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绑缚 |
释义 | 汉字释义名词条目绑缚 字音bǎng fù 英语band lashing bondage 汉字解释捆绑,指将人的四肢用绳带等拴扎固定以达到抑制反抗和防止逃脱的目的。通常用于匪徒对被害人实施的一种限制其自由的措施.也用于喜爱这种方式的群体所进行的游戏.具体分类有很多但通常习惯上以手在身体的前后分为前交绑和反绑两种类型。 1.前交绑变化较少简单可快速完成.但被缚者容易趁对方不注意而寻找刀具玻璃等尖锐物解开绳逃脱.反绑虽较前者稍繁琐但被缚者由于手臂向后因而很难奔跑反抗.最有效的是讲身体与手臂缠绕捆扎后顺势捆扎手腕.或者由颈部后面搭绳.绳两边分别缠绕手臂后向上反简顺势捆扎手腕.代表就是五花大绑及其衍生绑法。这种绑法将被缚者的关键部分都控制住了。被缚者极难反抗和逃脱通常只能任由摆布。 腿部的捆扎 腿部的捆扎也很关键匪徒通常就是以捆扎腿部的方式来弥补自己不能有人看住被害人的局限。同时在朋友之间玩时也是一种增加美感的方式。当你不想让自己捆扎的对象行动时捆住他/她的腿脚即可以防止逃脱又可以进一步减少被缚者的反抗和挣扎。通常有只捆扎脚踝的和腿部脚踝均捆扎两种方式.前者简单快速但被缚者易凭借腿部的纵向措动使绳子松脱。后者由于控制面较大再加上同时捆扎住了小腿和大腿两个部分使被缚者无法进行纵向的措动用力从而防止了逃脱。 绑缚还可以引申出许多其他的意思,例如。把一个人绑缚在自己身边。这个绑缚不是前文说的用绳子来绑,而是说用感情、手段,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 绑缚的方法——五花大绑五花大绑 (wǔ huā dà bǎng) 总说: 五花大绑分为小绑和大绑。所谓小绑,只是专绑双手,身体其它部位不着绳索。有一种押解式捆绑(又叫穿小麻衫)则正相反:犯人从颈到肩至大臂都被捆绑,独小臂与双手不绑,大臂被向后缚紧,且与颈、肩、上身固定,无法活动,小臂和双手却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是为了让犯人在押解途中即无充分自由,又能勉强自理生活(比如吃饭、喝水等),反之则称执行式。大绑则是除捆绑手腕外,或缚双臂,或缚身体,甚至胸、背、脖颈、手臂等部位全都用绳捆缚。 原因: 至于为什么叫五花,说法很多,不一而足:有的说是指捆缚者先把绳索做出五个套(花),分别套住被缚者的脖颈和双臂,然后收紧绳子进行捆绑;有一种说法是指从前面看被缚者有五处有绳索勒缚(喉一处、左右臂各两处);还有人指出,所谓五花是指背后的捆绑绳子呈¥状:¥状就是分出来的5个绳端,最上面两个绳端是搭在两肩绕到前胸交叉捆绑或顺腋回绑。中间两个绳端是捆绑手上臂,最下面的则是吊住被缚人的手腕。另一种理解别出心裁:这个五花的“花”字,就是“绳结” 的意思,意即五种花样的绳扣。首先,往脖子后面搭的时候就有一个穿绳用的双环“扣”,随胳臂绕到手腕时,在两个手腕处各有一个单环“扣”,这就有三个“花样”的扣了(左右手腕的扣实际相同)。然后在反剪的双手手腕处,用合起来的绳子缠绕几圈再打一个绳扣。(这个绳扣是关键的,打不好就会被挣脱),这个扣常常像回形针一样也打个“环扣”,因为绳子最后还要穿过脖子后面的绳扣的向上拉紧,所以这里打个环扣也很保险。这已经第四个“花”了。最后,将绳头穿过脖子后面绳子上预留的穿绳扣,自己的一只手往下拉绳子,另一只手往上推被绑者绑在后面的双手,拉紧后在穿绳扣处打上结就完成“五花大绑”。这时刚好五个花(绳结)。也有人强调被缚者无论是胸部以上或者是胸部之间都应有交叉绳索勾勒。五花不仅是指后面的五花,前面也要突出大绑!才称其为五花大绑。当然还有其它说法,但都是大同小异。 出处: 五花大绑叫法的出处很难考寻,连旧版的词海词典中都查不到,但在《三侠五义》这种晚清小说上已有记载,可能是起自民间。然而,五花大绑的绑法要久远的多。因为枷铐铁镣桎梏等制作复杂,尤其是携带不便,绳索却是最易获得与携带,自然成为约束犯人的上选械具,我国到50年代捕人仍然多用绳捆。小绑因只捆手腕,犯人全身其它部位尤其是双臂都是自由的,可把被缚的两手从体侧探出,观察绑绳状态而设法脱缚,有力者只要坚持不断挣扎也有可能使绑绳松脱;身体柔韧者甚至能将双手自背后经臀部和双腿翻到身前脱缚,所以必须要大绑。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在白门楼被擒的吕布,这位无敌飞将就是被绳索捆作一团的,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大绑的复杂绑法就形成了(这一段是史实,并非罗贯中杜撰)。 五花大绑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先从犯人脖颈绑起,故至今南方还戏称被五花大绑为“穿麻领褂”,捆 “二龙膀子”。查词典,五花大绑条称:绑人的一种方式,用绳索套住脖子并绕到背后反剪两臂。