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贝尔尼尼
释义
1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

贝尔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

基本信息

姓名:贝尔尼尼

原名:Gianlorenzo Bernini

生卒年:1598~1680

国籍:意大利

职业:雕塑家、建筑家。

社会评价:伟大的艺术家,是巴洛克雕塑的米开朗琪罗。

人物简介

贝尔尼尼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1598年12月7日出生于那不勒斯,1604-1605年全家迁居至罗马。1680年11月28日故于罗马。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他的作品将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他的作品证明当艺术与教廷互相满足彼此需要之时,促进了彼此的繁荣和发展,并由此引导了时尚。

人物生平

贝尔尼尼生于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尔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尔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尔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尔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尔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尔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尔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晚期,1665年他曾被法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但这时贝尔尼尼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而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贝尔尼尼的艺术生涯是在父亲手下开始的。父彼得罗·贝尔尼尼(1562~1629)是佛罗伦斯有几分才能的雕刻家,最后移居罗马。贝尔尼尼是个神童,工作又极为勤奋,因而得到画家卡拉齐(annibale carracci)的赞赏和教宗(教皇)保禄五世(paul v)的资助,不久自立门户,成为一位完全独立的雕刻家。他仔细研究梵谛冈内的古希腊罗马大理石雕刻品,受到强烈的影响;他对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也造诣很深。在为枢机主教巴尔贝里尼(maffeo barberini)雕刻的《圣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1617?)中显示出他对米开朗基罗的研究。巴尔贝里尼后来成为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是贝尔尼尼最主要的资助人。

贝尔尼尼的早期作品引起枢机主教博盖塞(scipione borghese)的重视,此人为当权教宗家族的成员,在他的资助下,贝尔尼尼雕刻出他第一个重要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群像。这一群像表明贝尔尼尼已经从《埃涅阿斯、安喀塞斯和阿斯卡尼俄斯逃离特洛亚》(aeneas,anchises and ascanius fleeing troy)的几乎杂乱无章的单视域进展到《阿波罗和达佛涅》(apollo and daphne)的充满美妙想像的立体感,要使人由一处看去有如浮雕品一般。在这一类作品中,他对皮肤和头发的表面纹理观察入微,对于明暗有别开生面的处理方法,从而打破米开朗基罗的陈规旧套,标志著西方雕刻史新时代的出现。

乌尔班八世任教宗时期(1623~1644),贝尔尼尼开始大量创作,技艺不断提高。乌尔班八世要求他的被保护人绘画和从事建筑工作。虽然贝尔尼尼的绘画无大价值,但少数几幅,特别是两幅自画像(约1620和约1640年),是值得赞扬的。他的第一次建筑任务是改建罗马的圣比边纳(santa bibiana)教堂。

与此同时,贝尔尼尼受委托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圣彼得墓上造一象征性的结构,即1624~1633年间制成的著名巨型青铜镀金华盖。螺旋形柱子和金属的「幕帘」令人想起置在重要人物或场所上方的荣誉伞。贝尔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独创性的贡献是用4位天使支承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这一华盖也是教宗个人的象征︰在华盖顶端附近是教宗的三重冕,整个纪念物都嵌著巴尔贝里尼家族的纹章图形——蜜蜂、太阳和月桂卷须。华盖的形体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十分相宜,人们几乎体会不到它有4层楼那麼高。华盖也是圣彼得大教堂内部有规画的装饰的中心,4根支承穹顶的柱子用巨型雕像装饰,其中之一《圣朗吉努斯》(st. longinus)是贝尔尼尼设计的。

