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搬经 |
释义 | 搬经镇,隶属江苏如皋市,由原加力乡、夏堡镇和搬经镇合并而成,有“如皋西大门”之称,北接海安,西临泰兴,地处三县交汇处,总面积 110 平方公里,人口 9.2 万,辖 21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搬经人以“勤劳质朴、善良爽直”闻名遐迩,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搬经人民在长江金三角上,孜孜求索,艰苦创业,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如今搬经镇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就诞生在搬经镇搬港村(原伴今公社港东大队第五生产队。) 中文名称:江苏如皋市搬经镇 别名:曾用名:潘经、伴今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江苏如皋 政府驻地:搬经镇 电话区号:0513 邮政区码:226561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 面积:总面积110 平方公里 人口:9.2 万 方言:江淮官话泰如片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如泰五一农民暴动遗址等 机场:南通兴东机场 火车站:如皋火车站 车牌代码:苏F 特产:脆饼、馓子等 搬经名人:朱千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搬经简介搬经被世人津津乐道,语言文字无法涵盖博大精深的搬经文明。现被列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江苏省体育先进乡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江苏省高沙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江苏省优质家禽科技示范园、江苏省重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江苏省农科教结合试验示范基地、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乡镇、江苏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南通市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十佳乡镇、南通市外向型农业十佳乡镇、南通市耕地保护十佳乡镇、南通市农村公路建设十佳乡镇。属江苏省沿江开发重点镇之一。 搬经镇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宾朋前来兴办实业、携手共进,共图大业 ! 搬经由来相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归来,路经此地,忽然狂风怒吼,大雨滂沱,唐僧师徒连同经书被浇得湿透。正当他们急得满头大汗之时,老天显灵,大雨骤停,风和日丽。这可喜煞唐僧,他不顾疲劳,翻身下马,气喘嘘嘘地对徒儿们说:“快,快搬经,把经书搬出来晒晒!”徒儿们拿的拿,接的接,翻的翻,晒的晒,少刻,两箱经书全部晒干了,唐僧师徒喜笑颜开。搬经因此而得名。 宋朝时候,英明盖世的岳飞驻军泰州,总管通泰一带军事。一次,金兀术带领金兵来攻泰州,被岳家军打得大败。岳飞率领三千将士出城穷追猛杀,一直追到搬经镇东首的冷庄村。士兵们实在跑得太累了,岳飞下令三军停在这里歇脚,自己把马拴在一棵老槐树上。这时正是大暑天,骄阳似火,酷热逼人,将士们挥汗如雨,口渴难当,岳飞正焦躁地在大槐树下踱着步,忽有习习凉风拂面而来,冷庄村果然“冷”了起来,岳家军索性蹲的蹲,坐的坐,尽情享受着风凉。搬经的百姓听说岳家军到了,纷纷拥来,端茶送水,慰问将士,争睹岳元帅的英姿。岳飞见搬经人这样热情,感激不已,兵士们也个个精神抖擞,他们跃身上马,告别百姓,一鼓作气,继续追杀金兵。此后,当地百姓百倍爱护岳飞拴过战马的这棵老槐树,大人小孩从不攀折,并索性把这村子更名为拴马庄,今天,这棵老槐树依然枝叶繁茂。由于岳家将士在这里稍作休息,增加了气力,这便是后来加力乡名字的由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春光融融,菜花金黄,人们正在田里劳作。忽然,蔚蓝的天空飘来两朵美丽的云彩,愈飘愈近。原来是两只展翅翱翔的金凤凰,在空中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盘旋起舞。凤凰慢慢收拢翅膀,轻轻落到一条小河里。顿时满河烟雨,一片迷蒙。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看神鸟,只见神鸟尽情沐浴着,嬉戏着,跳跃着,溅起的水珠如一粒粒明亮的珍珠,好一阵才展翅而飞,直上云霄。