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祠山大帝
释义

祠山大帝为苏浙皖交界一带(主要为浙江湖州、安徽宣城、广德地区)信奉的道教神仙。那么祠山大帝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神道呢?

说法之一。据《湖州风俗志》称,祠山大帝名叫张浩豹,其父张秉,武陵人。在山泽间有仙女自愿嫁他,并说“上帝以君家有功于吴,当世世血食于吴楚之地。”生子名渤,即为祠山大帝。据该书描述,祠山大帝塑全身站像,双手持开山大斧。其神庙内匾额题“禹后一人”,因此推想祠山大帝是对湖地开山治水建有功勋先贤,后人将其神化,立庙以祀。在杭嘉湖一带,还有祠山大帝吃冻狗肉一说,指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几天会出现“祠山暴”,气温骤变,刮风下雨,或雨夹雪,甚至大雪纷飞,来势突然且凶猛。笔者小时候也常听母亲讲“贰月初八汛”和“祠山大帝吃冻狗肉”。据说,祠山大帝爱吃冻鱼冻肉,他有风、雨、雪、火四个女儿,每逢这个时候,四个女儿争着要给父亲上寿。如果火姑娘一上门,便要与三姐妹争吵,气温上升,冻肉也就吃不成了(或说人间要遭火灾),所以祠山大帝不准她上门。而风、雨、雪三位姑娘参差或一齐来到,于是便有了“祠山暴”或所谓“贰月初八汛”。“祠山暴”的长短,以三位姑娘吃寿酒的天数而定,有三天四天的,最多不超过十二天。一般认为吃三天最好,吃十二天是“吃满了”、“吃完了”,预示当年年景不佳。这些说法,其实也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推原解说。

说法之二。汪志、周志所辑《广惠宫碑记》写道:“据稗史载祠山遗事,云帝姓张名棅,生而神奇,将引苕、霅二溪之水通至广德,身变猪龙,掀泥掉石,被家人窥见,遂不果。后成祠山之神。夫六十里之水路未通,帝之所遗憾也。”

以上两种说法大同而小异,特别是镇志之记载,十分明确祠山大帝是一位欲“引苕、霅之水至广德”的治水英雄。根据其文字描述推断,大致应是和大禹治水相近的上古时代,或者是古越所在的先秦时期。我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或“豕身人面”、“人首马身”等。“猪龙”一说和远古民族图腾崇拜有不谋而合之处。古吴越时,人们的肉食也是以狗肉为主。现在,在安徽广德县境有祠山岗,在长兴泗安附近有祠山这么个地方,基本上可印证这种传说的源头。正如《湖州风俗志》的解说,祠山神的影响所在,当在古吴越,现杭嘉湖一带,特别是今吴兴区、南浔区及长兴、德清等地,镇志也有建张王庙后“香火繁盛,浔溪一镇,祀事绵绵”的记载。还有人认为祠山大帝的“祠”与“涂”古音相通,“祠山”即大禹之妻涂山氏。反正是民间传说,附会与否也不必计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8: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