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纵鹤拳
释义

纵鹤拳是南派鹤拳中的一种,纵鹤拳的最大特点是“纵”。有“弹、抖、撞的含义。纵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主要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历史记载

“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风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东周列国志》“卫懿好鹤”)南方多洲渚,百鸟好繁衍,庶人甚爱鹤,常仿其行形意。

明末清初,闽福宁府(今福建省宁德地区的霞浦县)北门外方家村,有位武师姓方名掌光字种公(祖籍浙江省丽水市),有女方七娘,天生丽质,聪颖过人。七娘幼时,种公把她许配给邻里亲友的儿子为娃娃亲。两亲家情趣相投,时常谈拳论武。有一天,他们酒后切磋武艺,方种公不幸被对方失手误击,伤势严重,后不治身亡。七娘悲愤万状,誓报父仇,终因女流,力不从心,报仇无门,只得不时仰天痛哭。

一天清晨,七娘思亲精神恍惚,忽然听到大院外传来一阵阵“哦!哦!哦!”的鹤叫声,其鸣悠扬。七娘惊奇,急忙跑出大院,但见一只大白鹤落在一棵大树干上,一边洗翅抖翼;一边叫唤不停,大树颤栗,落叶纷飞,寻思白鹤运劲,竟能以声助力,真是世上罕见;欲试白鹤的功力,于是她;举杖趋向白鹤,对正它的天庭使劲劈盖而:下,鹤临危不惧,机灵地醉身晃开,乘势挥翅刷杖,七娘贪前仆地,鹤自岿然不动。七娘即起,又执杖看好目标横扫而去,鹤敏捷地吞身躲过,借力张膀扫杖,七娘失足侧倒,鹤依旧泰然处之。七娘大怒,再次端杖瞄准它的腹部顶刺而上,鹤速提裆避之,顺便飞脚踢杖,七娘落空仰翻在地,只见白鹤一声长鸣腾空而去。七娘无比惊讶,顿悟此为仙鹤指点,遂当空拜谢。

七娘与白鹤的三次较量中,鹤以静制动,用巧妙的身法,即醉身、吞挪、提裆缩骨躲过七娘诸般杖法的进攻,又后发制胜,以精湛的招数,即承接、掩扫、弹踢使得七娘前仆、后仰、东倒西歪。白鹤拳里从“三战”转“四门”的技击精微尽在其中。 七娘如获至宝,日夜揣摩,颖悟鹤法,经三载苦练,武艺已十分娴熟,便来到夫家讨战。她的公公再三赔礼道歉,恳求宽恕,七娘报仇心切,怒不可遏,右手早已虚晃闪击,对方迫于无奈,急忙左拳架起右拳冲出,七娘就势缠住提拳,左侧身挪过边门,避开直拳,上张膀开翅,下铲踹弹踢,对方受创踉跄后退,七娘飞腾而人,大喝一声,滚身送出连环穿心掌,顷刻之间,仇人倒地毙命。父仇虽报,但七娘的生活更不平静。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以及亲人们的劝解,她还得依照婚约嫁到夫家。洞房花烛之夜,七娘和衣就寝。新郎掌灯看书,好不容易熬过子夜,怨恨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飞快地拔出挂在壁上的宝剑,看准七娘的脑门狠劈下去,谁知七娘早有戒备,倏

地绻缩转身,以褥挡剑,躲过锋芒,被窝里飞出一脚踢中剑把,再崩一脚命中心窝,真是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熟,可怜新郎不堪一击,命丧黄泉。

此时的七娘,悔恨交集,自觉罪孽深重,从此深居简出,修心养性,改过自新,后拜一位道人为师,始创白鹤拳,被邻里乡人誉为“白鹤仙姑”。白鹤拳里的经典拳法有鹤道共鸣、里应外合的“八步连”套路。该套路以恢弘磅礴的气势,意气风发地演示了吸气扬清、贯气增氧、理气和脉、养气蓄锐、吞津润泽、呼气净浊、荡气舒筋、振气生力、闭气握固、开声助威的有氧气功。白鹤拳的传统拳法还有动感灵气、活泼生机的“中框”套路,此套路以中低架势,形象逼真地展示了飞鸣宿食、吞吐浮沉、横直顶的(出控制)、搓摩抬撞、蹦扑穿插、洗翅抖翼等白鹤的生活习性以及刚柔相济、腾挪闪展、手似弓矢、步如风驱的“柔箭”等技击法,从而世代传承。

