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汉书法
释义

概述

东汉书法艺术走向繁荣,篆、隶、草、行、楷诸体具备,但东汉仍是以隶书为轴心的时代,隶书大为风行并发展到顶峰。东汉刻碑立石之风甚盛,多采用隶书,镌刻精细,所留 丰碑 极多,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富有装饰趣味的燕尾波挑在汉碑中得到发展,趋向华美的风格,隶书至此已经完全成熟。篆书受到隶书影响,产生了缪篆。从隶书衍生出的章草、今草已经开始更广泛地使用,草书的兴趣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更大的领域。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著作在汉末也大量涌现。近代还出土了大量东汉竹木简,为东汉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书法资料。总之,东汉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碑刻隶书

东汉石刻书法作品众多,汉碑见于著录,有案可稽的有700余种,流传至今的碑刻、拓片也有170余种。东汉刻石有的刻于山崖,多数刻于碑版之上,因此从形制上可分为碑刻与摩崖两大类,多为隶书作品,隶书作品风格多样,今就其艺术特点相类者综述如下。

第一类是古朴厚重、茂密雄强类。如《开通褒斜道刻石》(公元63年)、《裴岑纪功碑》(公元137年)、《郙阁颂》(公元170年)、《西狭颂》(公元171年)、《衡方碑》(公元168年)、《张迁碑》(公元186年)、《夏承碑》(公元170年)等等。这一类碑刻,总的特点是体方笔拙,笔力遒稳,气派宏大,浑厚雍容。其中前面三个作品更为古拙一些,字体刚由篆到隶,没有明显的波磔笔画,以拙取胜。《开通褒斜道刻石》是现存最早的东汉刻石,是摩崖刻,当是开道工人信手刻凿,不分篆隶,笔道挺硬,没有婉曲波磔之态,非常古拙,但气势雄伟。《裴岑碑》字体长方,波挑之笔也不十分强调,类似西汉隶书。《郙阁颂》也是摩崖刻,是东汉仇绋所书,字体体势也是由篆变隶之间,显得厚重古朴。而后几个作品在用笔上有了一些变化,有了波磔,笔道粗细也变化较大,有了明显的波势,于雄强朴茂中显得更为活泼。这些特点充分表现在《西狭颂》、《衡方碑》、《夏承碑》等作品中。《张迁碑》与上述几个较为活泼的作品略有不同,它用笔严正朴茂,结构谨严,方整劲挺,笔画粗硬,也见有波势挑法的笔画,具变化之妙。

《西狭颂》是摩崖刻石,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为东汉仇靖所书。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有浑厚气韵,气魄很大。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此碑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

《衡方碑》既不比《西狭颂》之圆浑,也不比《张迁碑》之方整,介于二者之间,但其体势更近于《张迁碑》的方整,用笔略为圆融,字体显得沉着宽厚,字体结构聚散疏密更为合理。

第二类是奇纵恣肆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刘平国颂》、《三老讳字忌日记》等等。这类作品用笔奔放不羁,纵逸有致。

《石门颂》为摩崖刻石,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审其用笔,笔势放纵,其点画如长枪大戟,挺劲有力,纵横飞动。结体开放,舒展大度,波势自然,接续处时有断笔,笔断意连。此碑以篆籀笔法参以隶书,转折波挑之势如天马行空、气象开阔。这种大胆泼辣、奔放不羁的笔势正是汉代艺术中追求气势、力度、速度的典型表现。其章法取纵长方形,纵有行而横无列,字距行距不求其一律,疏而不散,密而不犯,因文章格式而自然形成的长行、短行交替出现,更兼部分字大小错综排叠,使高约2米的巨幅书法作品于气势开阔中又有了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石门颂》并不追求整齐、威严之美,而体现出自然、劲健之美。有人比喻《石门颂》是一首无声的歌颂开通石门的协奏曲。书法点线的变化使人感受到它的自然明朗的动态美,像音乐一样体会到它的旋律和节奏。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赞颂《石门颂》说: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三老讳字忌日记》刻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其笔画虽有波磔波挑但并不着力重按,所以不太突出,笔画肥瘦粗细节奏变化不大。所成的点画藏头护尾,纵收得体,沉稳有力。单字结构也是别具特色,一字之中往往半边僵直呆板而另一半则笔画逸出,打破了平直相似的格局,使整个字顿时活跃起来。其笔画纵逸,又安排有致,整个书风活泼烂漫,饶有风趣。

第三类是典雅工整、法度谨严类。如《华山庙碑》、《熹平石经》、《史晨碑》、《乙瑛碑》、《尹宙碑》、《朝侯小子残石》等等。这类作品字体均极工整,中规入矩,一丝不苟。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 183年)间,已为残石。由于当时勒刻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传录观摩的,代表了官定标准隶书,因此它集中体现了隶书法则,端庄稳重,笔法铿锵,极为工整严肃,但也由于过于整齐拘束,自然风趣就少了。其中由东汉著名书家蔡邕亲自书写的一部分石经最为出色。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载: 及其碑始立,其观祖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华山庙碑》是东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郭香察书刻,立于西岳华山庙。此碑用笔方圆兼备,笔道丰满厚重,方整沉稳之中多具波势变化,横磔波挑,奥折多姿,俯仰有致。波挑收笔,有的圆润、有的方整、有的丰满、有的峭拔,其用笔绝不机械重复。章法整肃庄重,而笔道、结字都能追求变化,充分体现了汉隶笔法上的丰富性。

