多,所以才要表现人性的伟大和高贵,才要表达人们对光明的追求与渴望,人生来就是要与外部社会和心灵世界的黑暗斗争,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道德完善和人格发展。 36--真正的作家与生俱来就负有使命,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境地,他们都必须信守这样一些尺度:那就是他能否超越现实中的自己,是否能够摆脱诸如金钱和权力此类的异化力量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否具有充分的教养和健全的人格以摆脱市侩主义带来的心灵败坏。若不能信守这些尺度,作家这个称号只是一个苍白的符号。 37--真作家像赤金,假作家像伪钞。真作家心胸宽广,假作家心胸狭窄;真作家懂得为人类和民族之前途计深远,假作家只看眼前之利害得失;真作家追求大众之利益,假作家追求一己之利益。 38--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之所以耐心的叙事,致力于表达一种积极的、宝贵的思想;致力于传递一种价值体系,一种认识论和世界观;致力于传达自己对生活状况的理解、认知判断和特定的人生图景。真正的作家或是艺术家懂得文化艺术的功能和意义,那就是真正的文艺都具有创造并构建意义的功能,所以他们试图通过文艺来宣达自己的生活理念,并希望能达到影响人们的目的。 39--尽管现在看来文学艺术不能够使人立地成佛,但我相信那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仍然可以让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引导我们思考,让我们感到不安,并持久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内心生活,我喜欢它以微妙的形式给予我美好的观念和情感。 40--社会道德的滑坡昭示了人文精神之危机,当今的文学艺术没有引人向上的力量感,甚至失去了它本来或者应该有的自觉地启蒙精神。所以我们要有理智的选择,在成熟自己的心智时,要选择一切启蒙的文学艺术作品所带给我们的力量。 41--在我们这个价值迷失、信仰缺乏、人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种积极的、力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它虽然也写黑暗,但它从不忘以光明作背景;它虽然也写丑恶,但从来都是以美好作底子;它不但帮助人将自己从野蛮的深渊和兽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影响别人的生活手段,并教会人懂得尊严、高贵、优雅、得体的意义,而不是蛊惑人沉溺于冷漠的残酷和自私的道德放纵,更不是纵容人为了追求物欲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尊严;它任何时候都怀着温柔的善念,向人和世界表达深深的祝福的情感,从不诅咒生活,从不否定道德,从不逃避崇高,从不贬低人的尊严,从不把爱情视为“骗人的把戏”,而是沿着可靠、稳定的道德基础,无论遭受什么样的艰难和不幸,都能够深沉地、强烈地爱一切值得爱的人和事物。 42--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是有精神价值所归的,所以真正的信仰是人类普遍的追求以及愿意去遵循的东西。我所说的是信仰具有宗教意义上的信仰,但并不同于宗教者所认为的教义上的信仰。当然,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是信仰升华之后更高境界的信仰,而我所说的信仰就是人要对自己所依赖的自然的信仰。 43--中国是一个信仰基本丧失的国度,我们缺乏对上帝的敬畏而崇拜世俗权力,没有信仰却有迷信;我们缺乏成熟的宗教意识和发达的宗教感,缺乏一个不为世俗权力所动摇的稳定价值体系和可靠的精神秩序。 44--因为缺乏真正的信仰,更多的人丧失了对真正的信仰和对真理的守护,纷纷加入了“拜权”、“拜金”的“教门”,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自私和可怕,对现实社会的病象和残缺视而不见,“为己主义”的泛滥使那种更为健康的、理想的精神和生活秩序离我们越来越远。 45--因为缺乏真正的信仰,我们的时代更多的是不知道敬天爱人的莽汉和妄人,更多的是没有善恶感、美丑感、是非感的“空心人”,更多的是陶醉在肉欲狂欢的“生物人”;更多的是有财富的贫穷者、有知识的无知者、蔑视道德的虚无主义者;更多的人变成了惟利是图的“经济动物”,变成了蛇欲吞象的势利小人和市侩之徒。 46--信仰的缺失导致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滋养了“撒旦”的成长。我们时代的人活的可怜又可悲,信仰的缺失和丧失直接导致了人性的变异,真正善良的人越来越少,很少有对陷入逆境的不幸者充满同情和爱意。很少有真正的善良和高贵,无情的人与日增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就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大多数人在傲慢的权力面前已经丧失了体面和尊严,“撒旦”们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疯长,并且一脸恶意的狞笑。 47--信仰就是爱,那种像上帝的爱。活的意义来自这种爱,惟有信仰和爱才是人类超越死亡,对付绝望,克服生活的无意义感的惟一的路径。 48--从本质上而言,仇恨是一种有害并消极的情感冲动,恨同于爱,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情感形式。尤为那种无所不施、阴暗偏狭之恨,更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宽恕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要把仇恨牢牢地控制在我们理性的手中,继而将它引向宽恕,引向美好的和解,最终引向令人幸福的爱。 49--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已经丧失,信仰的真空达到了鼎盛时期,他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也不知道上帝存在的好处。