清朝雍正年间,北少林寺被毁,众僧各自逃生,铁珠长老几经周折到了福建省闽侯县的青口镇,最终落脚在福州市郊区义序乡高盖山高官堂,回归佛门广收弟子传教少林罗汉拳。时光流逝,到了十八世纪初,高官堂出了一位高僧能飞檐走壁,绰号“铁脚长老”,八闽大地无人不知。且说永春县的白鹤拳嫡传林世咸,素知“铁脚长老”身手不凡,专程来拜访。他趁着雨夜上山借宿高官堂。林世咸发现寺庙的后墙墙沿十分光滑,推测是长老时常越墙进出寺庙留下的痕迹,又发现寺庙里的石柱、石墩油光发亮,而且屋顶的瓦片十分稀疏,认定是长老练功扫踢撞击震动所致,便对长老说:“石墩是呆物,任人摆布,人可运劲,见动以气行力,不妨试试。”于是站桩运气,让长老扫踢,果然落地生根,丝毫未动。再经一番切磋,长老未占半点便宜,心里非常佩服,愿与林世咸结拜兄弟。这一幕幕竟被他的爱徒潘屿八看得真切。数天后,林世成告别返乡,潘屿八代师送行,到了乌龙江边,眼看林世咸就要渡江,潘屿八慌忙下跪拜师,殷情难却,林世成回转潘家,后来传艺方徽石。

纵鹤拳始创人方徽石,字世培,福清县茶山人,生于清道光元年(1820年),因为观察鸟与狗抖落身上水的动作,悟其阴柔震抖力,将所学之鹤拳加以改进而成“纵鹤拳”。其门人较有声于武林的有唐依鹤,程学琛,黄霖,蔡道年,子~方永华,侄~方永苍等。纵鹤拳在台湾十分流行,

内容特点

纵鹤拳的最大特点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料之劲,

控抖之功,-一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纵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注),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

纵鹤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纵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纵鹤之本,纵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纵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纵鹤拳的气与劲纵鹤拳用气,气沉舟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纵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纵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纵鹤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h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艺术中国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纵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

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天对地,手——脚——气相连。纵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故动手就要有摸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纵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两者的关系是气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形。这也是鹤拳的共性。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丹田功练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根据现代的研究,腹式呼吸还可促进内脏运动,消除脏器郁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的吸收。同时,腹式呼吸还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同时,刺激神经系统,不断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据临床观察,腹式呼吸可治疗呼吸、心血管系统、溃疡病、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长期练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纵鹤拳训练时只要能做好腹式强缩运动,做到呼吸深长有力、均匀沉细,注意力集中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气催力,劲达两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时还必须注意身体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劲再达到全身各个部位。如果在训练时气吸进并集中于丹田后即直接呼出,身体各部没有进行任何配合,那就会影响练的效果或出现副作用,如动作笨重,不协调;练内功则会出现头昏脑胀,身病体赢等。而且,不拘内外功,都会出现眼起红丝,气色黯败,筋骨不舒,神色不宁的现象。

纵鹤拳运动的呼吸方法

纵鹤拳运动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较为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气,用口呼气,而且是在发声时同时将气呼出。它包含有武术中的“沉气”和“提气”方法。它的运气方式是:吸气时应深长有力,当气体吸进时应气沉丹田,通过隔肌与腹肌的运动使腹腔内脏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微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在运动时就自然会降低人体的重心,使人体易于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稳健。落地生根。就在这气体下沉的同时,大脑应有意识地指导将气迅速地上提,这时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呼吸就会深长,会提高人体的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这两种方法不断地交替进行,时间久后就会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飞之意,使动作轻灵、敏捷。由于纵鹤拳拳势激烈,运动量大,在发劲之时,肌肉强有力地收缩,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再加上时而还用喉发声,以声助力,所以,运动时对氧气的需要量相应地也就增加。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起来就会出现气急,运动速度不快。活动时人体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动作不协调,运动效果也自然会下降。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动作,如何协调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学好纵鹤拳的关键。

劲力用法

内劲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种,任何流派,对于内劲都有它们自家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用劲方法。纵鹤拳要求的是一种“颤劲,只有练习者身上具备了这种劲,练起纵鹤拳来才会使动作变得轻巧、刚柔、虚实有分,才会使人感到套路运动起来很有份量,不会飘浮、松懈无力或僵硬死板。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如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说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纵鹤拳的“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总的说来是偏刚。纵鹤拳运动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这种纵鹤拳的“内劲”,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这种飞鹤流派的“内劲”也常常可以从运动的外形上观察出来。

练纵鹤拳的运动员在表演套路时的双手,就可看到它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还可以听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纵鹤拳的内劲,在技击时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击时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而不象练套路时那样显于外,故有“听劲”之称。它能随人之劲力分量而变化,随人之动而动,随人之变而变。能知人之动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动力分量。由于内劲的充沛要结前于、眼、丛”之变化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妙劲”,轻而不浮,即称之为“飞”。它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巧劲,技击时手到劲即到;与对手相遇时能使对方引之即来,送之即去。