从此,这河水变清了,变甜了,滋润着河两岸的庄稼。老人们深信这河水是“凤凰嘴里吐出来的”。人们还在凤凰沐浴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石桥,取名为凤凰桥,也就是如今的搬经桥。 搬经名人传奇人物季恺季恺(1903~1976) 字寿慈,如皋夏堡人。“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摧残,于 1976年12月25日病逝。 1923年(民国十二年)毕业于省立南通第七中学,后考入北平平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李大钊担任《国际公法》课程,季恺受其进步思想影响,曾参加北平各大学进步师生举行的“三.一八”反帝示威游行。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左派,编人国民党北平平民大学支部。1926年底,季恺返回家乡,参与组织国民党地方组织和党务活动,并和如皋地区共产党地下组织配合,发动群众和开明绅士检举土豪劣绅,迎接并配合北伐革命军进驻如皋地区。次年夏,季恺出任国民党如皋县特别委员会委员兼农部及工商部部长。1927年7月,偕国民党如皋特派员成昌五至南京国民党省党部接受清党任务,得知成昌五已获悉如皋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负责人是徐芳德。季恺多方设法,通知徐芳德安全转移。国民党如皋县清党委员会成立后,季恺为3人成员之一。他积极配合共产党人,挫败国民党“清党”阴谋。 1929年秋,如泰工农红军成立,急需大量武器,季恺与其兄季藩设法购买步枪数十支、子弹万余发,送给红军。1930年8月下旬,季恺从上海购买步枪50多支,子弹5000多发,交给红十四军使用,把自己使用的1支手提式机枪借给红十四军军长何坤。何坤在围攻老户庄时牺牲,手提机枪落人国民政府军队手中,查证号码追究季恺的责任。季恺通过关系至泰州在另一支手提式机枪上打上同样的号码,才敷衍过去。同年9月15日,国民政府如皋县县长钱佐伊以检阅为名,将季家保卫团(含潜伏在其中的红军100余人)缴械,并企图抓走全部人员,季恺挺身而出说:“有官司我一个人打”。当即与其兄季藩同时被捕。季恺被捕后,遭地方土豪劣绅80余人联名控告,并要求“就地正法,以遏乱萌”。共产党员叶胥朝和国民党人罗奕民以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的名义向省党部发电,“请提省审察”,并联合开明人士反告钱佐伊贪赃枉法。季恺、季藩解省后,省军法会审处处长钱家骧与钱佐伊串通一起,欲置季氏兄弟于死地。季氏兄弟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34年春,季恺被押解南京宪兵司令部,关进陆军军人监狱“死牢”。国民党中央常委蔡元培、邵力子、焦易堂、张冲4人联名疏通,季恺被改判有期徒刑15年,季藩“对乃弟管教不严,交保释放。”1936年,季恺被减刑遣送苏州反省院,11月底获释出狱。 1938年3月,日军侵占如皋。季恺在家乡组织如皋人民抗日自卫队第二大队,自任大队长,邀请共产党员俞铭璜、薛汉扬和进步青年徐静渔担任政治指导员,举办干部训练班培养抗日干部,后该队被国民党南通区常备一团缴械,季恺只身逃往泰州,任国民党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少校参谋。新四军渡江北上前夕,任李明扬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的联络副官。陈毅三进泰州城,均由季恺联络和负责接送。郭村战斗前夕,新四军干部陈同生至泰州谈判,国民党苏北游击第六纵队司令陈才福带兵欲缴陈同生的枪,季恺严词训斥,当即命令卫兵缴了陈才福的械。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前夕,季恺返回家乡。8月出任如皋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0月,出任如皋县西南行署主任。次年3月任如西县县长。1942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调任苏中三分区专员公署财经处长、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民政处长、苏皖边区驻苏中办事处贸易局长、财经处第一副处长。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以后,季恺先后任无锡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城建局长、建筑工程局长,同时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无锡市政协常务委员。 ------------------------------------------- 著名作家朱千华朱千华,男,汉族。