1629年马代尔诺(carlo maderno)去世后,建筑成为贝尔尼尼的主要职责。这一年,他成为圣彼得大教堂和巴尔贝里尼宫的建筑师。当时,由于受委托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他不仅亲自动手去做,而且也依靠他人的协助。他在组织工作班子和工程设计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以致由一伙人制成的雕刻和装饰竟然天衣无缝,如出一人之手。贝尔尼尼的作品也是由他那强烈的天主教信仰形成的,当时如此,而且始终如此(他每天望弥撒,每周领两次圣体)。他肯定同意特伦托会议(council of trent,1545~1563)的意见︰宗教艺术的宗旨是教育和启发虔诚信徒,并为天主教会做宣传工作。宗教艺术永远应该明白易懂而且写实,首先是要从情感上激发虔诚。贝尔尼尼的宗教艺术的发展主要是由他自觉地努力符合那些原则来决定的。

在乌尔班八世手下 ,贝尔尼尼还开始制作新的和不同种类的纪念性艺术品——陵墓和喷泉。乌尔班八世的陵墓雕刻出这位教宗的坐像,他举起一支胳臂,作指挥的姿态。坐像下面是青铜镀金的棺材,棺材两侧各有一道德天使,一边为博爱,一边为正义,均用白色大理石刻成。棺材上方有一死神形像似乎在一片树叶上写乌尔班的名字,以此作为墓碑。这是贝尔尼尼运用「主题思想」(意大利语concetto,英语作idea或古语conceit)的一个典范。灵活的主题思想把新颖别致和色彩富丽的陵墓的各种不同要素结为统一的整体。在这些年代里,贝尔尼尼还设计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小型陵墓纪念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玛丽亚·拉吉墓(1643)。

贝尔尼尼的喷泉是他对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barcaccia,1627~1629),与华盖同样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特里同》(triton)是罗马式喷泉的大变样,传统的几何形式广场喷泉的重叠水池看起来栩栩如生。4条弯形鱼举起一个巨大的贝壳,海神站在贝壳上由一个海螺壳号角向上方喷水。

但是贝尔尼尼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开始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钟楼。但是到1646年,当钟楼的重量开始使建筑物产生裂痕时,就把它们拆掉,贝尔尼尼一时失宠。

英诺森十世和亚历山大七世的资助

贝尔尼尼最出色的公共纪念性创作是在16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完成的。罗马那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的《四河喷泉》是在一大块空心岩石上方坚立一个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顶上有4个大理石像,象征著17世纪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顶端有教宗的盾形纹章和衔棕栏枝的鸽子(教宗英诺森十世的家徽),这把意义表示得很清楚︰罗马教廷已经恢复而且生气勃勃,它以上帝名义统治全世界。尽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贝尔尼尼的喷泉乃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

贝尔尼尼所作的舞台设计现有少量存世,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他那善于综合的想像力。贝尔尼尼的剧场的实质与其艺术的实质相同。他打破陈规旧套,与观众建立直接且往往出人意外的接触。他以在演出时使用真火闻名,有一次他甚至用大水淹没舞台,至少在一瞬间使得观众成为参加演出的热情演员。

所处年代信息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盛转衰,出现了巴洛克艺术派别,从而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宫廷,装饰点缀教堂,呈现出细腻而华丽的风格。贝尔尼尼即是著名的代表。他出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生活的年代正是反宗教政策运动最猖獗时期,教会与宫廷企图以此巩固其摇摇欲坠的处境。他终生不倦地工作着,一生中完成了大批的城市改造工作和教堂装饰雕塑,还有其他建筑雕刻和绘画,塑造了作家、演员、演说家等形象。他的创作规模宏大和多样性。如《圣德列萨斯祭坛》这件教堂壁龛上的雕刻,是一件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典范。他的设计犹如大理石墙壁豁开,恰当地利用壁龛结构像挂在那里的一幅图画,雕像上边射下光线,依靠光影塑造形体,减弱体积感,增强线条韵律及其形式美,有强烈的绘画效果。完全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体积感和重量感有所区别。贝尔尼尼的雕塑技巧娴熟,雕凿大理石如同刻蜡一样自如,所以雕像如同绘画一样极富表现效果。同时作品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内容,因而形象生动、真实。如《祭坛》这件作品中的女主圣徒德列斯面部,因身受爱情之箭,呈现出甜蜜的痛苦,半闭双眼,张开的嘴,头向后仰,内心的爱情表露得率直而生动。这表情有着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即略带病态的纤弱、细腻的美,体现出贵族阶层和上层资产阶级的审美观。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普罗赛比娜的掠夺》,以及教皇乌尔班八世的陵墓雕刻等。