仅拿这一条简单介绍去比,就可以看出那些先从手或胸开始的日式绑法不能算五花大绑。可以说,大绑各国都有,专称五花大绑的特定绑法却是中国独创,是我们的国粹,不少人称之为“国绑”,是非常有道理的。而有的人侈谈什么日式五花大绑或西式五花大绑,是不客观的。 五花大绑简洁明快,只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搞定,捆绑速度快,又极难挣脱,因此十分实用!比起被缚后就动弹不得的日式和西式绑法(真可谓呆若木鸡),五花大绑后,被缚者还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扭动伸缩,更显得楚楚动人。下面综述三种五花大绑的样式。 ①传统形五花大绑:(分正面式和反面式两类) 正面式: 1、先把绑绳(七米左右)对折作一小绳圈(不作圈亦可)。 2、把绳圈搭在后脖颈上。 3、把绳子分别向前顺两肩拉过,垂在胸前。 4、把绳子分别从两腋下穿至后面(抹肩)。 5、在上臂上缠绕两或三圈,下臂一圈,每绕一圈须打结以防下滑。 6、把两面绳头拉回背中,向上引过后脖颈的绳圈。 7、以下有三种完成样式: A)将穿过后颈绳圈的绳子用力向下拉,同时把被缚人的小臂尽量向上托送。使模特两大臂反向叉扰,双腕在背后向上交叉,尽量托至两胛之间;用拉下来的绳子牢牢捆住手腕,最后打死结。(此为吊缚) B)将穿过后颈绳圈的绳子用力向下拉,同时把犯人的小臂向上托送至左手叉右肘,右手叉左肘,呈平行状态。用拉下来的绳子先把并排的双肘中部捆牢,然后分向别绕向两侧,在肘腕并排处分别打结后穿过大臂最下一圈勒绳,最后汇总于背上小绳圈。(此为平缚) C)将穿过后颈绳圈的绳子用力向下拉,同时把犯人的双腕交叉,用拉下来的绳子牢牢捆住,然后余绳分别向上穿过大臂最下一圈勒绳,反向穿过另一大臂的最上一圈勒绳,穿好后用力拉紧,汇总于背上小绳圈。(此为垂缚) 反面式: 1、先把绑绳(七米左右)对折作一较大绳圈。 2、绳圈在前,从犯人头上套下,从前向后圈住犯人喉部。 3、把绳圈后的绳子分别从犯人两腋下穿至前面。 4、在上臂上缠绕两或三圈,下臂一圈,每绕一圈须打结以防下滑。 以下各步与正式相同,也分吊缚、平缚和垂缚三种样式。 ②改良形五花大绑: 传统五花大绑流行最广,时间最长。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尤其是正面式捆法中的抹肩,在监视不严的情况下,容易脱缚。犯人如能找到尖端突出的东西如较硬的树叉、栏杆的尖头、甚至门、窗上部的尖角等物体,就能将抹肩的绳子挑到身后,使绑绳出现松动。又因为整条绑绳是一体的,只要一处松动,经不断挣扎,就会越来越松,最终使犯人脱出绳扣。而传统五花大绑的反面式虽无此弊端,但绑绳长期勒紧喉部,会造成被缚者的种种意外。因而,又出现了改良的五花大绑,这种绑法比起传统绑法来只有一处改动,就是把第4步的抹肩改成胸口小交叉,即把搭在颈后的绳先在胸口前交叉再穿过两腋下缠绕上臂,其它步骤与传统绑法相同。这样,绑绳各处缠绕牵拉,不易拉脱,只要真正绑牢,是难以脱缚的。 ③论文五花大绑: 由于长期的文化隔离,港台的改良五花大绑与大陆出现了一点差别:即绳圈套颈后两绳头引向前,即不是经过腋下,也不是进行交叉,而是在喉前交扭成一股,一直向下扭到胸前,然后分开再向后缠缚大臂,以后程序基本与大陆相同。在嫁接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采用扫涤纶透明较带作为绑缚材料,效果十分理想,愿介绍给广大的读者。首先,按各种嫁接要求,把接穗与砧木对接好,然后,用透明胶带贴裹好接口,注意缠带时的松紧要尽量使之贴紧。加强养护管理,20天左右成活的接穗长出新芽,随之即可小心地撕除胶带。应用此材料进行绑缚,接口密封性好,不透风透雨,不易受病菌感染,减少水分蒸发, 词组释义词组条目绑缚 拼音bǎng fù 注音ㄅㄤˇ ㄈㄨˋ 繁体绑缚 英文lashing:['læʃɪŋ] 韩语묶다. 동이다. 포박하다 德语Bondage 词组解释捆绑。 元朝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第三折:“将这廝绑缚定,往开封府见大人去来。”《水浒传》第五回:“庄家那厮无礼,要绑缚洒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次日,袁忠到帅府中哭告吴帅说‘昨夜被统领官盛彦劫去银四百锭,且被绑缚,伏乞追还究治。’”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再说楚将蒍越,欲将皇甫讷绑缚拷打,责令供状,解去郢都。” 其他关联同音词帮扶、帮缚、榜夫、邦符、邦赋 相关词鞭缚、系缚、绑匪、棕缚、扎缚、束缚、狙缚、劫缚、袒缚、拘缚、帮缚、拴缚、绑带、抓缚、检缚、馽缚、急缚、捆缚、机缚、杀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