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65年4月27日,朱千华生于江苏如皋搬经镇(原伴今公社港东大队第五生产队,具体地址:位于伴今、夏堡、加力三公社交界点,所谓“一脚踏三乡”)。 朱千华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2006年6月开始行走在南方腹地,作岭南田野考察。现旅居广西南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专业写作。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家。 朱千华代表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 作品特色:朱千华的作品,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辽阔原野,在充满乡村诗意的同时,也充满着原始的野性与力度,并与现代文明相抗衡。2006年,其散文名篇《那些销魂荡魄的声音》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绿色搬经绿色是搬经蓬勃的生命,绿色是搬经清丽的衣饰,花木盆景是搬经经济与二千五百年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体现的是搬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 目前我镇拥有花木面积超万亩。九鼎现代农产品有限公司年产鲜切花 400 万株,凤凰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创汇蔬菜基地 1000 多亩,蚕桑继续保持年发种 3 万张,省级双低油菜项目、省级弱筋小麦项目、市级优质大米项目去年均落户我镇。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以“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家园”为重点的“三清工程”,目前 50 %以上的村达到三清标准,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生产生活环境。 通达搬经苏 334 省道穿境而过,距盐通高速、宁通高速公路 15 分钟车程,距南通机场仅 30 公里 ,通过苏通大桥到上海仅需 1.5 小时车程,通过江阴长江大桥可以在 2.5 小时之内到达上海、1.5小时之内到达苏州、无锡、常州。如泰运河、焦港运河纵横全境,内河航运十分便利。近100公里的通达工程,村村相通,路路相连。 产业搬经搬经镇不断打造南通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镇,逐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特色。 该镇形成的主导产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模大。养殖业初具规模,全镇年出栏生猪20多万头,鸡300多万羽,蔬菜基地3万多亩,设施农业近8千亩,3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蚕桑1.3万亩,年养蚕4万张,产值近半个亿。二是效益好。设施蔬菜亩产值1.5万元左右,露天蔬菜6千元以上,栽桑养蚕5千元。三是带动性强。村看村,户看户,一户带多户,势头迅猛。四是科技含量高。搬经镇与扬州大学合作规划了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正在申报省级农业园区。 教育搬经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如皋,而搬经教育乃是如皋的一面旗帜。 9 所小学、 3 所初中、 1 所高中、 1 所职中、 1 所成人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2 年。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受教育年限长、技术素质高、用工成本低,人力资源优势突显。 搬经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英才,今日的故土走出了不少政界能人、全国劳模、民营企业家、农技能手等等。 社会事业连续八年先后被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红旗乡镇、先进集体,2003年、2004年均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评为安全文明乡镇,2004年全市唯一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的乡镇。平安搬经在这里是一种荣誉,更成为了一种品牌。搬经镇人民幸福、精神愉快、生活富足、身体健康,家和事兴、邻里和睦,老人长寿、孩童趣味,社保、土管、城建、计生、殡改、广电工作,均在如皋市名列前茅。