即便是没有上帝,没有众神,也没有天国,如果人们都有相对虔诚的信仰,假设上帝是天地,都能敬天爱人,对天地、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那么我们的世界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冷漠,不至于在生活中找不到普遍的爱和希望。 50--毫无信仰为基础的虚无主义者最终会将世界推向末日。如果人们只信仰权力和金钱,势必会无视于除此而外的东西,包括善良、美好、以及一些依赖于情感维系的东西。那么,在一个物欲主宰的世界,就是吸一口新鲜空气、喝一口纯净的水的自由都丧失了,你还谈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51--我所说的真正的信仰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是一种人性的本真,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信念。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但却不相信上帝。人人都信仰和膜拜权利、物欲,也只能变成全力的奴隶和物欲的附庸,我们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支持。没有自己真正的信仰,我们就无法对抗恣睢的权利。无法追求正义和真理、自由的价值。 52--人类精神和信仰的核心是和谐与仁爱,我们最终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和平的和有情的世界。在精神与信仰的世界里,“天人合一”是人类唯一的生存理念,人类心中的“人定胜天”的迷思和疯狂将不复存在。 53--只有心中有真正信仰的人才不会拜倒在“权利”的脚下,才不会成为“暴力主义”价值观以及泛滥的“拜金主义”和任性的“个人主义”的牺牲品,只有心中有“上帝”的人才会得到上帝的关照,只有心中有真正信仰的人才能消解世俗权力的唯一性和绝对性,才能为精神的伸展和思想的生长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只有心中有真正的信仰,才会追求自由、真理和正义,才会避免让“拜权教”和“拜物教”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流行价值观,才会避免它们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54--只有在信仰的真诚之中人才能变得高贵。信仰上帝的人不会丧失自身,即便遭遇失败,也能体验到自我存在,并感知自我提升的运动中的真理,而他遇到的事情,也是使他成为他自身的东西。你有自身以及尊严吗?如果我们把仅以能成为我们自身的东西转让给一个富翁或权威的活,那么我们将丧失自己的尊严和高贵。 55--宗教的主旨是宣扬一种爱,而生活的意义来源于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整个人类生活的基础就是爱。人类若想克服生活的无意义感,若想超越死亡或者对付绝望,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爱和信仰。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种对生活充满爱意,并具有宗教性质上的积极态度上。作为一个人,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要关注意义,如何才能进入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我们又该坚守什么样的信念理念以及情感态度。 56--我们没有信仰,但有迷信,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名人膜拜在李一脚下;我们缺乏对上帝的敬畏,但崇拜世俗的权利。我们缺乏一个不为世俗权利所动摇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秩序。这一严重缺失致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一种无意义的、与时俯仰的、肤浅的文化现象。 57--个对宗教信仰或者文学艺术毫无感觉的人必然是一个缺乏教养、不知道德以及美丑、善恶为何物的人,也只是一个能直立行走的纯粹意义上的生物人。所以,我们需要宗教信仰或者文学和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精神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宗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58--我也不是说要求中国人必须都要有宗教信仰,但最起码在这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土上,你得追求一点心灵信仰,搞庄稼的信仰庄稼,搞文学的信仰文学,搞学术的信仰学术,都要纯正、纯洁一点,不能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随便改变自己的立场,随时放弃自己的观点,轻易抛弃自己的原则。当今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不干净了,在他们眼里,庸俗是时髦的,肮脏是光荣的,清洁是可耻的,他们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坚守着利己主义,根本就没有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一些积极贡献的观念。 59--宗教使教徒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与宗教徒相同的是,我们可以没有宗教,但绝对不可以丧失信仰,我们信仰一切美好的东西,信仰文学艺术作品中一切美好的精神,文学艺术教会我们如何理性、正确地爱以及怕,应该热爱和畏惧什么。 60--真正的宗教信仰有两个伟大的精神特征--高贵和善良。高贵对应着批判的精神,意味着它不仅在傲慢的权利面前保持着尊严和体面,还好不宽假的对暴虐恣睢的权势者施以无情的嘲弄和尖锐的讽刺;善良对应着人道主义,意味着对陷入逆境的不幸者充满同情,对人类充满爱意。我们是谁?记住,真正的我们是灵性层次的那个永不灭的生命,换句话说,真正的我们是灵体,而不是肉体。 