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敞姓
释义

敞[敞,读音作chǎng(ㄔㄤ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上古赤帝火神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祝融,即重黎,又称祝诵、祝和,黄帝之臣。

据史籍《潜夫论》记载:“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姬、己、秃、彭、姜、曹、斯、莘”。后有分布于春秋时期吴国中部地区即今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吴县、无锡、武进一带者,逐渐分衍出了八个势力庞大的豪绅贵族群落,即敞、赏、金、郑、彭、葛、陆、顾,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八族(姓、氏)。

敞氏,即出自吴中八姓之一,其原居地在敞邑(今浙江杭州西湖理安山),以居邑名称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汉宣帝时期尚书仆射成公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汉书》记载:汉朝初期的宣景之治,为大汉王朝兴盛的象征。在汉宣帝刘病己时期,采用了一种上行公文文种,称“封奏”或“封”,属于奏启类,机密性较强,类拟以后的“密呈”和“密函”。平常的奏章皆不封口,而密奏则要封口,只有皇帝拆看。在这类封奏中,有汉成帝刘骜时即任博士、尚书令的重臣孔光(公元前65~公元5年,字子夏,鲁国即今山东曲阜人)给汉宣帝的一封密奏:“臣以朽材,前比历位典大职,卒无尺寸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今复拔擢,备内朝臣,与闻政事。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窃见国家故事,尚书以久次转迁。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尚书仆射敞,公正勤职,通敏于事,可尚书令。谨封上。”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凭我这样的朽木,以前接连作大官掌管大事,终于没有做出一点成绩,侥幸能免于惩治,保全了性命;现在又被提拔,备作宫廷的内臣,过问政事。我孔光智慧谋略短浅,年岁也已经老了,实在担心一旦倒下,不能以相称的东西相报答。我个人观察到本朝的惯例,尚书是按任职时间的长短来排列升迁的顺序,不是有特别的才能,不能相互超越。尚书仆射成公敞,其为人公正,能勤奋地对待工作,博识而能机敏地处理政事,可以任尚书令。孔光恭敬地封好呈上。”

成公敞,复姓成公,东海郡人(今山东郯城),先为东平太守,后官至尚书仆射。他接任孔光成为尚书令(首宰,总理)后,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推行息战养国的政策,为“宣景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成公敞的后裔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敞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刘氏帝王后裔之臣仆敞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汉、东汉末期,各有刘氏皇族贵胄经琉球远渡至倭奴,其间有敞氏臣仆相随,后留居于九州、北海道等地生息,成为今日本国中的大氏家族,敞氏在日本各地繁衍昌盛,分衍有原敞氏、山本敞氏、平山敞氏、武田敞氏、谷川敞氏、八木康敞氏、桥本敞氏、大西昭敞氏、田熊一敞氏、前川敞氏、藤原敞氏、山崎敞氏、荒木敞氏、村井敞氏、长中敞氏、高村外敞氏、石原敞氏、康敞氏、落合敞氏、戸部敞氏、早川敞氏、新田敞氏、水野敞氏、田中敞氏、萩原敞氏、可成伸敞氏、石冢敞氏、清藤敞氏、椎名敞氏、美敞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高丽族,出自古朝鲜全罗北道高敞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高敞(??),始建于汉末三国晚期,即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左右。高敞位于今韩国全罗北道的西南端,东面与井邑市相邻,东南方以芦岭山脉的西斜面为界,与全罗南道的长城郡相邻。西面与全罗南道的灵光郡和西海接壤,东面扶安郡的一部份与西海邻接。

高敞郡属全罗北道六市十三郡之一。在公元1914年改划行政区域时,将高敞、茂长、兴德三个行政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高敞。高敞面积约为六百零七平方公里,拥有一个邑(郡政府)、十三个面和(乡)、五百五十七个洞里(村),人口为六万四千余人,郡政府厅的所在地在高敞邑校村里。过去,高敞以传统陶器而闻名,称高敞陶,而今则以高敞西瓜闻名韩国。

高敞邑校建有古代的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以孔子为首的中国四圣和以朱熹为首的中国宋朝四贤,以及等以薛悤为首的韩国八位儒学家的牌位。每年在春季和秋季,为了瞻仰他们,乡民都要举行两次祭典。乡校(邑校)是朝鲜时代开创的学校,高敞乡校建在朝鲜中宗七年(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月曲里学堂洞,在中宗二十二年(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移到现位置。朝鲜中宗时期曾保修过一部分建筑,内有以大成殿、明伦堂为首的东斋,西斋等地用为学生的宿舍。

在高敞邑的弥勒堂山上还有中央堂山、石柱堂山或叫老爷弥勒佛,是朝鲜纯祖三年(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造成,每年2月间举行堂山祭祀。在这里原有一位已兵,他死后,人们为了安慰他的灵瑰,开始举行祭祀活动。在祭祀石柱上刻写了该堂山建立的年代,并记录了化主者。由于堂山的设立时期记录得非常准确,而年代有这么正确的文物在韩国很稀见,所以被评价为韩国极贵重的史料。

生活于高敞邑的高丽族,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敞姓部,即敞氏。

二.郡望: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另置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一是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二是东晋朝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三是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乐浪郡: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