通过公益投入、环境改造、镇村建设、道路绿化、河道清淤、苗木及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人居环境生机盎然,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坚强佐证。 工业发展搬经镇有近3000户个体工商户,近200家私营企业,其中24家规模企业产销利持续高位运行,总投资突破3500万美元的台资、日资、美资共11家企业的落户, 橡胶、密封件、服装、纺织、机电、出口蔬菜加工、鲜切花出口等支柱产业,构筑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的产业群,显示出搬经主体经济强劲的发展质态。按照“提升功能,优化环境,营造特色”的要求,花大力气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建设,改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搬经对外吸引力。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已达3000多万元,进园企业48家,规模500-1000万元企业30家,规模1000万元以上企业18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橡胶密封件三大板块。项目农业园区投入的民间资本超过1000万元,工商资本超过3000万元,财政资本超过1000万元,有效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群体,订单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带动了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如泰五一农民暴动历史背景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江苏大地,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的形势陷于低潮。 在这危急关头,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江苏省委于1927年11月9日,作出了《关于组织全省暴动的紧急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暴动,并将苏北沿江地区作为暴动的重点地区。如皋县委与泰兴县委商定两县于5月1日同时暴动,泰兴以东乡刁家网为中心,如皋以西乡卢港、江安为中心,以互相策应,壮大声势。 暴动经过4月28日,泰兴县委派人在八字桥设伏,击毙敌巡警4人,缴获步枪4支,子弹1000多发。 4月29日,县委发动如城黄包车工人300多人,第二次举行大罢工,搅得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坐立不安,起到了暴动的策应作用。 4月30日,泰兴提前举行暴动,驻搬经文武殿的县警察大队已抽调大部队兵力到古溪镇压泰兴农民暴动。当晚,徐芳德收到了泰兴县委书记沈毅派人送来的联络信,便立即响应。 4月30日下午,泰兴市刁家网刁氏宗祠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4000多农民吹响了暴动的号角。誓师大会结束后,一支精悍的突击队直奔古溪国民党公安分局,缴获步枪6支,子弹500发。暴动大队人马直打龚家垛、刘家空、官垛等地的地主庄园,将地主的粮食、财物分给农民。5月1日,暴动队伍兵分两路,一路由孟运怀、王庆生率领攻打官柴场、古溪、周家庄等地,另一路由刁九善、戴奎带领直指野芹庄、秦家垛、西雁岭等地。暴动队伍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队伍扩大到2万多人。 火烧文武殿4月28日,泰兴县委书记沈毅带人在泰兴打死国民党巡警4人。因此,中共泰兴县委决定提前一天,在30日开始暴动。如皋立即准备响应,决定首攻位于搬经的文武殿,策应泰兴农民暴动,江北规模最大的“五一暴动”全面展开。 如皋县委的军事委员徐芳德,连夜组织了四五百号农民,在5月1号凌晨的时候,四五百号农民包围了文武殿。警察大队的人负隅顽抗,而且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农民暴动的武器要多要好。徐芳德就想了个办法,那天风比较大,东南风,他组织农民找了很多的柴火,点火烧了文武殿。几个农民抬着大树,用力撞着文武殿的大门,把文武殿攻破。那些国民党警察大队的军警,跑的跑,也有一些被烧死。其中有一个门开了,他准备用枪向我们农民打的时候,给跟进来的农民,手上拿了一个大铡刀,一铡刀把那个军警砍倒。 火烧文武殿取得了如皋地区五一农民暴动的第一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暴动农民的斗志。5月1日当晚,中共如皋县委在朝西庄广场举行了有三千多人参加的誓师大会,共产党员们带领群众高呼:“一切土地归农民!”