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
释义 |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指周围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一种疾病。 引临床表现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好发于60岁以上老人,并发糖尿病者发病较早。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发生在血管分支处,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病变远端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段路程后患侧肌肉痉挛、紧张、疼痛及乏力,以致“跛行”,休息后迅速缓解,再次行走又复发生。另一症状为休息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患者常抱腿而坐,不能入睡,而下垂或受冷时减轻。亦可有足部冰冷、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青紫、皮下脂肪萎缩等表现,甚至可以出现小腿部及足部干性坏疽或溃疡。 流行病学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其发病与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精神紧张以及性别、年龄差异等因素有关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发生原因本病发生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指出,其发病与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精神紧张以及性别、年龄差异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生机制现在尚难以一种学说阐明,但可以是各种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学说等结合解释。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血管壁的细胞与血液中有形成分相互影响在发病中起主动作用。如内皮损伤、血浆中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量增高并渗入内膜中,而后刺激平滑肌从动脉中层向内膜迁移增生,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 病理表现为病变呈节段性,累及大的和中等动脉。动脉内膜下层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内膜中结缔组织基质增加和类脂质沉积,引起内膜细胞增生管腔狭窄。当内膜破坏,斑块坏死和溃疡,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造成肢端缺血。血栓机化后再通,并在闭塞的两端产生侧支循环此外管壁钙质沉积,少致病例因动脉扩张成为动脉瘤。 临床表现患肢无力,有疲劳感,呈间歇性跛行等。由于动脉血液供给减少,所以于运动后出现钝痛与肌肉强直,在休息短时间后可消失。症状往往在动脉管腔阻塞已超过80%时才表现出来,休息能使循环得到恢复。此阶段坚持步行活动有助于血管侧枝循环建立,血管扩张药或其他治疗措施并不能使自觉症状得到改善。 以后继续发展至休息时也疼痛,晚间与寒冷更使疼痛加剧,需大量止痛药甚至麻醉药才能缓解,皮肤颜色改变,局部温度下降及动脉搏动消失,最终出现溃疡与坏疽。 由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致使病变远端血供不足,其严重性随闭塞部位程度、范围以及侧支循环建立后的代偿程度和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等而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系一种全身性动脉疾病,若四肢动脉受累。往往以下肢症状为严重。当病变进展较快侧支循环难以及时建立而代偿功能又有限时,患者即开始出现典型间歇性跛行和肢体休息时的疼痛症状。间歇性跛行是在运动时肌肉痉挛性疼痛紧张或乏力,休息后迅速缓解,再次行走又复发生。另一重要症状是休息痛,系末梢神经滋养血管病变引起血供不足而致的缺血性神经炎的结果。这种疼痛的特点是晚上加重,下垂或受冷时减轻。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病变,间歇性跛行症状出现在臀部和下肢;股动脉或腘动脉病变,症状出现在小腿腓肠肌部;由于在运动时,腓肠肌活动较多,即使是腹主动脉-髂动脉病变,也可引起间歇性跛行症状。缺血的其他症状是患肢特别是趾部冷感。感觉异常、苍白或青紫。缺血程度虽轻而持续存在,则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形和骨质稀疏等;如缺血显著则趾、足或小腿发生干性坏疽或溃疡。另外病变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消失。在狭窄区听到血管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患者可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或眼、脑心肾和肠系膜等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浅动脉如颞动脉硬化则呈索状或不规则的扭曲。 舌象观察在自然光线下,按舌形、舌色、舌苔、舌纹、舌有形物质、舌脉等顺序进行观察。对不能用肉眼观察表现结果的,用HR—I型舌比色仪和舌表面观察仪,确定舌象真实表现。同时设置健康人和相关疾病对照组。 结果: 舌色淡紫、淡蓝紫、紫色共253例占91.66%,舌纹出现率为100%,其中Y字型136例占49.27%,横断纹89例占32.24%,横断岛状纹21例占7.6%。舌下有瘀斑点213例占77.17%,舌下或舌面有条纹线236例占85.5%。舌脉细曲59例占21.37%,舌脉色蓝紫224例,占81.15%。健康人组,相关疾病对照组,基本无上述表现,二组比较P<0.01。 并发症 可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如缺血显著则趾、足或小腿发生干性坏疽或溃疡。 诊断依据由于动脉硬化系一全身性疾病,疾病可能不限于下肢对任何这种患者都必须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有时能作出诊断但为了判断建立的侧支循环是否足够,了解病变的确切部位和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还需作进一步的检查: 1.行走试验 在规定时间内嘱患者作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直至出现跛行为止。根据肌肉酸痛、疲劳等出现的部位和时间可以初步提示病变部位和程度。 2.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 将患肢抬高1~2min观察足底皮肤颜色改变。在无血管病变患者,足底保持粉红色;若为动脉硬化性闭塞并有侧支循环不足者。足底为苍白色;如运动后转为粉红色说明病变不太严重。再瞩患者坐起后肢体下垂,观察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及足部发红时间。正常人的静脉充盈时间在20s以内,发红时间在10s以内。若侧支循环不足时,静脉充盈时间及发红时间均将延长如肢体发红时间在15s内不恢复者为中度缺血30s内不恢复者为明显缺血60s内不恢复者为重度缺血。此试验应在暖室中进行。有静脉曲张者则无价值。 3.诊断要点 (1)男性患者,年龄在中年以上。 (2)根据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出现部位,通常可作出病灶定位的诊断。 (3)由静息痛、趾端感觉异常或麻木等可作出休息时缺血的诊断。 (4)根据毛发脱落趾甲变形、皮下或肌肉组织萎缩以及肢体远端的环死溃疡等可判断动脉病变部位、范围和闭塞程度。 鉴别诊断 与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相鉴别。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 1.血脂测定,血中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常增高。脂蛋白分型显示90%以上患者为Ⅱ或Ⅳ型高腊蛋白血症。 2.血糖、尿糖和糖耐量试验检查常有阳性发现。 其它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可测出动脉搏动强度,血流状况和管腔内径大小。 3.X线检查可了解肢体动脉有无钙化存在。若动脉壁存在钙化斑块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踝和足部摄片若显示骨质稀疏、骨萎缩可提示患肢缺血程度。 4.动脉造影可以了解动脉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5.眼底检查,直接观察有无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 治疗手段1.一般治疗 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饮食,控制脂肪代谢紊乱疾病戒烟,适当运动控制高血压,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等。 2.根据病情选用降血脂、降血压和血管扩张药物。 3.手术治疗 这种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按其病情发展缺血程度年龄及是否并发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才能确定。若间歇性跛行进行性发展缺血性疼痛不止,并严重地影响生活以及有缺血性溃疡和趾端坏疽等,可分别进行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或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扩创与截肢等。 预后预防预后 预后与其病情发展、缺血程度、年龄及是否并发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有关。缺血程度虽轻而持续存在,则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形和骨质稀疏等;如缺血显著则趾足或小腿发生干性坏疽或溃疡。 预防 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饮食控制脂肪代谢紊乱疾病。戒烟,适当运动,控制高血压,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