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鸹林村 |
释义 | 鸹林村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兴隆镇临近广金(广汉—金轮)公路和德什(德阳—什邡)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灌排条件优良,年均降雨量923毫米。 基本现状鸹林村下设1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482户,人口3961人,劳动力1166人,耕地4255亩,人均耕地1.07亩,2007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231元。 基础设施通过广汉市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多方筹集资金140万元建水泥道路5.3公里(宽5.5米),连接鸹林村18个村民小组;投入200余万元硬化沟渠15公里;投入15万元改造村公所,建设占地500平方米(建筑380㎡)蔬菜专家大院和农民科技培训室,设立农村科普宣传栏。为便于农民和协会购销蔬菜,新建蔬菜收购点2个。 农业生产情况鸹林村的农业结构为“菜—稻—菜”栽培模式,重点以蔬菜专家大院为依托,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建立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发展“农民+支部+协会”的成功运作方式,现已形成种植常年蔬菜600亩,早菜1300亩,晚秋蔬菜1500亩的生产规模,蔬菜总产量达8320吨。 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和生活现状1、村民住房98%为砖混结构,使用年限普遍在10年左右。 2、村民全部使用浅水井(取水深度8—12米)抽取地下水,采用分户供水方式;改水改厕率达50%左右;改厨达到25%。 3、村容村貌较为整洁。 4、住宅电话装机1170户,达79%,手机普及率达60%左右。 5、汽车有15辆,其中10辆为货车(主要用于运输蔬菜)。 6、建有村医疗所一个,9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民收入情况鸹林村现有劳动力2366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24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人数140人,短期务工人数100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5231元。 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技术示范园区300亩,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高档蔬菜生产基地600亩,配套建设一个蔬菜育苗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通过蔬菜专家大院建设,进一步拓展豌豆尖、茄子、花菜、黄瓜等蔬菜的种植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引导和扶持蔬菜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支部作用,做到“四统一”(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兴隆农业品牌,组建联合销售实体,扩大销售渠道,实行企业化运作,实现产业富村,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科技富民1、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量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题培训实施。通过层层带动,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术普及率,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对1800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同时,依托广汉市蔬菜专家大院、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种都集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蔬菜研究所、广汉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教育科研推广单位,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引进推广转化速度快、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设施栽培及新品种。 2、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强农业综合信息化建设,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做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发展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涉农信息共享机制。 3、办好图书室,改善农民学习条件 建立文化图书阅览室,增加设施栽培管理、农业新技术与信息、无公害农产品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技术资料,增加音像设备。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现状1、加强对未改造渠系的硬化工程,提高灌排水能力。合理设置机沉井,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2、逐步改造社道和院落通道,在全村实行机械化种植,力争机械化达80%以上。实施道路绿化工程。 3、通过省户用招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全村建设新型户用沼气,宣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省户用沼气项目以实施,建池改厕45户) 4、宣传环境卫生知识,引导农民绿化庭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拟在每个村民小组建2个以上垃圾收集点,组织专人清扫道路院落和转运垃圾。 5、新建群众娱乐活动场室,拟建图书阅览室和篮球场,倡导健康娱乐活动。 加大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1、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物化补贴入户等活动,用5年时间对全村务农农民进行分批培训,计划培养50名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协助村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2、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一个培训室,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培养10名具有中专学历以上的种植能手和经营能人。同时依据劳动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3、依托园区 ,开展现场培训 通过优质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定期组织农民现场参观学习,用生动、直观教学办法,向农民提供先进的科技知识。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 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通过考察、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能力。 发展规划一、转变观念,由小变大促发展 1979年至1982年鸹林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由于村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合作社集体经济时代。1984年,鸹林村高中毕业生姜裕柱回村务农,尝试着在家中自留地里种植黄瓜、辣椒等蔬菜,面积约为0.5亩左右,并用自行车将蔬菜运往德阳市销售,在销售过程中感到有钱可赚,并能成倍提高经济收入。1984年至1987年,该村人均收入在200元左右,1987年在姜裕柱的影响下,鸹林村利用承包地种植蔬菜的农户达16户左右,种植面积100亩左右。1987年至1991年该村种植蔬菜1500余亩,已形成规模性的地膜种植、小公棚种植。刘光基育苗种植也达到了规模化,该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 二、狠抓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农户整体素质 如今,鸹林村已是兴隆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核心区域,年种植面积达3200亩(常年菜、早春蔬菜、晚秋蔬菜总播面),产量7240吨,蔬菜人均纯收入287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0%。