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臂仙母虫 |
释义 | 简介八臂仙母虫,八臂仙母虫化石年龄区间距今5.51—5.8亿年,有八条侧缘平滑、呈螺旋状向外辐射的旋臂,生存于5.6亿年前,是典型的双胚层结构,由于具有辐射对称的属性,科学家认为其可能为腔肠动物和螺旋动物的共同祖先,化石上出现一个长着八只手臂的生物,从外观上看化石上的物质直径为20—40毫米,排列规则就像旋涡星系——“仙女座大星云”中的旋臂一样,研究人员给它起了个很美丽的名字——八臂仙母虫。 概述八臂仙母虫 八臂仙母虫,生存于5.6亿年前,是典型的双胚层结构,和现代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动物很类似,在贵州省江口县翁会村的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大约5.8亿年前的伊迪卡拉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实体化石,科学家将其定名为八臂仙母虫。贵州发现的八臂仙母虫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后生动物宏体化石,这使中国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 考古发现2004年10月中国和瑞典的几名古生物学家首先在贵州江口县的一条小河边挖出一批远古生物化石,这批化石的年代让人震惊——据侧距今已有5.8亿年。这是一种谁都没有见过的生物形态,它们与现生动物的门类几乎完全没有可对比性。发现如此规则而独特的宏体化石确实令人惊奇。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动物门类。 化石呈现出椭圆的盘形,比一元人民币硬币稍大,这样的体型在微体动物统治的早期动物世界里,已经算得上庞然大物.远古动物不但长相奇特,科学家们为它们起的名字通常也非常拗口,但这都不妨碍它们成为轰动古生物界的明星。一只大约5.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原始动物“八臂仙母虫”进入全世界古生物学家们的视野,它现身于贵州江口县翁会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长大的动物实体化石,也是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 科学研究1、这些动物每只都有八条侧缘平滑、呈螺旋状向外辐射的旋臂。根据采集化石的岩石层年份,朱茂炎认为这块化石的年代属于5.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个化石属于动物演化早期阶段出现的大量双胚层动物类型中的一类,类似现代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动物。今年年初,这种动物被命名为八臂仙母虫。 2、在显微镜下这个化石有着奇特的悬臂,这些旋臂在动物活着的时候是椎状的,但在化石形成过程中被压扁了。旋臂是致密的碳质实体,最大宽度可达2毫米,厚度接近1毫米。旋臂的一端汇聚在盘体的中央,另一端互相叠置,并在盘体边缘形成封闭的环状。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意味着此种动物的旋臂被一个扁平的囊膜包裹,而旋臂之间充满流动的有机质。 3、令古生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八臂仙母虫没有任何口孔或触手的痕迹,它该如何进食呢?能够作为参照的现生动物极为罕见,比如栉水母和八射珊瑚,但它们之间的许多差异仍使研究人员满腹疑问。古生物学家也并不清楚那些旋臂是做什么用的。 4、现在能够推测的是八臂仙母虫生活在海里,但并不是浮游动物,而是栖息在海底。因为从化石中也看不到它们有任何适于主动游泳的器官。它们可能靠着八个辐射状的臂膀吸收海底的微生物来取食物。 重要意义1、八臂仙母虫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动物成体,通常埃迪卡拉纪发现的化石都是印痕化石,就像人们踩过的脚印,无法仔细辨认。而在贵州采集的化石却是完整的,展现出生物原本的形态,这是第一次发现埃迪卡拉生物群中的生物保存着“完整的身体”。 八臂仙母虫化石,直径2.5—3.1厘米 2、在贵州著名的瓮安生物群中曾经报道过最古老的化石动物群,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早起动物类群,但大多是以动物卵和胚胎的形式保存的,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研究它们的“长相”,但是“八臂仙母虫”却不同,它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动物成体化石,可使早期动物的研究放大到厘米的尺度,让人们可以直接目睹埃迪卡拉早期动物的风采。 3、埃迪卡拉化石为没有矿化的外壳和骨骼软躯体生物,却通常被发现在不易保存化石的石英砂岩中,并呈现三维立体形态,这在此后的5亿年地球历史上是没有的。第二埃迪卡拉化石个体大、形态多样,但是缺乏动物通常所具有的进行运动、取食和消化等功能的器官。因而科学家们对埃迪卡拉化石生物属性和生活方式的解释存在观点截然不同的假说,它们曾经被认为是真菌、地衣、原核生物、原始多细胞动物,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一个与现生生物界没有亲缘关系的独立生物界。 4、有科学家曾经这样解释埃迪卡拉化石,它们代表着地球上动物大量出现之前的一次失败了的演化试验。埃迪卡拉化石所生存的时代曾被描述为一个没有相互捕杀的“埃迪卡拉花园”,是地球上生命经历了大约30亿年漫长、缓慢的微观演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类大型复杂生命,在5.4亿年前动物的“寒武纪大爆发”之前已经灭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