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钴鉧潭记
释义

《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钴鉧潭记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作品体裁:散文

《永州八记》之一。《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钴鉧潭记》、《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

作品原文

钴鉧潭,在西山西(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2),抵山石,屈(3)折东流;其颠委势峻(4),荡击益暴(5),啮其涯(6),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7),然后徐行(8)。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9)。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10),一旦款门来告曰(11):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12),既芟山而更居(13),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14)。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15),延其槛(16),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17),有声潀然(18)。尤与中秋观月为宜(19),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20)。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21)?非兹潭也欤?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钴鉧(gǔ mǔ):熨斗。钴鉧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2)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3)屈:通“曲”,弯曲。

(4)其颠委势峻:其,指冉水的源头。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势峻,水势峻急。

(5)荡击:猛烈冲击。益暴:更加暴怒。

(6)啮(niè)其涯:啮,咬。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

(7)轮:车轮般的漩涡。

(8 )然后徐行,徐:慢慢地。

(9)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环:环绕。焉:在那里。兼指代词。悬:自高处而下。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

(10)以予之亟(qì)游:以:因为。予:我。亟:经常,多次。因为我经常去游玩。

(11)款门:敲门。

(12)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不胜:承担不了。券:债务的借据。委积:累积的压力。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

(13)芟(shān):割草。芟山:割草开山。更居:搬迁居住的地方。

(14)贸财以缓祸:贸财,以物变卖换钱。缓祸,缓解目前灾难。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

(15)崇其台:崇,加高。其,指示代词,这里指潭。加高潭边的台沿。

(16)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延:加长。槛:栏杆。

(17)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使之坠落到潭里。

(18)潨(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19)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

(20)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感受到空气的清爽。于以:于此,在这里行。迥:辽远。

(21)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作品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作品赏析

公元805年,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遭到政敌的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当时,名义上还是政府的官员,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权力,不能过问政事,跟罪人一样。他在这个偏僻的山沟里,整整住了十年,此间他发愤读书,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他在永州时写成的。“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钴鉧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二篇,写于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钴鉧潭是冉溪的一个深潭,冉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也叫冉水;“潭”就是“渊”,南方方言叫“潭”,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好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鉧潭”;“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篇文章属于山水游记。钴鉧潭位于永州市芝山区柳子街旁的愚溪之中,该文是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所作。作者先从冉水着笔:“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奔注”二字描状冉水强悍的生命力,大有迅猛而来,一泻千里之势,但却遇上了屹立不动的山石挡住了去路。“奔注”之水抵石而下,但“抵”不过山石,只得“屈折东流”了。经过山石激荡后的溪水,变得更加湍急狂暴了,“啮其涯”,直到“啮”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全部流到潭中,有所归依才停止。在此,作者以飞动的笔势写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接下来,作者则描绘“鸾广而中深”的水潭。约有十亩大的潭水则显得格外的平静,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笔势也由峻急而变得平缓起来,不仅表现了溪水因落差过大而迸发出的巨大冲击力,而且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流沫成轮”的又一性情,生动地描画出旋涡溅沫卷雪、旋转如飞的奇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动变幻、神秘瑰伟的,并且是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锦绣画卷。这与作者顽强执着、自信自强的意愿相合,让其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内在不屈与傲岸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荡击”,而“啮”食,直至冲出个水潭来。这是一种充满了力度、骨气凛凛的壮观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又是一种安宁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静之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在柳宗元笔下,永州山水完全是为“我”而独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动静远近等等,都是或兴发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载体。

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得潭的经过,由写景过渡到叙事。钴母潭岸边上居住的一户人家,见作者多次去那里游玩、观赏,有一天,便来敲门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债的重重负担,要躲避到山里去开荒,情愿把潭上的田地卖给作者,以缓解当前的困境。作者“乐而如其言”,把田地买了下来。短短数语,便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也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心。然后作者“崇其岩,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淙然”。作者对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钴鉧潭的环境便更优美了,更宜于“中秋观月”,更宜于站在潭上见天之高,气之迥了。只有在这幽丽清爽的大自然中,在这“天高气迥”的境界中,他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文章到此,作者沿着买田修潭的经过,再度抒发感慨,绾合二者,收束全篇。“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作者说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这“乐”的背后,也流露出心底的隐隐哀愁。表面上说因此潭而忘故土,实则故土并不能忘。正所谓“不思量,自难忘”,这种忧郁,这种期待,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这便是作者的矛盾心理。徐幼铮说得很中肯:“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托出,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临终前曾在柳州任职,又被世人称为“柳柳州”。自幼聪明好学,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考中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集贤殿正字。

803年(贞元十九年),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时间的蓝田尉后,被调回朝中任监察御史里行。805年(永贞元年),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同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永州八记》。819年(元和十年)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传世。他还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柳宗元题跋像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