、“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等口号。 农民起义如皋的农民暴动也于5月1日举行。如皋西乡区委书记徐芳德率领暴动队伍,进攻国民党如皋县警察大队,毙伤敌警察5人,缴枪3支。当晚,如皋县委在朝西庄召开了有3000多暴动农民参加的誓师大会。会后,暴动队伍分南北两路攻打地主庄园,到5月4日,共焚毁地主庄园27座,将大量的粮食、衣物分给贫苦农民。 声势浩大的如泰农民起义,在苏北平原上点燃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熊熊烈火。惊慌失措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疯狂地进行反扑。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纠集保安队和如皋、泰兴、泰县、靖江、南通5县的警察开向如泰地区,同时还出动军舰封锁长江沿岸港口。5月3日,泰兴暴动队伍在刁家网、野芹庄与敌军激战,在敌军攻势下,暴动队伍不得不分散突围。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乘势大肆烧杀抢掠,如泰地区顿时处于腥风血雨之中,大批的共产党员、暴动骨干和群众被捕杀。5月15日,如皋城中区委书记刘君霞等9人牺牲。6月25日,泰兴县委书记沈毅被捕,28日英勇就义。7月8日,如皋县委组织部长苏德馨等人壮烈牺牲。如泰农民暴动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失败。 历史意义这次起义由于客观形势的不利以及主观指导上的错误,前后仅持续了5天就宣告失败,但它的历史意义却不可磨灭。它是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苏北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组织工农政权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共如皋县委领导如皋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对通海如泰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一方面,扩大了党的影响,使土地革命的口号深入人心,并在激烈斗争中锻炼了干部和群众;另一方面,推动了以后的武装斗争,为建立红十四军准备了条件。 搬经地名故事搬经故事搬经原名潘泾,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搬经在2000多年前是一片湖水明净的水网地带,它和牟尼湖、东西窑子河相隔5里,东西而卧,且中间多处相通,形成许多小泾,因而得名潘泾。民国《如皋县志·水道》称:“古老相传牟尼寺蛟化为湖,通潘泾、芹湖。” 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就将潘泾改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 潘泾与搬经交替使用历史很长,直至民国《如皋县志》村市中才正式使用“搬经”二字。民国时,于1934年就设有搬经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袭。1957年实行大乡制,朱夏乡及杨庄乡第一、四、五农业生产合作社(即老芹界乡)并入。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卫星人民公社。1958年1月8日,复名搬经人民公社。1965年县社会主义教育路线工作队进驻搬经人民公社,出于破“四旧立四新”的需要,曾一度将“搬经”改为“新风”。同年11月1日,因搬经历史悠久,伴随新中国诞生,又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便更名“伴今”。1981年6月27日,全县地名复查时复名“搬经”。1983年设搬经区,1986年5月1日撤乡设立搬经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0年4月22日,加力乡并入。2005年1月18日,夏堡镇并入。全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镇区2.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1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9.2万人。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 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 界沟:此庄位于如皋与泰兴交界的小河旁,故名。 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 辋子:相传200年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 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的土窑,故名。 