作为艺术的建筑,集中地呈现着文化的风貌,显现着政治、宗教、哲学、人文思潮、艺术、风俗时尚诸多颜色作用下的缤纷色彩,以有形的空间承载着无形的文明,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表达着无以穷尽的文化内涵。其实,建筑艺术的奥妙,音乐岂能将之穷尽,尽管音乐也是文化的一种显现,但音乐更多地表达的是人的情绪与情感,特别是当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内在的质素,就更不是音乐能够完成的了。贝尔尼尼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结合就说明了这一点。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并流行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同时,也广泛地影响到整个欧洲。从贝尔尼尼的作品看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体现为在教堂中把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一个整体,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特别是在雕塑中注重绘画的成份,善于运用细腻手法和夸张的构图,表现人物瞬间激烈的行动与精神状态,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感。如果仅允许以一个词来概括巴罗克艺术,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唯美”。

贝尔尼尼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60年间,贝尔尼尼曾为8名教皇服务过,直到晚年还创作不休,由此可见他的创作受到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巴洛克艺术的兴盛,在于它迎合了教廷的需要,因此,当艺术与教廷互相满足彼此需要之时,促进了彼此的繁荣和发展,并由此引导了时尚。

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中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这个用黑色小方石铺砌地面,长340米,宽240米的椭圆形空间和两旁的柱廊就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从设计到建成,花费了贝尔尼尼11年的时光。陶立克式的柱廊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形成对称的环形,分四列组成三条走廊,通向圣彼得教堂,像是用一双巨手托起了圣彼得教堂。在广场内侧140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屹立着140尊神态各异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是由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们雕刻的,至于这些雕像哪些是贝尔尼尼学生的作品,哪些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已显得不很重要,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每一件都浸淫过贝尔尼尼的心血,都凝聚过贝尔尼尼挑剔的目光。

由整块巨大的方柱石制成的方尖碑,在罗马一些广场的突出点上很多见,有些方尖碑还雕有象形文字。据说,不少方尖碑运自埃及,还有一些虽是在罗马制造,但石料来自埃及。方尖碑是太阳和永恒的象征,圣彼得广场的中央自然也少不了这样一种圣物,与众不同的是,这座高26米,直插云霄的方尖碑,碑尖上的造型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碑的底座上还卧着4只铜狮子。碑的两侧,各有一个雕塑喷泉,其中的一个,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在两个喷泉中间,有一块圆形的大理石,站在其上向四周眺望,有一种意想不到的透视效果:四排石柱只能见到最里边的一排,刚刚行走在通道间那种交错感转化为整齐与对称,贝尔尼尼设计之匠心独运由此可见一斑。空旷的广场,高大的建筑,给人以肃穆和苍凉感,同时可以感受到的,还有人的渺小与生命的脆弱。

环形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而广场又是教堂的装饰,也是教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圣彼得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里埋葬着各代教皇的遗骨,同时,由于教皇保罗在这里主政,教堂与广场又是天主教会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成为罗马和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接受着全世界每年三百多万人的参观与朝拜。教堂之大,可容纳6万人;教堂之高,是罗马老城的制高点;教堂之富,汇集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建筑、绘画和雕刻的精品。

说到教堂,不能不说彼得。彼得是耶稣12个弟子中的一个,曾以捕鱼为生,受耶稣的教诲,随耶稣传教,并成为耶稣最喜爱的门徒。耶稣去世后,彼得成了首领,受耶稣之托,他继续传教,并来到当时对传教活动严加禁止的罗马。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一起连烧9天的大火,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当时的皇帝尼禄,为了转嫁群众的激愤,硬说大火是彼得放的,将彼得抓起来,活活烧死。