《史晨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书风和《华山庙碑》相同,略比《华山庙碑》峻峭。工整谨严,端庄而不板滞,方圆兼备,刚柔适度,结体平正,法意两得。平整兼有秀雅从容之气,谨严而又风神流宕。

《乙瑛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碑书方正雄伟,端庄秀雅,温柔醇厚。与《史晨碑》作风相似,但更为宽博。此碑书法方圆兼备,圆润隽利,苍峻滞洒,波磔分明,没有特别瘦挺的线条。

第四类是飘逸秀丽和瘦劲刚健类。如《曹全碑》、《礼器碑》、《韩仁铭》、《沈府君阙》、《孔宙碑》等等。尤以《曹全碑》和《礼器碑》为代表。

《曹全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其书含蓄秀逸,寓刚于柔。用笔刚柔相济,藏多于露,圆多于方,中锋用笔,体态扁平。含蓄中时见波磔锋的逸笔,左右甚为开张舒展,波挑笔若兰叶迎风,笔致翩翩,寓险于平正。其竖用悬针,更增轻盈。其章法整肃、宁静,纵横排列,井然有序。上下字距宽,左右行距窄,应规入矩,法度井然,是东汉隶书章法的标准格式。此碑秀逸与刚健并存,其波挑、波磔反复不断出现,与其他较短而有粗细变化的点线配合,形成了舒缓的、微波荡漾的旋律节奏。如果说《石门颂》如同在急风暴雨中慷慨雄壮的《大风歌》,那么,《曹全碑》则像《古诗十九首》,如同微风细雨中的田野抒情曲。

《礼器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碑书瘦劲如铁,笔画刚健。宽博大方,古茂典雅,在端庄之中其文字又极其流动,充满了秀逸之气,其笔法瘦硬而雄强,实汉隶中的瘦金书。波磔挑笔提按的幅度极大,轻重变化富有弹性和韵律。结体紧密又能开张舒展,斜中见正,一字重出者各不雷同。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赞颂它 为书中无上神品.东汉碑刻的隶书,风格走向成熟。大体早期作品风格浑厚,而后期作品逐渐华美流丽。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皆为名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

石碑上的篆书

东汉隶书登峰造极,然而篆书仍在使用。汉碑中的篆书数量与隶书相比,可谓凤毛麟角,然而也是很有特点的。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开母庙石阙铭》等。

《袁安碑》刻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结构宽博,笔画较瘦,具有稳重、宏伟的风貌,是汉篆精品。它的书体和《袁敞碑》如出一手,篆书是接近秦隶风格的篆书。

《袁敞碑》刻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也是接近于秦隶风格的篆书,笔势瘦劲,结体宽博,和《袁安碑》刻石大小相同,结体用笔相近,只是用笔比《袁安碑》略为方折而厚重,大约为同一个人所书。

《祀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此碑用笔圆而结体近方,笔法方劲,起止转折处用隶法,奇崛浑穆,康有为赞其风格为 苍古 ,此碑为汉代篆书中的奇品。

《嵩山少室、开母庙石阙铭》刻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

这两阙铭是篆变的开始,篆法直接承袭秦篆,笔道圆融流动,体势长方,不像汉代金文那样多方折。少室石阙额所题 少室神道之阙 几字是唐代李阳冰篆书的先声。《开母庙石阙铭》较《少室》为方,线条也略粗拙方折,更代表汉篆的特点。

另外,在一些汉碑碑额上常存有篆书,汉碑额篆字字数虽少,但篆隶结合,多彩多姿。汉代篆书在砖瓦、钱币上均有。

章草及其他

两汉的章草、今草都已出现并有所发展。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所创。另一说是东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用草书书写章奏,所以叫章草。但史游或杜度创草书的说法早在东汉时代就有人反驳。东汉书家赵壹在《非草书》中说: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隶书趋急速耳。 是指隶书写快了,写潦草了便成了章草,又称作隶草。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和卫恒《四体书势》都认为汉兴有草书。照以上几家的看法,隶草就是章草,起于秦末汉初。证之近年大量出土的汉代竹木简,大致此说不误。如《流沙坠简》中有纪年的《汉元帝永光二年简》(公元前44年)、《新莽殄灭简》(公元13年)都有章草墨迹。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考定《新莽殄灭简》时称 此简章草精绝,虽寥寥不及二十字,然使过江十纸犹在人间,不足贵也.东汉时的章草墨迹有《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东汉早期)与《敦煌汉纸墨迹》等。今草是楷书的草书,它虽然是从章草变化、脱化而来的。隶草用笔沿袭隶书,在起笔住笔处,多为隶法,只是从求速应急出发,简便书写,但它在每一字的笔画中已有萦带的笔法,开创了 今草 的连绵笔势。1949年后出土的《武威医简》、《居延汉简》中都有不少今草的简文。今草是去掉了波磔,笔势已真书(楷书)化了,具有 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的特点。相传东汉书法家张芝最善于写章草,但是今草他也有创造发展之功。张怀瓘《书断》中说: 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菇,上下牵连。 当然今草的最后形成和完善恐怕要到东晋时期以后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