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毕加索拥抱 |
释义 | 【名称】毕加索《拥抱》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900年。 【作者】毕加索 【规格】尺寸暂不详 【简介】 帕勃洛·毕加索(1881.10~1973.4),是本世纪的艺术伟人,20 世纪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西班牙画家,其一生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版画、雕塑、陶瓷、拼贴、素描等,估计有6万件以上。 毕加索经历了前半个世纪现代流派各个方面的探索,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生活考验,他的艺术与政治信仰得到了磨炼,从而为世界人民所尊重。他从1891年开始学画,经历了大部分的变形时代,从立体主义开始(包括分析性立体主义和综合性立体主义)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至波普艺术,无处没有染指,而且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实验中不断反复。这一切说明了他那旺盛的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1932年6月15日,他对一位巴黎朋友说:"当你发生困难的时候,你只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以外则一无所有。" 这位西班牙艺术家何以有如此充沛的精力,并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就其一生的艺术活动看,不妨可归纳下面三条:一、毕加索没有离开民间生活,他始终植根于民族、民间艺术。他热爱故乡安达卢西亚,了解他的民情风俗。他搜集古代伊里安人的民间艺术品,对传统的西班牙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二、他虽受过严格的学院式美术教育,从不脱离社会下层。从早年在他的蓝色时期,到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对社会广大阶层的生活,他始终怀着共苦乐,共喜忧的心境。养成他维护正义、提倡人道、反对暴政的民主主义思想;三、他顺应潮流,不固步自封,即便成名以后,他也敢毅然摒弃旧风,探寻新的风格,使人们对他的艺术保持长期的新鲜感。 他的感召力不仅在艺术上,也在他个人的思想行为上。二次大战期间,他坚决反对法西斯政治,伸张和平正义,他没有为自己的政治信念而钴名钓誉,完全出于真诚的动机,因而博得各种政治倾向的人民的尊敬。 帕勃洛·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父亲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是绘画教师,毕加索是他母亲的姓。15岁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旋又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约从1900年10月来到巴黎,注意观察贫民,专以他们的生活为描绘题材,如这一幅《拥抱》,就是他早年的作品之一。 《拥抱》、《吻》两幅画都表现穷人的爱情生活一瞥。在《拥抱》上,艺术手法还带有某种表现主义风格。还在巴塞罗那时,毕加索就已洞悉西欧诸艺术潮流,当地文化人涉足的"四猫"咖啡馆,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来到巴黎以后,他的眼界更加扩大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