313年,人们修建了一座陵墓,纪念这位天主教的圣徒,后又改为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1506年,云集着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大师的罗马,将彼得简陋的陵墓和教堂推倒并开始重建,经过布拉曼特、拉斐尔、桑加洛、米开朗琪罗、封塔纳、马德尔诺等大师的主持,最后,由贝尔尼尼在1626年,将圣彼得教堂及其广场这项延宕了120年的跨世纪工程完成,形成了现在的风貌。

圣彼得教堂内部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博物馆,除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大穹隆,令人惊叹之处比比皆是:由彩色大理石交错镶嵌,形成各种图案的地面;满布浮雕与绘画的墙壁和顶棚;通道旁凹进去的一个个小堂;每个小堂中各个教皇与教徒的祭坛……

如果说教堂的设计更多地凝聚着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心血,那么,其内部精巧的设计则更多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艺术创造。不论是彼得坟墓上的青铜华盖和宝座,还是《圣小钵》的雕塑,都显示出这位艺术大师超人的才华和唯美的艺术追求。

宏伟与大气的设计是贝尔尼尼艺术的突出特征,别出心裁也是贝尔尼尼区别于众多艺术家的显著特点。他将一位主教的家族墓室礼拜堂,设计为一座剧场,舞台是祭坛,两边墙壁上的璧龛是包厢,主教家族成员仿佛在聚精会神地观看舞台上的演出。这样的创意,既大胆又别致。

在献身宗教艺术创作的同时,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也很容易看到贝尔尼尼《四河喷泉》雕塑那样平民化的作品,而体现人世欢愉和热情的作品,贝尔尼尼创作得更多。

在踏上艺术之路不久的时候,是博尔盖塞家族发现了贝尔尼尼的艺术才华,并将一个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因此,博尔盖塞家族自然也就少不了这位后来大师的雕塑作品,这一点,在博尔盖塞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证实,而这些作品又表现出贝尔尼尼的热情与自由奔放的艺术个性:手持弹弓和石丸的《大卫像》,大卫投射前刹那间一触即发的动感栩栩如生;表现太阳神阿波罗爱上女神达芙妮故事的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既富有舞台造型感又富于动感;表现腊神话故事中地狱统治者之间爱情故事的《普路托和普罗塞庇娜》夸张而洋溢着渴望……这些作品都是博尔盖塞博物馆中的精华。除了天分,贝尔尼尼的高寿大概是他在艺术上多产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还是贝尔尼尼的执著与勤奋。晚年的贝尔尼尼曾自豪地回忆说:“年轻时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的刻过一刀”。贝尔尼尼通过勤奋和天才的创作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亮点,也使我们获取了解罗马,了解文化,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一条蹊径。罗马有着太多的贝尔尼尼的作品,贝尔尼尼已经与罗马融为了一体,因此,将罗马说成是贝尔尼尼的罗马,也许并不为过。

著名作品

《圣德列萨斯祭坛》

《祭坛》

《普罗赛比娜的掠夺》

《圣小钵》

《四河喷泉》

《大卫像》

《阿波罗和达芙妮》

《普路托和普罗塞庇娜》

《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

《哈巴谷和天使》

圣德列萨斯祭坛

教堂壁龛上的雕刻,是一件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典范。他的设计犹如大理石墙壁豁开,恰当地利用壁龛结构像挂在那里的一幅图画,雕像上边射下光线,依靠光影塑造形体,减弱体积感,增强线条韵律及其形式美,有强烈的绘画效果。完全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的体积感和重量感有所区别。贝尔尼尼的雕塑技巧娴熟,雕凿大理石如同刻蜡一样自如,所以雕像如同绘画一样极富表现效果。同时作品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内容,因而形象生动、真实。如《祭坛》这件作品中的女主圣徒德列斯面部,因身受爱情之箭,呈现出甜蜜的痛苦,半闭双眼,张开的嘴,头向后仰,内心的爱情表露得率直而生动。这表情有着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即略带病态的纤弱、细腻的美,体现出贵族阶层和上层资产阶级的审美观。

