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痄腮
释义

痄腮(zhàsāi),类似于中医所说的“大头瘟”,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基本信息

疾病别名 :痄腮,腮腺炎,流腮

所属部位 :全身就诊科室 :口腔科 儿科 传染科

症状体征 :发热 咽炎、舌炎、龈炎 腮腺区肿大 食欲异常 恶心与呕吐 身痛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病理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病因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约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存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分钟即失去活力。-65℃可存活数月至数年。该病毒只有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猴对本病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二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发病机理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思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肠浆液造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致病原因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症状体征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化验

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和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

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 低滴度如1∶2即提示现症感染。近年来应用凝胶内溶血法(Hemolysis-in-Gel法) 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体的检测简便迅速,但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2、补体结合试验 对可疑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双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如条件许可宜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仅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3、血凝抑制试验 受病毒感染的鸡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有强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则较弱如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属阳性。

4、病毒分离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脑脊液以及脑、甲状腺等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手续较繁目前无条件普遍开展。

5、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的尿的改变。

鉴别

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症状性腮腺肿大: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

常见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神经系统并发症

1、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

腮腺炎时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有谓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30%~50%甚至65%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结合临床,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中国已有血清学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

2、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而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极 水者

3、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 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不大。

生殖系统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期后期以后的患者,小儿少见。

1、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发生。

2、卵巢炎:约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告。

3、胰腺炎:约见于5%成人患者儿童中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内消失。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小时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儿童患者病情越来越重,胰腺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高。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1982~1993年因并发症住院的1763例流腮患儿中并发胰腺炎者43例,占第2位,仅次于脑膜脑炎

4、肾炎:早期病例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5、心肌炎:约4%~5%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可与腮腺肿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

6、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31%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多发生于腮腺肿后1~2周内也有无腮腺肿者。

脑膜炎、睾丸炎和急性胰腺炎等。

1)脑膜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以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腮腺炎并发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

2.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患者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30%。早期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30%--40%的患者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0%左右的患者生育力受损,并常伴有附睾炎,后者也可单独出现。

3.卵巢炎--7%的青春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4.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及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和虚脱。

5.其他--心?br>*妆硐治?那扒?弁础⑿亩??杭捌7Γ?鲅壮T谌?傺缀?0--14天出现症状。此外尚可发生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泪腺炎、角膜炎等,一般在20天内恢复。

6.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应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中草药疗效较好,可请中医开一些清热解毒、散结清肿的中药,如用板蓝根、夏枯草、蒲公英等煎水服用。选鲜而多汁的仙人掌一块,剥掉外皮和小刺,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每天换敷1次,一般2到3天就可以治愈。仙人掌味淡性寒,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将适量马齿苋洗净,沥干水分,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另外一方:豆腐30克,绿豆6克,冰糖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如果孩子高热、头痛剧烈,应警惕脑膜炎,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得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病儿要卧床休息,不可过于劳累。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以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用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局部热敷: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给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

表现及诊断

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近10多年来中国流腮病情较前加重,表现为热程长,并发症增多,住院患儿占门诊患儿的比例也增高。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因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显著。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畏寒,疲倦,食欲不振,1~2 日后单侧或双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

2、确诊病例

① 腮腺肿痛或其他唾液腺肿痛与压痛,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腮腺管口可见红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增加。

② 发病前1~4 周与腮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治疗方案

(一)一般护理: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二)对症治疗: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睾丸炎治疗: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数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脑膜脑炎治疗: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

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

中药治疗:普济消毒饮子:

处方:黄芩10克,黄连10克,玄参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15克,马勃9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僵蚕9克,桔梗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初起卫表邪毒较盛,恶寒、头痛、身骨痛为主者,可去僵蚕、陈皮、玄参,加荆芥9克,防风9克,葛根12克。若兼腑实便秘,舌苔焦黄而干者,可去升麻、陈皮,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实9克。头痛甚者,加菊花15克,蔓荆子10克。

儿童痄腮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

(2)紫金锭(玉枢丹)或金黄散以水调匀后敷患部。

(3)天花粉、绿豆各等分,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部,每日3~4次。

(4)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荚蓉花叶、鲜丝瓜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部。

2.针灸疗法针刺翳风、颊车、合谷等穴,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少商;烦躁者,加神门;并发睾丸炎者,加血海、三阴交;抽搐者,加印堂、百会、人中。

3.饮食疗法

银花牛蒡粥:金银花30克、牛蒡子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另取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将起锅时加入药汁,并以白糖调味,分次服用。

蒲菊饮: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频服。

板蓝根夏枯草饮: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海带海藻汤:海带、海藻各120克,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丸肿痛。

治疗用药

1、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2、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有试用干扰素者似有疗效。

3、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效果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等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4、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的效果。

5、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并发症按病情处理

6、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菧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预防睾丸炎发生的功效

预防保健

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包括医院、学校)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国外自1966年开始大量使用,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小儿可达97%,成人中可达93%腮腺炎活疫苗与麻疹、风疹疫苗同时联合使用,结果满意三者之间互不干扰。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除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在气雾室内进行)效果也良好。

