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衡 |
释义 | 宋衡(公元1862~1910年)即宋恕,近代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佛儒兼通的学者。原名存礼,字燕生,号谨斋,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笔名支那夫、独泣向麒麟者,后又改名衡。生于平阳县万全乡鲍垟村。父名宾家,禀生。家有良田二千来亩,宅旁有花园、假山,号称万全首富。 幼年多病,体质羸弱。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出语不凡,有神童之誉。侍读学士孙锵鸣慕名来访,选为女婿。十六岁为县学生员,得到伯岳父孙衣言、岳父孙锵鸣的悉心教导,并和求志社名士陈虬、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交往,因此不仅诗文出众,而且很早就受到永嘉学派经世之学,黄宗羲、颜元等明清之际实学和魏源、冯桂芬等社会改革思想的革陶。长妹阿美童年许配郑家楼生员郑宪言,不久未婚夫病亡,阿美守贞八年,日夜啼哭而死,给宋恕很大刺激。老父逝世,恶弟存法利用母亲懦弱,立即把全家田契、借券、金银财物据为己有,依仗拳术拘囚宋恕十七昼夜。在亲戚干预下方得逃出牢笼,携带妻女迁居瑞安。从此生活艰困,体会到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立志要加以改革。 1890年夏,在俞樾介绍下到武昌谒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上书中反对顽固派“尊王攘夷”之论,批评清流派不明治体。张之洞原是清流人士,见书后迟迟不理,宋衡愤而登黄鹤楼赋诗见志。幸亏王咏霓从中疏通,张之洞方才盛陈仪卫接见,并电钦差俄、德、奥、和四国大臣许景澄,派为随员,结果因病误期。1891年底,出国未成,留上海过年,决心谒见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旅馆起草《上李中堂书》并撰写《卑议》(初稿),全面地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纲领。认为挽救祖国危机的上策是“易服改制,一切从西”;因阻力很大,目前只能用变通的办法参考西方制度进行改革。《卑议》(初稿)共分四篇六十四章,《民瘼篇》十章,揭露平日耳闻目见的社会黑暗面,《变通篇》三十七章对社会、政治制度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1892年端午节前抵达天津,李鸿章很快就单独接见,夸奖他是“海内奇才”,让他担任水师学堂汉文教习。 甲午战争失败后,离开天津寓居上海,整理了《津谈》一书,该书实即《高议》,反对秦汉礼法,托儒家和孔子之古,替《卑议》的变法维新纲领提供理论基础、“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一语也出于该书,是宋恕最重要的著作。此后,在上海接触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叶瀚等大批维新派人物,并和张焕纶、孙宝瑄、胡惟志、章炳麟等经常在一起,成为上海维新派的理论核心。孙宝瑄叹为“旷世之大儒”,并尊之为师,谭嗣同在赠诗里赞为“后王师”。孙宝琦请他起草《光绪皇帝罪己诏》。从1895到1898年,宋衡在上海积极参加变法维新的舆论准备工作,在海宁州崇正讲舍,安澜书院的时务卷中宣扬民主爱国思想,担任杭州《经世报》的暂时主笔,写过《记应经世报馆摄著论之聘缘始》、《经世报叙》、《辟中原人荒议自叙》……多篇政论。而《卑议》一书经过全面修改,用活字排印出版,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该书站在被压迫的农民、商贩、少数民族、特别是沉沦在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妇女(童养媳、娼妓、碑妾)的立场上,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基础及其理论支柱——程朱理学大肆鞭挞,并且归纳为特有的尊儒(民主)抑法(专制)思想体系,孙宝瑄、陈黻宸和林损等学者都受到很大的启发。 戊戌变法失败,宋衡思想十分消沉。他写诗哭谭嗣同等六烈士,怀念逃亡在日本编《清议报》的梁启超,后离开上海。1901年秋,曾在杭州求是书院任教。1903年东游日本,诗人本田种竹等七人设筵于东京临江楼接风,宋恕即席赋诗答谢,宾主极一时之欢,不失为中日文化交流佳话。1905年应山东巡抚杨士骧礼聘,担任山东学务处议员兼文案,以后还曾代理山东编译局坐办。在济南首尾四年,致力于推进山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议,编审了多种教科书,对山东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回到瑞安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清宣统二年正月甘五日(1910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仅四十九岁。他预料一君家天下之制必不能久存于中国,果然不久就爆发辛亥革命,推倒封建王朝。他题的南雁会文书院对联:“不分新旧惟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至今仍然放出真理的灿烂光辉。 宋衡遗留的著作,有《莫非诗也斋六字课言》、《经世报序》、《国粹论》、《书不缠足会后》、《报夏穗卿书》、《记应经世报馆摄着论之聘缘始》等,后来由苏渊雷辑为《宋平子文钞》一书行世。宋衡晚年曾计划著《史通》、《续史通》、《续论衡》三书,以“理周末之教绪,排长夜之邪说”。惜书未成而病逝。他的遗著解放后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宋恕集》,列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胡适著有《平子刍议》。 他生平与杨文会(仁山)、夏曾佑(穗卿)、谭嗣同(复生)等交游,友谊甚深。因受杨文会等人的影响,转而研究佛学,特别于唯识、因明之学颇有心得。章太炎之学佛,则是受了宋的启发。太炎尝曰:“平子疏通知远,学兼内外,治释,喜《宝积经》。太炎少治经,与平子交游,始知有释典。” 宋衡于学问,兼通内外,佛老儒墨,无所不治,对欧美学术亦颇有根柢。他于佛学,推崇唯识因明,而贬抑禅宗。他于赴日本留学时,有《留别杭州求是书院诸生》一诗,慨叹中国的因明之学,因禅宗兴起而告衰亡,幸赖杨仁山居士自日本觅回散佚古疏,始得重振宗风,继续流传。诗曰: 竺干论理宗因喻,希腊三字竟异同。 宋后魔禅亡义学,欧西切讲振华风。 大师(注:指杨仁山)幸可扶桑觅,灵境嗟曾禹域通。 石栈连定何日,勉哉先后五丁功。 宋衡有友吴遂,淮军名将吴长庆之子,官刑部,以气节名一时,著有《北山楼集》,请宋衡评之,宋衡跋之云:“五言世体,多师陶章;五言律体,多似少陵;七言律体,直逼江西诸祖。”世以为允实评语。《北山楼集》中,有《支那有一士》诗,题曰:“赠宋平子”,从中可见宋衡的志节。诗曰: 支那有一士,弢迹居越东;抗志希纯素,笃信秉渊冲。 意旷九洲外,神游三代中;如伤惓心目,无告哀残癃。 一天苟不获,丛疚在厥躬;陈词就重华,问道访崆峒。 著书累万言,吾道未终穷;哲人不偶世,至论无污隆。 岂惟跻小康,将以致大同;挟策献太平,畴能识王通。 抱玉贵善藏,活国傒良工;感子他山意,错石资磨砻。 已矣吾何悲,矫首咨源蒙。 安徽省庐江县清代名吏---宋衡宋衡(1654—1729年),字伊平,号嵩南,安徽庐江县人。康熙乙丑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学士,主试云南,督学四川。精研《明史》,修儒家传注,撰人物传记,是明史编纂的权威人士。爱护提拔贫苦生员。工诗文,善书法。一生阅历丰富,不慕荣利,淡泊自守,襟怀旷逸绝俗,故所作诗、书,一如其人,清雅冲和,萧疏淡远,纯任自然。60岁致仕主持钟山书院,76岁卒。著有《啸梅斋集》。且宋衡与方苞是儿女亲家。(其子宋嗣炎,系方苞女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