阿波罗与达芙妮

雕塑讲述的是日神阿波罗与河神的女儿达芙妮的故事。具体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有一次,阿波罗看到小爱神丘比特正 拿着弓箭玩。他不客气的警告丘比特说:「喂!弓箭是很危险的东西,小孩子不要随便拿来玩。」原 来小爱神丘比特有两枝十分特别的箭。凡是被他用那枝用黄金作成的利箭射到的人,之后,遇见的第一个人,不管是谁,他都会疯狂的爱上他,要是那枝铅做的钝箭射到的人,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会十分厌恶,反感。

丘比特被阿波罗这么一说,心里很不服气。他趁着阿波罗不注 意的时候,「飕」的一声把金色之箭射向阿波罗。正巧这 时候,来了一个名叫达芙妮的美丽少女。调皮的丘比特把那枝铅做的钝箭射向达芙妮。阿波罗就对达芙妮产生了疯狂的爱慕,而达芙妮却对阿波罗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

这时候,被爱情之箭射中的阿波罗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达芙妮,立刻对她表示爱慕。可是达 芙妮却很不高兴的说:「走开!我讨厌你,离我远一点儿!」说着,就像羚羊似的往山谷里飞奔而去。阿波罗特别迷茫,但他对于追求达芙妮并不灰心,他拿着竖琴,弹出优美的曲子。不论谁听到阿波罗的琴声, 都会情不自禁的走到他面前聆听他的演奏。

躲在山里的达芙妮听到了这优美的琴声,也不知不觉陶醉了。「哪来这么动人的琴声?我要看看是谁弹奏的。」说着说着,达芙妮早已经被琴声迷住了, 走向阿波罗这边来。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弹竖琴的阿波罗立刻跳出来,走上前要拥抱达芙妮。

达芙妮看到阿波罗, 拔腿就跑。阿罗在后面苦苦追赶,并且大声叫喊:「我又不是你的仇人,也不是凶猛的野兽 ,更不是无理取闹的莽汉,你为什么要躲避我?」达芙妮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讨厌阿波罗,阿波罗在后面不停的对达芙妮呼喊, 达芙妮仍然当作没听到,继续往前飞奔。

不过,达芙妮跑得再快,也跑不过阿波罗。跑了好一阵子, 达芙妮已经跑得筋疲力尽,上气不接下气。最后她倒在地上,眼看阿波罗就要追上了, 达芙妮急得大叫:「救命啊!救命啊!」

这时候,河神听见了达芙妮的求救声,立刻用神力把她变成一棵月桂树。只见达芙妮的秀发变成了树叶,手腕变成了树枝,两条腿变成了树干,两只脚和脚指变成了树根, 深深的扎入土里。

阿波罗看到了,懊悔万分。他很伤心的抱着月桂树哭泣,可是月桂树却不停的摇摆。虽然达芙妮已经变成了月桂树,但是阿波罗依然爱着她。他很痴情的对月桂树说:「你虽然没能成为我的妻子,但是我会永远爱着你。我要用你的枝 叶做我的桂冠,用你的木材做我的竖琴,并用你的花装饰我的弓。同时,我要赐你永远年轻 ,不会老。」

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听了,深深的受了感动,连连点头,表示谢意。也许是受到了阿波罗的祝福, 月桂树终年常绿,是一种很受人们喜爱的植物。后来人们给胜利者头上戴桂冠,其典故就源于这个神话传说。

