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锔碗 |
释义 | 简介锔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锔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锔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八旗子弟“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泥壶失手碰裂,便找锔匠修补,锔匠师傅可以利用裂纹的走向因势利导,用金、银、铜、铁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束桃花,稍经打磨,甚至可以身价倍增。到了民国年间,‘锔活秀’简直登峰造极,很多玩家有意在新紫砂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已经上升为一种锔嵌的手工艺术了。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这陌生的吆喝声,仿佛从古老村落里的巷陌中传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烂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壶、一枚断开的镯子在锔匠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那若隐若现锔子上,闪耀的是锔匠的智慧和辛酸。锔碗有着辉煌的历史。 锔碗过程把 一只被打成几块的瓷碗,从锔挑子里面取出一根细长的绳子,将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复扎紧。然后将碗放在双腿之间。锔碗之前先打孔,钻孔的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样,弦线上绕一根10厘米长、下面装有金刚钻头的细圆轴,来回拉动弦弓,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的两边钻出了两排细小的洞。然后,武墨柱从箱子里面取出像订书钉一样的铜锔子,两头套进小洞内,用小锤子轻轻把铜锔子铆进小洞,两排锔子跨越裂缝,把碎片连起来,碗就补好了。这样补回去的碗,裂缝之间不用胶水处理,也能滴水不漏。 锔碗 - 锔碗“锔”进了央视演播室蜀山街道戚家池村73岁的蔡焕根老人怎么也没想到,年轻时学的手艺,让他老来好好风光了一回,先是报纸登,后来居然有人从北京赶来给他拍电视,这回中央电视台十台国庆特别节目《留住手艺》栏目组又邀请老人上北京去录制节目。 蔡焕根老人就这样戴着草帽,穿着青灰对襟大衫,脚穿解放鞋,挑着那副磨锃得黑里透亮的工具箱、工具篮,就像当年走街穿巷一样踏进了央视演播室。 《留住手艺》是一档全景展示中国手工技术与艺术演进、变化的整体风貌及现实生态的节目;从手工切面体察中国历史的吉光片羽,追索隐藏在物质表象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动因,描绘时间、空间差异下的民生画卷。节目由短片和演播室、现场表演三大部分组成,预计播出时间为“十·一”期间,节目总长度达8个小时。 为了较全面完整地反映民间手工艺,央视五支小分队,分赴我国各地搜索,最远到达了云南的思懋,甚至远涉日本拍摄,拍摄到了24种传统手工艺,历时三个月。拍得非常辛苦,也非常不容易,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目前国内工艺美术有章可循,而生活中的匠人,全国还没有做过系统的调查,故民间匠人的影像资料非常之少,很多的手工匠人央视的记者是通过道听途说或顺藤摸瓜找到的,他们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非常地不好找。 而锔碗老人蔡焕根就是通过萧山日报的电子版被他们找到的。据该栏目导演王柯庆讲,以前北京城也有锔碗师傅的,如今怎么找也找不到,真把大家急死了。看到萧山日报电子版上的版面后,整个剧组特激动,立即派人来拍。片子拍完了,拿回剧组一看,感觉很不错。特别是像她这个年龄,小时候都亲眼见过锔锅锔碗锔大缸的,这部短片,勾起她小时候的记忆,好像一下子回到从前,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它是最直接的记忆,是所有人的记忆。 为了更好诠释残存在世的手艺,也能让观众更直接感受这些老手艺的手工魅力,《留住手艺》栏目组特地请了七位老艺人到北京演播室进行现场表演。 