中国材料证明免疫半年后(喷鼻和气雾吸入合计),儿童免疫组发病率(7.4%)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78.5%),成人免疫组的发病率(0.33%)也低于相应的对照组(4.6%)均无不良反应。针对中国本病发病率高,病情重应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包括成人)。尤其对幼儿园的新入园的班级,普遍免疫可明显减少发病目前中国国内已开始逐步推广该疫苗的应用。

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以防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和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因为活疫苗系从鸡胚中所得)。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来源困难不易获得,且用后保护时间短,仅2~3周故使用不多,其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预防提示

1、本病可预防,近年国内外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较好,人血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预防均无效。

2、本病目前虽尚无特效疗法,但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援和中医中药治疗,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者外,大多预后良好。

3、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对高热头痛明显的患者,不应迷信土医生的局部治疗,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2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1.患者要与健康人分开隔离,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2.患者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由于腮腺肿大可引起进食困难,因此要吃一些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如稀饭、面片汤、鸡蛋羹等。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的食物,以免刺激唾液腺分泌,使腮腺的肿痛加重。

3.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用温盐水或复方硼砂液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防止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

4.患者如果发热超过39℃,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方法,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5.患者如果出现睾丸肿大,伴有压痛感时,可用冷水浸过的毛巾对局部进行冷敷,并用丁字形布带将睾丸托起来,以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夹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结于腮部所致。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常并发少腹痛、辜丸肿胀。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辨证分型

l、温毒在表 一侧或两侧耳下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轻度不适,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热毒蕴结 腮部锨热疼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高热,烦躁,头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咽痛,睾丸肿痛,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疗

l、针刺法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方义:本病患部属少阳经,治宜清泄少阳经郁热为主。取颊车、翳风宣散局部气血之郁滞;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可清热解毒;关冲点刺出血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 '

随证配穴:温毒在表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配商阳、曲池,睾丸肿痛配太冲、曲泉,

惊厥神昏配人中、十宣。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或点刺出血,10次为l疗程。

2、耳针法

选穴:耳尖 对屏尖 面颊 肾上腺

方法: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刺激,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l次。

3、灯火灸法 ' ,

选穴:角孙

方法:单侧者取同侧,双侧者取双侧角孙。先将穴处头发剪去,常规消毒,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快速触点穴位,闻及“叭"的响声,立即提起。一般灸治l次即可消肿,如未完全消肿,次日可重复l次。本法还可以预防腮腺炎。

注意事项

l、针灸治疗腮腺炎效果良好,如有严重合并症,应配合其他疗法。

2、本病传染性强,发病时应进行隔离。

中药治疗妙方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猪头肥”,多见于儿童,也偶见于成年人。

一般患过此病的人痊愈后,便具免疫力,但也有少数人会再患此玻本病的特点是,患者腮部红肿胀痛,当进食咀嚼时,腮部的酸痛尤其明显。

多发生于冬春季,一般预后良好,但如不及时治疗,也可并发脑膜炎,青少年可并发睾丸炎。

中药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痄腮散是中药散剂,只要辩证正确,及时治疗,及时用药,就可以治愈。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型和热毒炽盛型两个类型,患者可根据各型的症状特点,辨证治疗。

风热外感型

这种类型与感冒有些相似,症见头痛,发热不高,多在37.5℃~38.5℃之间,有的还可有喷嚏、流涕,腮部肿胀酸痛,进食咀嚼均感腮部有十分难受的酸痛,舌质红,舌苔多呈薄黄,脉多浮数(即轻轻一按即可感到脉搏跳动且跳动很快)。

治疗应清热解毒,透表散结。

可用:薄荷5克(后下),连翘12克,土金银花15克(即本地出产的金银花),玄参12克,夏枯草15克,虎杖12克,荆芥6克,板蓝根25克,牛蒡子9克,黄芩8克,黄柏6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可连服3~4剂。

配合药物外敷,有助于提高疗效。

可用黄柏粉6克,青黛粉4克调匀,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腮部肿痛处,只要皮肤不敏感,可连敷8小时~10小时。

休息3~4小时换药再敷。

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

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

热毒炽盛型

除腮部肿大较为明显外,腮部胀痛明显,稍为轻触即感疼痛。

进食咀嚼吞咽均感艰难,咽喉部红肿,大便硬结不畅,小便短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脉弦数(如按琴弦,且脉搏跳动快)。

治疗时应当荡涤热毒,消肿软坚。

可用:黄芩12克,胡黄连8克,黄柏6克,蒲公英32克,马勃4.5克(布包煎),生蒲黄3.3克(布包煎),夏枯草18克,柴胡6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每天1剂,连服3天。

中草药外敷

采用中草药熬成膏药,外敷患处,疗效显著。患儿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有的伴有颈或下颌淋巴结肿大,表情痛苦,面色潮红,食欲差。

处方:防风100g、蒲公英200g、柴胡50g,加水5000ml,用铁锅温火煎熬大约2小时后,去药渣后药液再熬2小时左右,成糊状出锅置入器皿内备用。用时将药膏摊在白布上(白布大小视患处部位大小而裁好),贴在患者腮腺肿胀部位,2天1次。

治疗结果:外敷次数2—5次,平均3次,治愈率100%。

采用仙人掌50g,捣烂外敷,疗效显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