普路同与帕尔塞福涅

这尊"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就有明显的特色。它与前一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作于同一时期,也取材于神话故事。传说,谷物女神的女儿帕尔塞福涅采花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普路同(希腊神话中称作哈得斯)跳出来把她劫走,并强娶为冥后。这组雕像所展示的是狂暴与少女挣扎的冲突。少女在凄楚地喊叫,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这泪珠就要从腮边滚落下来。整个形象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无论从动势的节奏感,还是从形象的内心的激愤表现来看,贝尼尼的高超的技艺都是惊人的。正象他自己在回忆制作这尊雕像时所说的"青年时期,我没有错误地凿过一刀……"他那种不知疲倦的创作热情,就象他的组雕的旋律一样狂热。有人说,大理石在他手中好象成了一些柔顺可塑的软材料,连不易被人窥见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样细腻圆润。巴洛克雕刻的特点,就如在这两尊雕刻像上所见到的,华美的形式和娴熟的富有装饰性技巧的完美结合。

神智昏迷的圣德列莎

贝尔尼尼从1645年起在为罗马圣马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一间科纳罗小礼拜堂制作的《圣德列萨祭坛》(亦称《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上,作了些冷静的艺术思考。此件组雕完成于1652年。与他前期那种歌颂性雕刻迥异其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德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德列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这是德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笔记中还写道?quot;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象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德列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心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伪装了。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

在意大利,当时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贝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深处的欲望。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德列萨,他与德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观者如了解这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贝尼尼领悟到德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贝尼尼那圆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德列萨祭坛》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四河喷泉

《四河喷泉》是贝尼尼为罗马篷·腓力教皇的宫殿设计的喷水池。“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Danube)、恒河(Ganges)、尼罗河(Nile)、里约·德·拉·普拉达河(Rio de la Plata),同时这四条河流又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四块大陆:多瑙河表示欧洲,恒河表示亚洲,尼罗河表示非洲,里约·德·拉·普拉达河表示美洲。在这里,作者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中间是假山和一个埃及式的方形花岗岩尖塔,寓意着天主教在全世界的胜利。

多瑙河伸出她的双臂迎向一面盾牌,盾牌上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象征英诺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恒河是个身材魁梧的老人,手持长长的船桨,斜身侧坐,目视远方,象征恒河之水源远流长。尼罗河的头上罩了一块面纱,暗示当时的欧洲人还不清楚尼罗河的源头,认为她充满了神秘。里约·德·拉·普拉达河的身边有一些钱币,象征新大陆充满了巨大的财富,他的眼睛注视着方塔塔尖上的鸽子,似乎表明天主教必将统治美洲。在喷泉出水口附近有一些小动物的雕塑,马、狮子、蛇、还有一只隐匿在泉眼里的犰狳--一种类似于独角兽的奇怪动物,也分别象征了多瑙河、尼罗河、恒河和里约·德·拉·普拉达河。

四个巨人象是随便坐在假山上,神态自然,水柱从各个假山缝隙和泉眼中不规则地流出,有的急剧,有的舒缓,在日光照射下,色彩璀璨夺目,使整个喷泉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

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

天鹅绒的靠垫,复古的睡床,散落于地上的花纹毛毯,因神经迷乱的痛苦而揉乱的棉布衣服,以及象牙白光芒的肌肤。但细看才发现确实是雕塑。真让我叹服!!沙发床的绒面质感,衣服的褶皱,精致的镂空靠垫……无一不显示出艺术家娴熟的技法和强大的感染力。更绝美的是,沙发床下的地毯充分运用黄色大理石天然的美丽纹路,将床与祭坛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戏院的布景。

成熟艺术最最杰出的范例

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他从艺术生涯最初就开始的不断摸索前进至此臻于大成。小礼拜堂由枢机主教柯尔纳罗(federigo cornaro)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个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为《圣特雷萨的沉迷》(the ecstasy of st. teresa),描绘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saint teresa of avila,1515~1582)的一次神秘体验。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尔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于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龕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尔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或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最伟大的建筑艺术成就