习武之人, 必定要进行劲力训练,而劲力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训练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技击劲力,需经过专门的有效训练,犹若猛虎的发劲,而不是笨牛的力气;牛的力气胜过老虎而打不过老虎,乃劲不如虎。动作如闪电,份量能裂石。这是技击劲力的要求。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很大,但斗不过柔道运动员,此乃劲力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人体是一部最复杂的机器,肢体不同部位劲力发挥变化各有长短,旋转的幅度,伸缩的快慢,弹性的力量,各不相同:因而对劲力的训练方法应十分讲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些习武的人,训练十分刻苦,表演时能断砖裂石,散打际却常常被动挨揍。观其训练方法,其发力要先憋劲胀气,然后才发出劲力,力量固然很大,但发力时间长,更没有后劲。在散打际快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在瞬间发力,自然而然的随意发力,才能有效地打击对手。试想,当你在慢慢运气准备出手之际,对手早已准备好了,假若其动作快,你已受到打击了。所以应在自然而然的发力训练上讲究,动作能随意变化,劲力可快速发出,这是胜利之本。兵贵神速也要用在技击上。普通人发力慢,因为他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快了则脚手飘浮无力。撩鹤拳的劲力用法是自然而然、先松后紧,该用劲时用劲,不该用劲时放松;松是为紧作准备,而紧只能是瞬间的,如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功力就无法持久,也就容易疲劳,动作也就缓慢,就无法处于主动的状态中。

出手进攻,当然是越快越好,但若出手的距离长,动作相应就慢。普通人在短距离内是很难发力的,即使发力也构下上大的威胁;长距离出手,其冲剌的路程长,力量较大,但由于路程长,使对手有准备的时间格拨反击;短距离发力,对手难以反应,常能有效击中。因而应在短距离发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增强短离发力的份量,出手快短,准确性也就提高了。直撩手由于其运用肩关节的推力,为短距离发力具备了条件,半撩手的肘关节弹力也为短距离发力增加速度和份量,虚实码的后脚蹬力通过脊柱传递,再配上腰的旋转,使爆发力更大,更有效地打击对手。

散打之际,全身应呈放松状态,即使在出手时也是放松的,只是在快要击到对手时才爆发劲力的。只有松才能做到快,才能随意变化制敌。出手发力的痕迹应无先兆,这在技击中也是很重要的,出手有先兆易被对手发觉而难以奏效,所以发力的技巧要反复推敲,当然还可以用虚虚实实的方法出手,但更重要的是出手本身无痕迹。组合劲力的使用比较复杂,也就是连续的有变化的劲力组合,散打中手法千变万化,为应付对手的各种招数,必须使用不同的手法,就是在进攻时也是如此,用不同的劲力连续出击,使对方难以招架,达到制敌的目的,重要在“连惯”,不可间断,连续作战;连惯的手法,连惯的劲力,配合脚手齐动的技术,“乱”中有规律,“乱”中取胜!一发即收,一收即变,招数怪异,奇兵取胜!

技击要领

纵鹤拳在技击时也是讲短打,讲五行变化。近战能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由于在内劲的支配下,五行变化时能不断地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处处步步控制对方的重心,使之不稳、倾跌。使对方不知我手如何变化、何时何处而发,使对方想还手又不见我手。想变手又变不动。想退又退不得,时时处处受制于我。反之如果运动员自身没有一定内劲的话,那出手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刚手时,我也出刚手。因内劲不足,刚不过人;如出柔手,也会因内劲不足,柔被刚制。那样就只得被动地随人变而变,被动地被人所牵制,最后被击败。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得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当然,一个运动员的灵敏性并不是身体内部固有的,特别是武术这个项目,它完全靠常年累月刻苦锻炼出来,并且是在运动员掌握了各种动作的高度技巧后才会产生的。所以,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灵敏才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一个高水平的纵鹤拳运动员,既要有高度的灵敏素质,也要有足够的劲力。只有灵敏,没有足够的内劲,“武术”这个项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劲力,没有足够的灵敏,在技击攻守中同样地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所以灵敏与劲力是缺一不可的。比如散打,它对灵敏、劲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象武术中表演的对练,对练是按预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来进行练习。而散打就不一样。当双方对阵时。由于双方都未知对手之分量,而双方学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别是不同的拳种,有它的不同手法变化工而且在对打中,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速破对手而变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灵敏与劲力的。俗语说,“千拳归一路,打人只一着”,“拳术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难防”。何况在技击时,双方的动作变化都不是在预料之中,而是千变万化,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随机应变才能制胜。平时要有高度的灵敏与劲力,才能在交手变化中做到精确地判断、准确地应付,“刚来柔克,柔来刚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