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撞击年龄 |
释义 | 撞击年龄 impact age , 太阳系固态天体表面受撞击成坑至今的时间间隔。星子、小行星和彗星撞击成坑作用是太阳系固态天体表面上发生的一个基本过程。从最靠近太阳的水星,至远离太阳的土星卫星等各类固态行星和卫星,它们的表面都分布着大小不等、密度各异的撞击坑,这些撞击坑记录了太阳系固态天体表面受撞击的时间序列。观测和统计分析地-月系,类地行星及其他固态天体表面不同地质单元上撞击坑的密度、形态及大小分布,可以计算行星表面各地质单元的相对年龄。 测定方法行星表面状态保持愈久,撞击坑密度愈高。地球撞击坑和月球撞击坑样品年龄的直接定定,使这个方法开始成为研究太阳系固态天体表面年龄和演化历史的一种定量方法。地-月系的撞击记录成为测定其他天体撞击年代的比较标准。 各星球撞击年龄地球地球的古老撞击记录已被长期的地质作用所清除,近代的撞击记录可由天文观测的彗星和与地球相交的小行星数进行估算,或用地表的现代撞击坑记录进行计算。天文方法获得的地球现代成坑(坑直径大于10公里)速率约为2.9个/(100万平方公里·100百万年),按北美和东欧两个地区的撞击坑记录,其推算的结果为1.4~2.2个/(100万平方公里·100百万年)。在统计误差范围内,两种方法的结果相一致。 月球月球良好地保存着古老的撞击坑记录。月球早期被猛烈轰击期间发生的撞击频率很高,频率峰约在40亿年前出现。在40亿年至33亿年之前,撞击频率随时间呈指数式下降,随后近似趋于恒定。月球地质单元愈老,撞击坑密度通常愈高。天文观测估算的月球现代成坑速率约为1.9个/(100万平方公里·100百万年)。 水星水星平原和高地的撞击特征与月球十分类似,由天文观测结果估算,水星上的近代成坑速率约为 2.3个/(100万平方公里·100百万年),此值约比月球的对应值高20%。假设在水星和月球的撞击历史中保持这个成坑速率的比值,由水星大平原和高地撞击坑的密度和大小分布的观测结果,用月球的撞击记录推出水星大平原和卡路里盆地约在37亿年前形成,水星高地的高密度撞击坑表明在41~42亿年前曾发生猛烈轰击事件。 火星火星上现代的撞击坑主要来自与火星轨道相交的小行星。由火星平原撞击坑观测密度估计,它的表面年龄范围约为 0~30亿年。火星的稠密撞击坑高地(特别是南半球)的坑密度、大小分布同月球、水星相似,估计保存着40亿年前猛烈轰击期的撞击记录。 木星及其卫星由天文观测结果估算,彗星撞击木卫三和木卫四的累计现代成坑速率分别约为2.3~1.2个/(100万平方公里·100百万年)。木卫三和木卫四的巨大多环体系年龄可能有38~40亿年。 木卫五的部分撞击坑表面与月球高地相似,预计保存着约在40亿年以前发生的猛烈轰击记录。 其他星球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卫星不同区域表面的撞击年代,有待对返回样品的同位素年龄直接测定来验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