61--真正的宗教信仰能从积极的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教会人懂得高贵和得体、优雅和尊严的意义,帮助人把自己从兽性的桎梏和野蛮的深渊中解放出来。而毫无信仰的人就如野兽,他们坠入兽性的桎梏和野蛮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不懂得真正的高贵和优雅以及尊严的意义,在精神堕落中进行着极度自私的道德放纵。 62--好的文学艺术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都有同样的功效,那就是它们为我们表达一种思想,传达着对特定的生活状况的认知、判断和对人生图景的理解,或者说,它们向我们提供一种价值体系,一种认识论和世界观。宗教和文学艺术以自己的形式来宣达一种生活理念,并最终达到影响人们的目的。就此而言,宗教也是一种艺术,不过它是一种伦理劝善和道德说服,它同其他任何文学艺术创造一样,从根本上讲乃是一种创造并且建构意义的艺术。 63--《圣经》有句话说:“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我所说的光和爱,就是真理和智慧的光,是滋生爱和善的光。在人类的世界,这种光芒是必须要存在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人类,必须被这种光照亮,否则他就不是人,而是畜牲。 64--只有真正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才会使人有集体的情感,并且为此站出来,勇敢呼吁国际彻底改变方向的紧迫性,呼吁各国的发展的箭头不要指向战争,而应该指向和平;不要指向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指向全人类的成就。 65--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心灵的家园,一次次地主动接受着这些污染源。面对这样的问题以及困境,我们如何恢复和重建起自己的健康的精神家园,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这是我们从现在开始正视并必须尊重和选择的问题。我们必须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软弱,克服这恶劣之外部环境的拘执,清醒而勇敢而地重新举起我们的精神旗帜。 66--我们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光来指引我们,而这道有意义的光就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或是伟大的文学和艺术生命中,在这个感情冰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道光来照亮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追寻和把握“意义”,它是任何完整的感知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完整的感知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并与我们生活的一生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67--个社会倘若想真正健康、和谐地发展,就必须把对人们以及对生活的爱意和善念,当作人的稳定的精神基础,一个社会倘若把追求所有人的幸福当作根本的目标,它就必须强调这种爱的价值,就必须把爱当作行为原则和价值理念。 68--真正有信仰、有意义感的人必然充满服务于社会的愿望和高尚的理想,虽然他们最终因为疾病的侵扰而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甚至与世长辞,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真谛;毁灭和死亡带来的不是阴暗的发泄和怨毒的诅咒,更不是绝望和颓废,而是对生命永不熄灭的善良愿望以及温暖的失意感和永远热情的祝福感。这种伟大的情感态度,正是上帝希望人类具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情感。 69--虽然老马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从没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0--当灾难频繁到不正常的时候,我们也许才发现科学技术的无力和低弱——我们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政治家及技术人员和科学家无法规定社会的发展模式,甚至在各自领域中都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当江河湖海、甚至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染至此,我们意识到是咎由自取,自己成为自己成就的牺牲品。 71--当越来越多严重的灾难在当前以及今后还会不断逼近我们时,我想唯一拯救的方法就是集中我们的力量去寻找一种可以依赖的信仰,在美好的信仰基础上发展我们自己。 72--我之所以会对后人感兴趣,是因为希望他们的生活有这样一种尊严和价值——它与我们从几千年中所了解的人的存在还有些连续性。这并非就肉体的意义而言,而是就人类生存以及历史的意义而言。 73--信仰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它不仅可使我们的精神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和扩充,也是帮助我们找到一条走出目前困境的唯一的、充满希望的道路。信仰问题在一个前景不明并寻找拯救出路的世界中必然会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74--为了幸福和光明,我们必须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回属于自己的真正信仰,面对一切形式的灾难和黑暗,我们才不会惧怕,才不会懦弱,才不会倒下--有自己真正的信仰,勇敢地站立在“撒旦”的对立面,做一个有正义、有血性、有尊严的人。 75--我希望可以唤起思想保守的芸芸众生,唤醒那些不肯做出任何决策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去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发现的,也不曾去关注过的一种最珍贵的财产——那些促使人们进步的思想,一直被人们浪费和疏忽,甚至擿弃的精神信仰。 