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 |
释义 | 作者简介作者: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原文郗超与谢玄不善①。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③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④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⑥必能立勋。”元功⑦既举⑧,时人咸⑨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善:和,和睦。 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典故出自楚庄王“问鼎中原”。 ③狼:像狼一般,名词活用作状语,下文“虎”同此用法。 ④是:这个人,指谢玄。 ⑤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⑥容:或许。 ⑦元功:首功,大功。 ⑧既举:立大功后。既,已经。举,成,实现。 ⑨咸:都。 译文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占据梁岐之后,又对淮阴虎视眈眈。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 评价郗超虽然和谢玄不和,但在困难当头之际,面对朝廷的用人计划,他没有随声附和“异同之论”,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谢玄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促成其率师北伐之事。这充分地表现出郗超的爱国情怀及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