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 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 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 夏堡的来历我国很多地方惯喜用姓氏定地名,但也有例外,譬如如皋搬经的夏堡,就是季姓大家族居住的,这其中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夏堡原名龙家岔,住户很少,其中有一户姓季,叫季官麻爹,夫妻二人,生了六个儿子,住三间草房。季官麻爹另在龙岔口边上搭了两间小草棚,开肉店。 一天傍晚,一个逃难的女子前来借宿。季官麻爹一看,这女子身穿破棉袄,脸上好象几天没洗脸,脏兮兮的,但掩盖不住那张挺秀气的脸,忙热情的接待她,端茶送水,安排晚饭。那女子见季官麻爹忠厚、老实,而且又很热情,也就不防他,稍一梳洗,庐山真面目露出来了,长得水灵灵挺爱人的。季官麻爹当晚就安排他睡在肉店里,那女子想必担惊受怕奔波了几天,也想有个归宿,竟没有推辞,从此作了季官麻爹的小老婆。 季官麻爹的六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三间草房已经没法住,季官麻爹想要另砌房子,可又没那么多钱,整日发愁,他把这想法告诉那女子。那女子见风头已过,又见季官麻爹确实可以信赖,忙说:“要砌房子不费事,不用担心,有钱。”季问:“哪有?”她说:“我那件破棉袄的棉花里,全是夹的金叶子,你拿去卖了砌房子,再置点田产,一家人好好过日子。”说着,把破棉袄拿来拆开,果然里面全是金叶子,足有10来斤,季官麻爹看傻了,忙问这些金叶子哪里来的?女子这才把实话说出来,原来她是一位郡主,姓夏,父亲受奸臣陷害,满门抄斩,她是逃难逃出来的。季官麻爹拿出一部分金叶子,变卖购置了家产,一部分用来在在龙家岔砌了六座高堂瓦屋,由大老婆和六个儿子居住。又在龙岔口砌了一座瓦房,叫朝门,由这位郡主居住。从此整个龙家岔都成了季官麻爹的庄园。后来,六个儿子先后成家,家产越搞越大,成了富甲如皋西乡的大财主。 不幸的是不久季官麻爹生了病,生命垂危,郡主很难过,哭着说:“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呢?”季官麻爹说:“这个事我来安排。”他把大老婆和六对儿子和媳妇,都召到了病榻前,说:“你们一定不能亏待二娘,咱家的家产和房子都是她的钱买的。我死后,这龙家岔的六座房子归你们,龙岔口的房子由二娘安居养老。”大老婆和六对儿媳都满口承认了。虽然如此,季官麻爹临死前,看到郡主还是哭得很伤心,心中十分不忍,便说:“你不要哭,我家发财全靠的是你带来的宝贝,这样,我再替你留个名分,你姓夏,把这七座房子分作两处,都叫夏宝,在龙家岔的六座叫大夏宝,龙岔口的一座叫小夏宝,都是你夏家的宝。” 打这以后,龙岔口就改名为夏宝,后来人们觉得“宝”不像地名,又把“夏宝”改作“夏堡”,于是,“大夏堡”“小夏堡”,一直沿用至今。 搬经传说唐僧搬经与加力搬经镇向北大约五里,有个地方叫东湖。相传唐朝的时候,那里有座古庙,庙里收藏了很多经书,还藏有一块刻着经文的石碑。这块石碑是建庙时从湖底挖出来的,因为它太古老了,所以上面的经文谁也不认得,人家都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经”。 这个庙里虽然藏着许多经书,而且还有部“天经”,但由于地处偏僻,因而庙里的香火老不旺盛,当家和尚很发愁。他想:经书本是给人看的,放在这里没人看,年年搬出来曝伏,总不是办法,不如把这些经书移到水陆交通便利的鲍塔庙去。他和鲍塔庙的住持一商量,人家答应了。两庙一合,鲍塔庙里的香火就更加旺盛了,各地有道行的高僧不断在这里披览经书,只是对那部“天经”,看的人个个摇头,都说认不了上面的经文。 鲍塔庙里藏有一部“天经”,这部“天经”是天上掉下来落在湖底,又从湖底下挖出来,上面的文字竟无人识得。这件事通过云游挂单的僧人传开了,越传越远。后来一直传到唐皇李世民的耳朵里去。李世民是个信佛的皇帝,他还派玄奘法师到西天去取过经呢!一听如皋这里竟挖出了部“天经”,马上就派了个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高僧到如皋鲍塔庙取经。鲍塔庙听说皇上派人来搬“天经”,自然没得话说,于是择定黄道吉日,准备隆重“欢送”高僧取经回京。 搬经这天,非常热闹,众和尚列队焚香合掌奉送,官府里县官亲自出马,派了官兵前来护卫,四乡百姓看热潮的更是人山人海。“天经”缠上了红色彩带,由六个小伙子用木扛着从鲍塔庙出发,准备送到车马湖一带上江船,然后再转运到京城里去。 六个小伙子抬着“天经”,跑呀跑,超初还不觉得吃力,哪知越走越重,越走越沉,等向东跑了十多里路,就累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了。骑在马上的高僧见小伙子们实在抬不动,出自佛家的慈悲,就叫他们放下歇歇劲。护送的县官为了讨好皇上派来搬经的高僧,立即吩咐找来六个壮汉帮着加力抬。