76--我们期望可以创造出一个更为直观、更为实体的精神世界,用来替代现今的这种充满功能意义的世界。人与自然发生的关联的过程,就是人将自然意义化或人化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反复的、不断地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满将世界和“物的意义化的力量和信心,人必须充满认知世界的热情和渴望,而不是用“物”的意义化地力量和信心,贬低人类的尊严,甚至是强化和渲染一种对人类前途绝望、悲观的没落情绪和失败心理。 77--我想,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才能把我们目前的忧伤变成希望--在灵的生命里,在我们置身的劳苦中,我们将尽力于人性的完善。每个人都成为有良心的人,并对自己所生存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担负起个人义务。 78--为了保护这些孕育美感的能力,为了不失去意义和兴趣,为了眼睛的明亮和心灵的开放,我只有奋然前行;我想尽可能地在我力所能及的世界打开能够窥见光明的通道,耐心地保护这些绿色盈溢的庭院,让一切美好的心念在黯然的世界继续繁荣、奔放;我想我们能够互助和互爱,这才是人类得以生存并繁衍的世界! 因字数有限制,这里不能一一列出,有兴趣的可到殷谦先生腾讯、新浪、网易等官方博客、微博查看相关的内容。 社会评价贾平凹:殷谦是以“精神卫士”而为文学界所知的作家,据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激词抨击当前充斥娱乐圈的堕落风气,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殷谦的作为是一种和作家好不相干的八卦事业,其实不然,我曾认真的读过殷谦的每一篇杂文评论,每一篇都有很深刻的思想,每一篇都令人震撼,如果不认识的读殷谦的杂文评论,很难明白他在说什么,讲什么,想做什么,就如殷谦的小说,如果不仔细读,就很难感受到其中的妙处。殷谦20岁时就从事过党报新闻记者的职业,据说曾因揭露社会黑暗面而屡次受到来自媒体内媒体外的打击。终于,他还是承认他无法适应这个职业,因为他的性格无法让多数人满意,甚至他所在媒体单位也对他忧心忡忡,觉得他不谙世故。从地方小媒体到中央大媒体,中国的大媒体小媒体殷谦一级都没落下过,别人都是从“小记者”到“大记者”再到“名记者”,越当越大,他是从小媒体到大媒体的记者,在从大媒体到小媒体的记者,越当越小,小到最终失去了记者这个职业。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他的秉直和正直的性格导致他无法与媒体大环境相融。在这样的一个文学环境,我想殷谦是孤独的。有人说他的思想过于偏激,可我认为,即便这些偏激的思想,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殷谦在向世俗挑战,在寻找精神价值,尽管他的作品暂时不被当今一些消极心理的读者所认可,但我可以这么说,他将来一定会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影子。 《泰晤士报》:“殷谦是中国当今罕见的散文大师,他用真实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散文驳斥了中国当代的欺诈者和谎言家,通过剖析自己与社会体系之间的心理和现实矛盾,我们看到了这位中国作家在艰难中所进行的悲痛以及勇敢的抗争,无疑,这些文字是真实的,它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必须要遵循的道路。” 本·马奇泰尔:“殷谦是一个优雅的作家,他是最真实的,这种精神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很难得。” 马修·派里斯:“他的文笔没有自怜之处。” 马格纳斯·林克莱特:“文笔优美,重要的是他真心的流露,具有独有的风格。” 陈忠实:抑制丑和恶就是培养善和美,提供美好就是提倡行善,撒播阳光就是善待自己,这就是殷谦在文学创作中一贯坚持的理念。他对当今文学和一些作家多有批评,他一贯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行为,它更应该承担起充当人类精神利剑的功能和作用,承担起净化人类心灵,照亮以及指引人心的光辉使命。这就是殷谦,作家。一贫如洗的他在现实面前倔强地生存着,为人而文学,为人性而文学,而不是为文而文学,或者为名利而文学。他是当今文坛中为数不多的实力作家,尤其在这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破的时代,他的作品更是坚持着与人们真诚的对话,企图提升或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他常常在其杂文中含沙射影的批判现实问题,尤其对当今文坛和当代作家更是毫不留情地展开批评,在他的笔下我们常能看到“责任”、“道德”、“善良”这些字眼,甚至有不少人为他的这些字眼产生反感,为什么呢?因为殷谦撞击了他们的软肋,让他们感到极为不适。这就是殷谦,作家。为了建立很多人已经丢弃了的精神生态,为了坚守住那一片很多作家已经遗失了的文学生态而孤独地努力着。 雷达:向来令人失望的、失望的莫过于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纵观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环境,不难发现我们有很多“炒作推手”式的表扬家,但却少见“质检员”式的批评家,即可信赖、负责任、有良心的文学批评家。正是在这样的荒凉而苍白的背景上,我看到了殷谦的身影,他的出现令人意外而惊喜。殷谦的文章,大都令人击节、气盛言宜,仿佛冬夜里一簇纯净而明亮的火焰,让人觉得心中一暖、眼前一亮。无疑,殷谦是不满的提问者,但更是耐心而理性的分析者,他的锋芒无疑是尖锐的。 白描:如殷谦这般细胞解剖式的文体批评,则有助于我们以一种直观、精微的方式感受文化病象的存在以及对我们时代的影响,或者感受到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以及作品的不足。读殷谦先生的杂文,对他评价、分析中国文化现象以及一些艺人、作家作品的一段文字,印象深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