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祝林老六十大寿
释义

《祝林老六十大寿》是诗人徐特立在1945年,为林伯渠六十大寿而赋写的贺寿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林伯渠在辛亥革命乃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卓著功绩的肯定、赞扬之情。

作品名称:《祝林老六十大寿》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徐特立

作品原文

祝林老六十大寿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崩溃①。中华革命党②,欧事研究会③。

伯渠于其间,严格辨泾渭④。纪律打手模⑤,黄兴出反对。

伯渠重大节,小节无所谓。慷慨打手模,峥嵘山岳碎⑥。

蒋氏反共后,内战亘长期⑦。国共重合作,貌合又神离⑧。

敌我友之间⑨,伯渠辨毫厘。伯渠极和平,政敌见之畏。

延渝真是非⑩,战胜参政会⑪。党员之模范,足以型后辈⑫。

注释译文

①同盟会崩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当时的立宪党人乘机投机革命,他们摇身一变,纷纷钻入革命阵营,并窃取革命的领导权,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同盟会已不能发挥领导革命的作用,同盟会几乎陷于瓦解的状态,故言“崩溃”。

②中华革命党: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心涣散,土崩瓦解。为了将革命进行下去,孙中山重组了中华革命党。

③欧事研究会:孙中山在重组中华革命党进行反袁世凯的斗争时,另有一部分国民党人并不坚决主张反袁革命,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而以温和派相标榜,另行组织了“欧事讨论会”。实际上,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倾向。

④辨泾渭:泾,泾水;渭,渭水。《诗·谷风》:“泾以渭浊”,泾水因与渭水相比较而显出浊,即泾浊渭清。辨泾渭,即分辨清浊,指明辨是非。

⑤纪律打手模:孙中山在重组中华革命党时,鉴于过去的教训,规定入党者要宣誓效忠,并要打手印。打手模,即打手印。

⑥峥嵘山岳碎:峥嵘,高峻突出貌。山岳碎,喻阻碍被粉碎。峥嵘山岳碎,意谓林老为革命打手印,这种以革命为重的精神是崇高的,它能粉碎一切阻碍。

⑦亘:延续不断。

⑧貌合又神离:表面上关系密切而实际上怀着两条心。意指蒋介石迫于国内各方面压力,不得不表示愿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而实际上却是假抗日,真反共。

⑨敌我友:敌,指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阻挠、破坏抗日的反动势力;我,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友,指一切可以争取的进步力量。

⑩延渝:延,延安;渝,重庆。此处是以延作为共产党的代称,以渝作为国民党的代称。

⑪参政会:即1940年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参政会。

⑫型后辈:型,模型,此处意犹模范、榜样。型后辈,作为后辈的模范。

创作背景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徐特立当选为中央委员。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是他的老战友、好朋友,他们一块参加长征,一同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那时在陕甘宁边区盛行集体祝寿的活动,无论是毛主席、朱总司令,还是各级干部、伙马夫,甚至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英雄、模范生产者等,凡是为革命与生产做过好事、年满50岁的人员,都要举行集会,集体为之祝寿。党的“七大”开过之后,即逢林老将要度过他的60岁生日,徐特立欣然写下这首祝寿诗赠给林老。

作品鉴赏

诗中叙述了林老不平凡的革命经历,热情赞颂了林老在辛亥革命乃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卓著功绩,对林老从革命全局出发,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模范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林老正气凛然、始终不渝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林老革命节操和伟大人格的赞许之情,也饱含了诗人对林老60寿诞的真诚祝愿。

全诗写得明白流畅,如行云流水,气势贯通,一泻千里。诗中从辛亥革命,一口气写到抗战和内战,其间,同盟会的崩溃、中华革命党的建立、欧事研究会的变节、国共合作的貌合神离等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态度、历史事件等尽收于诗人笔端。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诗人重点凸现了林老在每次重大历史关头的态度、作用和贡献。辛亥革命后,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同盟会土崩瓦解,在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遭到黄兴等人反对、汪精卫等人又背离革命的严峻时刻,林老“重大节”,“慷慨打手模,”站在了革命的、正确的立场上。“蒋氏反共后”,在国共分裂、“内战亘长期”的情况下,“伯渠辨毫厘”,“战胜参政会”,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全诗没有艺术的渲染和着意的刻画,而在叙述史实的同时,只用了“伯渠重大节”,“峥嵘山岳碎”,“伯渠极和平,政敌见之畏”等寥寥数语,便生动地再现出这位老革命者的气质、品格和精神,让人敬佩,令人感奋。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虽近似白话,却毫不冗沓。遣词用字也很精当,如“内战亘长期”,“延渝真是非”、“足以型后辈”中的“亘”、“延渝”、“型”,即很精炼妥帖,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加了诗的容量。全诗音韵错落有致、铿锵有力,在跳跃的节奏中,表现出一种和谐的音律美。

作者简介

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师陶。湖南长沙人。读过六年私塾。在乡里教过十年蒙馆。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后兴办私学。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持武昌起义,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参加了长征。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39:04