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丛书名: 明德青年法学文库 平装: 34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11811701, 9787511811707 条形码: 9787511811707 尺寸: 22.8 x 16.6 x 1.8 cm 重量: 540 g 作者简介付立庆,1976年10月生,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6年1月)。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生(2004年10月-2005年9月)、客座研究员(2005年10月-2006年9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代表性学术成果:《法治的脸谱》(独著)、《法治的声音》(独著)、《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独著)、《刑法机制》(合著)等,并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法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另有随笔若干见诸于《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南方周末》等媒体。 内容简介《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主要内容简介:中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至今已丧失现实合理性和比较合理性。这一理论在前提、要素、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均非平面体系内的调整所能弥补。学界诸多有识之士为完善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所作的努力相对传统体系虽有重大进步,但又都多少留有遗憾。通过比较英美的体系和梳理德日的体系,《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认为德日的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虽不完美,却应是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变革方向。此外,全书对四要件理论的主张者对该体系的诸多辩解、对针对三阶层体系的诸种质疑也作了一一回应,并最终确定了《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重构论主张的理念支撑、自我警示及价值依托。 目录第一章 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犯罪的含义 第二节 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功能与类型 第三节 犯罪圈的划定及其走向——检讨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愿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缺陷之所在 第一节 前提缺陷——凌驾于犯罪构成之上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第二节 要素缺陷——犯罪客体与犯罪主体要件之反思与消解 第三节 结构缺陷之一:缺乏违法性的阶层——兼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体系地位 第四节 结构缺陷之二:缺乏责任阶层——以期待可能性理论为切人点 第五节 实践缺陷——缺乏可操作性 第六节 功能缺陷——突出保护功能,忽视保障功能 第七节 关于中国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针对就传统体系的若干辩解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新近犯罪论体系:学说之介评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改造研究的现场叙事——学说的概况及若干的界定 第二节 陈兴良教授的罪体一罪责以及罪体一罪责一罪量的体系 第三节 张明楷教授的二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第四节 周光权教授的新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第五节 曲新久教授的双层次二元结构的犯罪论体系 第六节 黎宏教授的改良论主张——辨析、质疑与推演 第七节 张文教授的二元定罪机制及其评述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美的犯罪论体系:有力的参照 第一节 美国犯罪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英国犯罪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英美犯罪论体系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对待英美犯罪论体系的态度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日的犯罪论体系:历史的考察 第一节 前贝林时代的犯罪论体系 第二节 贝林的古典犯罪论体系 第三节 迈耶的犯罪论体系:新古典体系的先行者 第四节 麦兹格的犯罪论体系:新古典体系的代表作 第五节 威尔泽尔的目的行为论及其与新古典体系的结合 第六节 罗克辛的目的理性体系及其客观归责理论的出笼 第七节 近现代日本犯罪论问题的立场演进——以学派之争为线索 第八节 近现代日本犯罪论问题的具体展开——以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为中心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德日的犯罪论体系:重构的目标 第一节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正面展开 第二节 重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目标定位——二阶层、三阶层还是四阶层 第三节 关于德日犯罪论体系的若干辩驳——针对就德日体系的若干批判 第四节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基本面貌——结果无价值、构成要件的违法类型说和主观违法要素的原则否定说立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构中国的犯罪论体系:宣言与自省 第一节 全书小结 第二节 重构论主张的宣言与自省 向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宣战的第三枪(代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