该村已形成了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的特色产业。一条长达6.5公里的蔬菜基地道路纵横全村(水泥路面),80%的沟渠达到硬化标准。在以蔬菜基地为载体的同时,鸹林村十分注重对农村乡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围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结合本村实际,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5—6期,年受训农民1000余人次,受训农民达80%以上。2005年建成的广汉市蔬菜专家大院位于蔬菜基地示范园区鸹林村,共占地500平方米,投资15万元,蔬菜专家大院由展览室、多功能厅、专家办公室、休息室等组成,设立农村科普宣传栏。专家大院建成后,由种都集团抽出2—3名常驻专家(四川农大、西南农大)来指导和培训全村的蔬菜生产,实现“公司+专家大院+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模式,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并为该村提供更多的“名、优、特、新”的蔬菜品种,改善了现有的品种结构,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同时,以专家大院为平台,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学技术、用技术的致富带头人。 通过培训、引导和实际锻炼,该村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90%以上的农民均熟练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农民技术员19名,其中农艺师1名。拥有2名创业带头人;3名技术带头人,其中1名技术带头人被四川种都集团聘为生产技术总经理,1名聘为新都区技术指导员;2名营销带头人,其中1名营销带头人被德阳市、广汉市评为营销专业大户、带头致富能人。2000年至2005年该村支部书记严德辉不仅是创业带头人,也是兴隆蔬菜协会监事长。鸹林村被评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广汉市科普示范村、蔬菜专业村,2008年被德阳市评为党建综合示范村。 三、狠抓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该村在发展无公害蔬菜这一特色产业时,自身形成了一套技术和管理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规程,切实落实无公害生产技术措施;二是大力整顿农资市场,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硝态氮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有机腐熟肥料和生物肥料;三是搞好产品质量监测,对不同品种的蔬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随机不定点、不定生产者进行采样,多次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分析,并将不合格产品通知生产者本人;四是对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并对农药来源进行追踪和处理,全年共检测样本600多个,合格率达99%。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和新技术的利用,茄子、生菜、花菜、豌豆尖等四个品种已成为广汉市首批允许使用全国统一无公害标识的蔬菜品种。 同时蔬菜生产还带动了运输、竹编、草编、饮食、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仅从事与蔬菜运销相关的人员达200人以上,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2007年,鸹林村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390元,比全省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高30%。农民群众生活宽裕,其中家庭年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以上的达到89.3%。 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全村在种植业、销售业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和专业大户。同时,把农村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成党员和村、社干部,增强致富能力,为农民致富起到带头作用。如种植业中的姜裕柱、周兴芝等,销售业中的严志伟、王思明等,他们已成为蔬菜生产、销售中的拔尖人才和带头人,其中党员严志伟被评为德阳市蔬菜营销大户,被德阳团市委评为青年科技致富能手。严志伟现任兴隆镇蔬菜协会理事。近年来,协会年均为菜农销售蔬菜达40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纯利30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500多人,每年为菜农增收亩平达400余元,同时为草编、竹编等创收达20多万元,为全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充分发挥协会辐射作用,走“协会+农户”产业化道路 该村蔬菜协会领导机构基本由蔬菜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组成,在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经营机制上,组建了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实行股份制经营,每个成员出资合股,每股资金5000元,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原则,成员间根据股份大小,贡献大小进行分成。努力开拓市场,现已在重庆、甘肃、陕西、西藏、新疆、河北、北京等十余个省市和成都、南充、巴中、绵阳等省内城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除能保证收购本地无公害蔬菜外,还帮助解决本市其他乡镇和外县市优质蔬菜的销售问题,2007年协会销售总量达70000多吨,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农户10000余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协会的发展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把无公害蔬菜生产这一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蔬菜协会已与四川绿鑫农副产品产销有限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鸹林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走上了“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协会连续三年被评为广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德阳市先进专合组织、德阳市二十强专合组织,被四川省农工委评为全省两百强专合组织之一。 六、村美、民富、风气好 该村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村美、民富、风气好”为目标,组织村民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去,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养成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同时,制定了爱护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禁止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陋习,做到村旁、路旁、宅旁、河旁无垃圾,建立保洁队伍,修建了垃圾池,专人打扫村民主要道路,清除垃圾,保持路面整洁,垃圾进池,定期清运,使村环境面貌换新颜。开展农户卫生评比活动,以家庭卫生促进“村容整洁”,以家风文明推进“乡风文明”。 该村村级卫生机构健全,两名医生均具备中专学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青壮年劳动力中无文盲,并新建村体育活动场、村医疗站、图书室、垃圾处理池等设施,村容整洁,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100%,用电入户率100%,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治安良好,近年来无重大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村民民主法制观念强,社会风气好。因此,鸹林村连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先进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