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鳞龙 |
释义 | 长鳞龙(学名Longisquama)是种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生活于2亿4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在现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它的化石是一个保存状态差、不完整的化石,包括编号PIN 2548/4及PIN 2584/5的两块石板,并5条可能是外皮的附着物(编号PIN 2584/7-9)。这些标本都存放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内。 简介长鳞龙在不同的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解释,且是鸟类起源争论的中心。对于一些学者来说,长鳞龙是冷血、可滑翔的前鸟(Proavis),并认为鸟类不是恐龙的后代。其他学者则认为它只是“躺在蕨类植物的蜥蜴”。 长鳞龙的学名意思是“长的鳞片”,是参考它那些仿佛从皮肤上生长的长结构。 长鳞片长鳞龙的背上伸出一排类似羽毛的结构,不同的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在1987年,Haubold与Buffetaut提出这些结构其实是长鳞龙的鳞片,成对的附在身体的侧面,像一对滑行膜。他们的长鳞龙重组,将这些结构描绘成类似滑翔蜥蜴(如飞蜥及孔耐蜥)的羽毛,可以让它滑翔,或至少可以降落。在2001年,大卫·安文(David Unwin)与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指它们其实是在背部中间单排的鳞片,类似双冠蜥的背部褶边。 在2000年,Jones等人则认为它们是两排成对像羽毛的结构,附着身体的位置与鸟类脊骨羽毛相似。不过,羽毛发展专家理查·普兰(Richard O. Prum)与Reisz、Suez则先后提出这些结构与羽毛非常不同,并认为是延长、丝带状的鳞片。 其他学者,例如Fraser在2006年指出,由于这些结构与长鳞龙的化石并没有任何连系,故相信它们只是与长鳞龙一同被保存下来的蕨类植物体。最后一个意见因为曾在其他动物身上发现数个不相关的化石结构,而得到支持。 大卫·彼德斯(David Peters)在2006年曾提出一个假设,指出长鳞龙的许多软组织与遗失骨头的痕迹,分散在标本的周围,整个长鳞龙的遗骸均保存了下来,但是标本似乎因为拆成石板时而受到变化。不过这个假说却被受批评及争议。 分类长鳞龙的头颅骨特征亦同样很难去鉴定,使它被多次分类于蜥形纲的不同演化支。在1970年,Sharov最初基于长鳞龙的下颌孔及眶前孔,认为它是属于伪鳄亚目。在2000年,Jones等人2000年在研究长鳞龙的叉骨后,指出它其实是主龙类。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支持长鳞龙是主龙类,甚至是种早期的恐龙。不过在2001年,大卫·安文与麦可·班顿提出不能借由诊断长鳞龙的头部洞孔来确定其分类,因为这些洞孔可能在化石化的过程中损坏。他们同意Sharov指长鳞龙有颌缘牙及间锁骨,但却视那“叉骨”为锁骨。根据这些特征,长鳞龙会是属于鳞龙超目,而非鸟类近亲的主龙类。 争议因为这些类似鸟类的结构,长鳞龙处于“鸟类是否从恐龙演化而来”争论的中心。大多数的恐龙与鸟类研究者使用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认为鸟类从类似伶盗龙的衍化兽脚亚目恐龙演化而来。早期的兽脚亚目可能都是恒温动物,并进化出简易的纤细羽毛作保暖之用,而这些羽毛后来变得更大及复杂,适合空气动力用途。这种说法一般都有化石证据支持(参有羽毛恐龙)。此阵营的科学家们通常认为长鳞龙是奇怪的双孔亚纲动物,有特别的鳞片,不明的头颅骨特征,而其他类似鸟的特征也被误释,这些特征同样可见于跟鸟类无关的物种,这是适应树栖生活的后果,可见于现代树栖动物变色龙,并非鸟类演化的成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