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扁蜉科 |
释义 | 扁蜉科(Heptageniidae)是蜉蝣目的一个科,稚虫英文俗称flatheaded mayflies(扁头蜉)。扁蜉科Heptageniidae为蜉蝣目内的第二大科,种类仅次于四节蜉科Baetidae,全世界目前已知40属400余种(Tomka & Zurwerra,1985; Tshernova et al.,1986),除澳洲没有分布、南美只有少数几种外,其它地区都有广泛分布,以北方分布为主。 亚科Needham(1901)年首次使用扁蜉亚科Heptageniinae (当时蜉蝣目只是一个科)。Jensen(1972)认为扁蜉科应包含4个亚科,即Heptageniinae、Arthropleinae、Pseudironinae、Anepeorinae. Edmunds et al.(1976)和McCafferty & Edmunds(1979)都认为扁蜉科包含5亚科,即还有一个Spinadinae亚科。Hubbard(1990)将Arthropleinae和Pseudironinae两亚科提升为科,将Spinadis作为Pseudiron的异名。Kluge(1988,1993)讨论了扁蜉亚科Heptageniinae内属级阶元的系统关系,只保留了6属,其它的属级分类单元都降为亚属或作为别属的异名对待。由于本科内各属尤其是广布属的种类很多,如果再将大部分的属降为这些大属的亚属,会给研究带来更大的困难。再者,虽然有些属级阶元之间的界限由于不断有新种加入而有些混乱,但仔细分析,大部分属之间的特征界限还是清楚的,故本研究基本按照Jensen(1972)和Tomka & Zurwerra(1985)的系统。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身体各部扁平,背腹厚度明显小于身体的宽度;足的关节为前后型;鳃位于1-7腹节体背或体侧,每枚鳃分为背腹两部分,背方的鳃片状,膜质,而腹方的鳃丝状,一般成簇,第7对鳃的丝状部分很小或缺失;两或三根尾丝。 前翅的CuA脉与CuP脉之间具典型的排列成两对的闰脉;后翅明显,MA脉与MP脉分叉;身体一般具黑色、褐色或红色的斑纹;2根尾须。 主要生活习性基本生活于流水环境中。在湖泊和大型河流的近岸缓流处的底质中可能采到,在溪流的各种底质如石块、枯枝落叶等下方表面往往采到大量稚虫。括食性和滤食性种类为主,主要食物为颗粒状藻类和腐殖质。稚虫水中羽化,1888-亚成虫在岸边石块下蜕皮。 参考资料对于本科所有属级阶元的系统学研究和有关的检索表有Eaton(1883)、Ulmer(1920,1933-34,1936)、Jensen(1972)和Tomka & Zurwerra(1985)的工作。地区性的工作有Needham et al.(1935)、Edmunds et al.(1976)对中北美地区,Tshernova(1974,1976)对东洋区和古北区,Hefti & Tomka(1989)对欧洲地区的工作。 本研究基本采用Tomka & Zurwerra(1985)的检索表,适当结合了Jensen(1972)、Hefti & Tomka(1989)、Tshernova et al.(1986)和Gose(1980)的检索表。 尤大寿(1987)报道了西藏自治区的若干新种。由于未见标本,原始描述简略,本研究只列出种名。Navás在30年代报道的几个种也作同样的处理。 图: 宜兴似动蜉Cinygmina yixingensis Wu et al. 稚虫形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