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臧家庄 |
释义 | 臧家庄镇位于栖霞市东北部,北与蓬莱接壤,东与烟台市区毗邻。2001年元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中心城镇,辖112个行政村,8.8万人,镇域面积224.4平方公里。臧家庄镇是山东省重点规划发展的中心城镇。臧家庄镇区位优越,设施配套。全镇交通、供电、电信、邮政、商业服务等设施日臻完善。全镇果园面积4万亩,果品总产量13000万公斤,有 "中国富士苹果第一镇"之美誉。 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镇地理位置臧家庄镇区位优越,设施配套。全镇交通、供电、电信、邮政、商业服务等设施日臻完善。同三线高速公路、204国道横穿东西,蓬寨公路、臧桃公路纵贯南北,同三高速公路在镇区设有出口,镇驻地东距烟台市区及(烟台)港(火车)站30公里,距机场35公里,北距蓬莱市45公里,西距青岛市150公里。电力设施齐备,镇内有110KV的变电站一处,供电所3处;通讯网络健全,镇内安装6座移动通讯天线,无线网络覆盖全境。 臧家庄镇(即是栖霞经济开发区B区)辖78个行政村5.8万人,镇域面积164.4平方公里。 臧家庄镇位于栖霞市东北部,北与蓬莱市接壤,东与烟台市毗邻。距烟台火车站、烟台港、烟台机场40公里,距青岛160公里,威海120公里。 臧家庄镇境内南北为丘陵,中部系平地,最高峰庄子山,海拔344.7米。境内河流较多,皆向内流,汇注白洋河,烟台的母亲河—白洋河横贯全境。白洋河两岸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主要的产粮产果区,素有“胶东粮仓”,“中国富士第一镇”之美誉。 自然资源臧家庄镇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有黄金、石灰石、氟石、高岭土等,高岭土储量达1.6亿立方米,花岗岩储量达4亿立方米,氟石储量达8000万立方米,石灰石储量达6.3亿立方米。现有大中型水泥企业4处,年产优质水泥120万吨,是有名的“建材之乡”。地下矿藏资源丰富,黄金储量1.2吨以上。 工业概括臧家庄镇工业发达。全镇形成了以果品深加工、水泥建材、矿产采掘冶炼为基础的工业格局,全镇共有各类企业87家,其中:烟台源通果汁有限公司是1996年7月创办的中瑞合资企业,总投资3000万美元,年加工苹果32万吨,生产浓缩果汁4万吨。产品销往欧、美、日、澳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获得了美国FDA质量认证、美国KOSHER证书、德国果汁行业保护协会的SGF认证和世界食品行业中最严格的HACCR(危害临界点分析)证书,是全国同行业中获得质量认证最多和最高的厂家。 烟台白洋河水泥有限公司属国家中型一企业,拥有四条8.8万吨水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40万吨,主导产品"白洋河"牌425#、525#普硅水泥分获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出厂水泥合格率、富裕标号合格率连续22年保持100%。1999年通过了国际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顺利通过省环保监测达标验收。产品畅销国内十多个省市,远销韩国、东南亚和港台等地区。 烟台富尔康有限公司,是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一期工程投资1200万元,年产富尔康牌胡萝卜素保健饮品1200万瓶,属于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攻关产品。 镇区工业发达,有各类企业36家,形成了以果品深加工、水泥建材、矿产采掘、冶炼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烟台源通果汁有限公司,是中外合作企业,总投资3000万美元,年加工果品40万吨,生产浓缩果汁4万吨,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美国KOSHER证书(美国犹太证明)通过了国际ISO9002及美国HACCP(危害临界点控制)的认证,产品销往欧、美、日、澳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 科教文卫镇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交通、供电、电信、邮政、商业服务等设施日臻完善。同三高速公路、802省道横穿东西,蓬寨公路、臧桃公路纵贯南北,同三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两处出口。电力设备,镇内有550KV变电站一处,110KV变电站两处,供电所3处,通讯网络健全,全镇安装6座移动通讯天线,无线网络覆盖全境。有中学3所,小学7所,中心幼儿园1所,栖霞市第三中学驻此,有卫生院1处,社区卫生室(所)40处。 农业概况农业主要以果品为主,果园面积4万亩,果品总产量13000万公斤,是烟台市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之一。红提葡萄面积2000亩,年产量900吨。全镇建有食用菌大棚1700个,发展食用菌棒120万棒。 山东省胶南市海青镇臧家庄村地理位置臧家庄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5公里处。臧家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望诸城,西映五莲,距离省道平(度)日(照)路旁穿而过。 村名由来据传,明初臧姓由河南省迁立此立村,因在后河(村)前面,故名前河庄,清初改称臧家庄。清道光版《诸城县续·疆域》亦称臧家庄。 人口耕地全村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亩。 臧家庄共210户,人口700人。诸姓杂罗,主要姓氏有李、王、商、徐、中、张、杨、黄、陈、祝、解、柏等。 经济概况臧家庄历史上以农耕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村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并相继兴办了农副产品加工业,村级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该村抓住青岛海青绿洲茶叶精品园开发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商贸业。在村南开辟了集市贸易场地,年商业贸易额达70万亩,人均纯增收1000多元。全村个体商贸户28家,年产值300余万元。苗木、养殖业基地200余亩。绣品、草编、鞋垫等工艺品加工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人均增收700元。资料显示,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达5482.9元。 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与后河西、后河东实施联村办学,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而且提高了教育水平。截至2005年,先后有近200余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该村全面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同时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获得荣誉该村先后多次被胶南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庄”,被海青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