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柱廊。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宗祝福的群众。贝尔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为了满足可以自由出入的场地需要,设计各自独立的列柱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解决办法。广场引导游人走向教堂,并弥补圣彼得大教堂正面过宽的缺点。贝尔尼尼的椭圆形广场正中为1586年被西克斯图斯五世(sixtus v)移至教堂前面的梵谛冈方尖碑。贝尔尼尼把过去马代尔诺建造的一个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为了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这一设计与贝尔尼尼所设计的奎里纳尔丘(quirinale)圣安德烈亚(sant'andrea)广场形象相似,而意义与功能又不相同,但两个椭圆形图案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最华丽的宗教装饰

是1657~1666年完成的圣彼得宝座(throne of st. peter)亦即教宗座椅(cathedra petri),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座椅)上加青铜镀金面。贝尔尼尼的任务不仅是给椅子装饰外表,而且是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铜像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圣亚大纳西(st. athanasius)、圣约翰·克里索斯托(st. john chrysostom)和圣奥古斯丁(st. au间ustine)。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dove of the holy spirit)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座椅的创作时间与广场大致相同,这两件作品的明显不同显示出贝尔尼尼的多才多艺实在惊人。两件作品均为齐吉(chigi)家族出身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创制。

作品评述

贝尼尼在大卫像的雕塑过程中,对其赋予了感情,与米开朗基罗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这座作品是贝尼尼的主要资助人鲍格才枢机主教在其25岁的时候委托雕刻的。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运用矫揉的手法( 如断檐、波浪形墙面、重叠柱等)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姿势夸张的雕像,使建筑在透视和光影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追求 豪华的内部装饰和动势与起伏的形态 ;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人物是G.L.贝尼尼 和F.博罗米尼。前者的代表作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作者巧妙地将圣徒、天使和圣灵之光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更富有热烈奔放的巴洛克特征。

社会评价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尔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尔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贝尔尼尼不但是著名的雕塑家、建筑师, 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提起,其实他一生所作的一百多幅作品中,有不少是优秀之作。另外,他还画了一些漫画作品,贝尔尼尼也是17世纪著名的漫画家。贝尔尼尼本质上是一位充满信仰的人。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但贝尔尼尼是独一无二的:一些艺术家会同样地充满热情,另一些艺术家则一样富有创造力,但在整个艺术史上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位为信仰而战的更伟大的战士了。

2 台湾服饰品牌

基本信息

1978年,Bernini Group创办人苏锦未与法国流行预测公司Nelly Rod创立了Bernini品牌。从企划,设计至行销规划全在法国完成,而生产线在当年成衣王国的台湾更是如鱼得水,顺利造就出贝尔尼尼在台湾的精品地位。“创造自己的时尚概念与个性新主张”,Bernini Group所做的不仅是设计,而是树立一种高尚品味的文化风尚。贝尔尼尼坚持将服饰多样风格,流行感觉,时尚生活相融合,一切围绕都市女性的生活需求。塑造一个“年轻,都市感十足,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你”将成为贝尔尼尼最终目的!

品牌风格

“奢华性感” V.S “时尚优雅”的设计风格

精致的材质选料,细腻的裁剪打造,是Bernini多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运用线条的变化让服装在人体上表现立体的弧度,采用柔软贴身的丝质布料,搭配合身的剪裁,展现绝对女性化的特质,再加上蕾丝、亮片、多彩宝石、刺绣的大量运用;在色调上,娇嫩的粉红、桃红,华丽的金、银,都是常见的服装色彩。展现高贵典雅的顶级性感奢华质感;而本季为职场女性新推出的系列商品,在简洁的剪裁中,以简约的白及性感的黑为基调搭配其它颜色的变化,流露出一种无拘束但又不失优雅的悠闲品味,绽放出冷静性感和浪漫的气质。如纽约客的雅痞风潮般,此系列商品的行动力、时尚化,表现出一种自然休闲的时尚观,非常受到上流社会仕女们的喜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