这样,六个人一边,十二个人合抬着这块石碑,才把这块“天经”抬着继续向前走。当他们再跑下来五六里路时,看到路边住着几户人家,在马上与县官并辔前行的高僧便问:“这是何庄?”县官怎会知道这是何庄?但为了讨好高僧,便也提高嗓门,作威作福地问旁边的差役:“这是何庄?”这个差役看不惯县官那付奴颜媚骨的样子,于是灵机一动,接口打趣说:“何庄本是何庄。”县官听了,似有所领悟,又对高僧说:“喔,这便是何庄。”说着,他们又继续前进。 “天经”后来终于被运上了船,扬帆驶去。至于上面究竟刻着什么经文,到底也没认出来。后来究竟搬到哪里去了,也没人知道。然而,从此如皋就有了搬经、加力、何庄这些地名了。 夏时行脚踢一钩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夏时行,家住如皋搬经镇夏岱。同代人评价他“铁划银钩,中锋直追颜柳,真草篆隶俱精”。如皋泰山上有块匾,上书“碧霞高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夏时行手抄的《金刚经》,字字恭楷,如同习字贴一般,成为定慧寺稀有的珍藏之一。他在书法落款上别具一格,将“夏时行”三字用草书一笔连贯下去,看来仿佛“一日何时了”五个字的狂草,时人引为趣谈。 传说,南京整修水西门时,官府请他去题字。夏时行反复试笔,琢磨多时,这才正式铺纸挥毫。只见他笔酣墨畅,腕走龙蛇,笔笔都有千钧重。当最后写到“门”字的一钩时,他的臂力已经用尽,眼看就要出败笔了,但他情急智生,抬起右脚朝腕上一踢,终于把一钩送上去了。这一脚更踢出了雄浑气魄。后来,日本书法界知此佳话,也有不少人前来观看,并赞赏有加哩。 搬经革命遗址一,如泰五一农民暴动首攻文武殿遗址:位于如皋市搬经镇工业园区; 二,中共如皋中心县委会·如皋县政府成立遗址:位于卢港(今搬经镇西)。1940年8月3日,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入如皋西乡后,同年8月29日于此成立如皋县政府。9月中旬,于此成立中共如皋中心县委会; 三,如西县第一届参政会遗址:位于卢港区小朱庄(今搬经镇西)。1941年秋,如西县第一届参政会于此召开; 四:苏中战役如黄路战斗遗址:1946年8月25~27日,苏中“七战七捷”第六次战斗——如黄路战斗,于县城西谢家甸至泰兴县分界一带进行。在加力乡长甸河村如黄公路(今属搬经镇)北侧建有纪念标志碑。 搬经方言如皋是江苏省25个主要方言点之一,其地域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在江淮官话区南部边沿,隔江与吴方言紧邻。据海安青墩出土文物考证:新石器时期如皋处于青莲岗文化(遗址在江苏淮安)和良渚文化(遗址在浙江余杭)的交汇地带。据史籍记载,这两个地区一直不断地向如皋移民,加上黄河流域华夏人的流入,经长期融合,形成如皋方言。组成如皋方言的声母21个,韵母50个,声调6个。 如皋方言属江淮官话泰如片,受吴语影响较大,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亦有渊源关系。如皋方言小片含今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泰兴市和东台市东南部、张家港市段山地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0万人,以如城话为代表。 如皋方言内部差异较小,城乡间,邻乡邻村间,常有口音或习用语的差异,这与如皋人口来源、迁入时间、人数多少以及来如皋后聚居地域等直接相关。即使同源土著,因长期处于封闭式小农经济状态,地区间亦有细微差异。如城及周围地区讲如城话。如城以西3公里即有泰兴话的韵味,这一区域西接泰兴市,北接海安县仁桥、雅周,南与靖江市为邻,称西乡话。原白蒲区、薛窑区方言称南乡话。这两区与南通市交界处又为通如两市过渡方言带,其中原龙舌乡、勇敢乡、新姚乡南半部均有两套齿擦音,且与如东县的南境及中部以东乡间音相近。如皋南境永安沙一带成陆仅数十年,移民来自18个省区,其后代虽操如皋方言,但村与村、圩与圩间每有差异,称为圩区话。 如皋方言较为古老,夹有不少上古、中古的浯音、词汇。汉代杨雄《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云:“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今如皋方言中仍称“晓得”、“哲的”(老派)。同时有较多的文白异读字。文读音是读书音,与古代的“官腔”、“雅言”类似,白读音是口语音,纯系土话。如城有一“姐姐桥”,据清·乾隆《如皋县志》载,清代中叶以前称“贾家桥”。“贾家”二字古音读“戛架”,后出现文读音,与“姐姐”二字的白读音相同,于是“贾家桥”讹为“姐姐桥”,但人们口头仍读“戛架”。“美”字的读音,如城人在“美人”、“美国”、“美丽”等词中全用文读音,只在“美儿”一词中用白读音同“米”,而北乡间全读“米”,为口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读音正逐渐取代白读音,向普通话语音过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