除了一个做秤的年纪稍轻外,其他五名手艺人都是像蔡焕根一样的老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四川、甘肃等地。能到演播现场来,自然都有拿手好戏,他们中一个是篾匠,一个是皮匠,一个是剃头的,一个是纺羊毛的。做糖画的那位四川老先生虽说已80高寿,干活却非常的利索,只一会儿功夫,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还有形神逼真的关云长、赵云等等,惹得现场的工作人员“直流口水”。 待手艺人把各自的工具往舞台上一放,人朝那儿一坐,加上那么一叫卖,嘿,时光仿佛倒流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记忆深处的手工艺就那么活生生展示在你眼前了。 《留住手艺》的开场白就在这吆喝声中开始了。开场白像一出舞台剧,台上的老艺人好似博物馆中复原的文物。这个在片场中不过是几分钟的镜头,却足足拍了一个下午。 吃过晚饭稍作休息后,晚上七点拍摄再次开始。这次的主题是———手艺记忆,清华大学的杭间教授和中国美院的王澍教授为特邀嘉宾,蔡老是现场的表演嘉宾。节目正是从蔡老那有节奏的钻金刚钻的“嘶嘶”声中开始,久违了的声音让两位嘉宾及节目主持人东方月、陈斌感慨颇多。他们一起回忆童年游戏的种种,儿时手艺的无处不在。 主持人东方月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老手艺人把一个打碎的瓷碗锔得滴水不漏,老外看到此处一片哗然,惊叹这个工艺。我们想,再过二十年,惊叹这门手艺的人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因为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种绝活了。” 杭间教授则感慨地说:“今天手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出,我们坐在这里谈手艺不是为了猎奇,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我总觉得手艺是特别大的资源,手的背后是心,像匠心独运,得心应手,无不从这而来。传统的手艺不光是实用的,它还留着温情,故而值得珍惜和纪念,它是精神性的,不可替代的。” 就在嘉宾们大谈特谈手艺活时,一旁的蔡焕根老人低头专心锔他的碗。现场的那些个工作人员,甚至是节目的编导都会乘拍摄间隙围住老人观看锔碗,叹服老人绝妙而精湛的锔碗技艺。 当老人将那只重新补好的碗在众人面前展示时,现场一片赞叹声。“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主持人陈斌颇为感慨地说:“用如此简单的工具,低廉的成本,而且不用任何粘胶剂,居然让一只碎碗重圆。” 对老人来说锔一只碗远比拍电视来得轻松。对节目的精益求精,使得节目一遍又一遍的重拍,待到这部分节目录制好,已接近晚上11点。而在一边候场的蔡焕根老人也许太累了,中途竟然睡着了,还为此着了一点凉。 花絮老人那手锔碗的活是绝活,其实对于世人来说,老人那饱尽沧桑的脸和手也是一道绝好的风景。老人所到之处,无不引来众人好奇的眼光,有些干脆就上前好奇地打听。在北京机场,两名老外正巧排在老人后面,老人的这身打扮立即引起他们的兴趣,两人主动笑着与老人打招呼,指着老人手上拿着的扁担和一把锔过的茶壶,做了一个拉二胡的手势,看来这两个老外懂得一点锔碗的门道,因为那个拉的动作是锔碗程序中用金刚钻打洞的典型动作。老人也笑着点点头,他惊诧他们外国人也知道他的锔碗技术。 此次去北京,蔡焕根老人除了带上他的吃饭工具外,还带上了几十年前补过的盘子、茶壶、小茶缸。给人补了一辈子的碗,这几件是惟一留下老人手艺的东西。当初老人及其家人并没觉得这些补过的碗有多少价值,搬家过程中大多数给丢了,这几件之所以留下来,是它们还能用,直到央视来拍片子,老人才隐约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去的路上,老人让随行的小女儿一路上捧着茶壶和小茶缸,把他认为最值钱的那只印花瓷盘藏在他的挎包里。可谁知,一到北京那只印花瓷盘已碎成三瓣!老人心痛得不得了,央视的工作人员看了也嘘唏不已。这只原本观瞻用的印花盘子,临时成了老人表演技艺的道具,结果令央视人大大叹服了一回。他们甚至想说服老人留下一只锔过的碗留作纪念,但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上次来萧拍片时,已带回一只补过的碗,结果却神秘地失踪了。 其实,趁老人健在让他多锔一只碗并不是难事,央视工作人员的谦让会不会成为他们的终身遗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