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不完全契约与盈余管理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丛书名: 三友会计论丛(第11辑) 平装: 22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5401609, 9787565401602 条形码: 9787565401602 尺寸: 21.8 x 14.8 x 1.4 cm 重量: 340 g 作者简介刘启亮,男,重庆市梁平县人。2006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做博士后(会计学)研究。现就职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2008-2012年)。已在《管理世界》、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会计研究》、《审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曾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2006年、2008年、2009年)、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2007年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项目。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资本市场审计与财务会计等。 内容简介《不完全契约与盈余管理》内容简介: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系列财务丑闻,大部分是过度操纵盈余的结果。正如美国前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A.Levitt(2001)所说,过度的盈余操纵已使会计信息成了数字游戏,不仅侵蚀了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还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盈余管理也一直是近30年来国际会计学术界、证券监管部门及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尽管国内外的大量实证文献发现了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但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它与会计准则、会计事项是什么关系,这种状况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动机扮演着什么角色,盈余管理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盈余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治理盈余管理等问题,现有文献尚无法提供一个内在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来予以解释。虽然Schipper(1989)试图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摩擦来解释盈余管理的存在,但会计信息本身就是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机制安排,再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解释,就值得商榷了。诚如Duncan and Knoblett(2000)所说,现有的研究对导致盈余管理的个人行为和制度环境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显得不足,从而使对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尚无较大的突破。 同时,从近期国际上对盈余管理研究的趋势来看,一些学者(如Leuz,2003;Leuz等,2008)开始关注更为基本的制度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将研究重心逐渐从发现盈余管理的存在转向研究基本制度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等方面。同时,随着欧盟、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学会也开始讨论是否采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从而会计准则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于21世纪初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录1 导论 1.1 研究动因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不完全契约、法律与自我履约 2.1 引言 2.2 契约不完全与自我履约 2-3对纵向一体化的重新解释:以费雪车身厂与通用汽车公司关系为例 2.4 法律、诚信与不完全契约:履约理论框架 3 作为公共契约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履约范式 3.1 引言 3.2 会计制度、二元价值与会计履约范式 3.3 会计履约范式及其变迁:以美国为例 4 盈余管理的性质与原因 4.1 引言 4.2 会计准则与会计事项的配置格局 4.3 会计准则的公共领域 4.4 盈余管理的性质与存在原因 5 盈余管理的寻租本质 5.1 引言 5.2 会计寻租的研究现状 5.3 盈余管理的寻租本质 6 盈余管理寻租:客户重要性角度检验 6.1 引言 6.2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6.3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6.4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6.5 实证结果 6.6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测试 6.7 研究结论与局限 7 盈余管理寻租:事务所任期角度检验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7.3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7.4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5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7.6 研究结论与局限 8 研究结论与治理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盈余管理寻租的治理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